分享

篆刻知识:篆刻边款技法

 庆友尊者 2023-06-15 发布于安徽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此基础上对印章图片进行了二次加工并收录至网站。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所列印章仅用作欣赏、学习,不用做任何学术研究参考及真伪鉴别参考,望悉知。

要先确定一个基本思想:边款是重要的技法组成部分,但要解决边款问题,绝不是掌握了冲、切刀法,知道用刀刻石就能刻好边款,刻好边款需要太多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一、边款的起源

我们现在参加展览,或者在印谱里看名家印,边款已经是很重要的篆刻组成部分了,这是因为篆刻在几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实用印章)的发展积淀下来艺术审美形式,最初的实用印章是没有边款的,这是因为印章本身当时的作用仅仅是“物勒工名”,为了标记某个器物制造的有关情况,比如谁制造的,什么时候制造的,于是需要刻一方印,盖在器物上,或者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比如授官、征信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凭证的作用,不需要再对它进行说明了。比如秦汉印,现在流传的汉印实物,极少在上面见到边款。如汉印:

文章图片2

(汉印”李茂印信“及它的印体实物)

边款大概的起源应当是这样的:时间久了,刻印的工匠觉得委屈,这印章是我刻的啊,为啥我不来个“物勒工名”,记下这方印是我的作品呢,于是有了印章的边款,在印章的边上刻上制作日期,再后来又刻上了作者是某某。至于最早的边款,目前还没有定论,据说最早的要数隋代的那方官印“广纳府印”,因为在这方印的背后,凿了“开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的字样,估且算是最早的边款吧。

文章图片3

(北宋“新浦县新铸印”及边款)

简单地说,印章的使用者借印章对他制造的器物进行“物勒工名”,而印章的刻制者借边款来对他制造的印章“物勒工名”。

后来,篆刻艺术大发展,特别是石料的问题解决之后,文人介入篆刻创作,边款内容大大丰富了起来。因为篆刻艺术特有的形式下印面的面积通常小于印边(大部分印章是长方形的,即便不是长方形的,五面的边款面积也大于一面的印面),边款所占的篇幅要远远大于印面,文人们得以在边款上大展才华(是文人们的才华创造了篆刻艺术这个门类),这才有了大量丰富的篆刻边款,如:

文章图片4

(何震的“听鹂深处”及边款)

文章图片5

(丁敬:“曙峰书画”及边款)

二、款与识的区别

我们通常说篆刻的边款叫严格意义上叫“款识”,这起源于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唐代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郊祀志》说:“款,刻也,识,记也。”也就是说,其实“款”和“识”不是一回事儿。明代安徽桐城方以智在《通雅》指出:“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显然,这就是款与识的区别:“阴文凹入的是款,阳文挺出者是识。”就象印面有白文和朱文一样,边款也一样有“款”和“识”的区别。

自文彭、何震始,文人印边款的形式多是“款”的形式,到了赵之谦、吴昌硕之后,有了“识”的形式。

文章图片6

(赵之谦“餐经养年”及其边款)

三、边款的内容

边款里都刻些什么呢?文人介入篆刻之后,这个内容不再局限于刻者名姓和制印日期,它的内容日渐丰富起来。大致的内容分别是:

1、篆刻者的名、字号、斋号,时间、地点、天气、刻印时的心情。这样的印一般是私印,大部分是单款,这还基本上是最早边款内容的延伸,不举例,太多了;

2、篆刻作品的所有者,印的所有者与刻印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某某先生嘱刻、教正,或者为某某制之类的,也不用举例,多得很;

3、对正面印文的补充说明,记录为什么刻这方印,这方印的内容出自哪里等。比如赵之谦的“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印,看边款才知道,噢,大神伤心是有原因的:“撝叔(赵之谦的字)悼亡,乃刻此语”,赵之谦34岁那年,一个月之内失去了妻子与爱女,怎么能不悲伤绝望,于是刻了这方印,如此种种……

文章图片7

(赵之谦“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及边款)

4、说明创作意图与风格取向的。比如吴昌硕“汉印中平实一派,未易着手,今试拟之。甲寅五月,为书征。老缶”(葛昌楹印),记录这方印的风格取向,再比如赵之谦的“悲庵刻此近朱修能(朱简)”是记录这方印是学习了谁的印章风格。

文章图片8

(吴昌硕“葛昌楹印”及边款)

5、表达自家印学见解的。这些边款非常适合初学者认真体会。比如赵之谦那方“何传洙印”的边款,就:“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雄浑,学雄浑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再比如黄牧甫那方:“季度长年”的边款:“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士陵”这些都是这些著名大师的重要印论文字,学习这些边款,如聆听大师讲道,所得甚多。由此可见,学习篆刻,决不可以错过边款的学习。

文章图片9

(赵之谦“何传洙印”及边款)

文章图片10

(黄牧甫“季度长年”及其边款)

6、图案入款识,比如赵之谦、弘一法师的佛像边款,吴昌硕的那方著名的“明月前身”里的夫人侧影等等,精准细致的、一丝不苟的刀工、维妙维肖的描摹,一套边款,讲述的就是真情满满的爱情故事,足见大师人文风采。

文章图片11

(吴昌硕”明月前身“及边款)

印人的艺术见解,刻印的因由,石料的来源,印风的追求,刻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跟印主的交情,印文文字的正误源流……凡是跟这一方印有关的,都可以记入边款,只要形式美观,符合审美,都可以杂糅入边款之内,不拘样式,不拘书体,不拘书画……这实在是篆刻艺术独有的精彩之处,虽方寸之地,却足见大千世界。

四、边款的刀法

讲到边款刀法,这里只说说单刀和双刀,具体刻款的刀法细节,不再另说,为什么不说,原因即在于,边款刀法对于笔画的塑造,实在是基于对于书法的理解,简单交待具有某一家风格的点、横、竖、撇、捺笔画风格的完成方法,知道如何刻款根本对于学习者没有助益。所以只介绍一下单刀和双刀。

所谓的双刀边款,多出现在清以前的篆刻艺术形成初期(当然,后期的一些大家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也用双刀),其刻制方法基本上等同于早期的刻碑方法,就是先把印文写在石面上,然后用双刀法依照笔迹的边缘依次刻出来,理解碑文怎么刻,就理解边款的刻法,像是碑文的缩小版罢了。这一点容易理解,就像刻制印文,一个笔画,至少在笔画两侧各下一刀,至少要两刀才能完成一个笔画,因此称双刀。

所谓的单刀边款,最早是见于何震的作品,到了丁敬开始大流行。单刀法跟双刀不同,直接以刀代笔,以刀刃角直接造出点画形状,一刀(亦或者为了笔势用两刀,也有数刀)完成一笔画。因为单刀法适宜更率性,更简洁,更便捷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为后期印人广泛采用。现在印人一提到刻个边款,也大都以单刀边款为主。刻画石头如写字一样,拿到某个印家的一个边款,基本上类似于拿到书家的一幅字。单刀跟印面完成相类比,有点像齐白石的印风。

另外,尽管刻刀在印面和边款中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同,追求的效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作者的运刀习惯的一致性和前后创作的连贯性,势必会在印面和边款创作中留下一脉相承的刀法个性色彩。更加上现在刻款多用单刀镌刻效果多从印面创作中延而来,印面和印款的承接关系非常紧密,有什么风格的印面,基本就会有什么内格的边款,边款已经成为印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吴昌硕的边款就是猛利决绝,天然浑成的,而黄牧甫的边款就是劲爽干净、简洁明丽的。边款在一个人的篆刻风格展现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它早已脱离了早期的“物勒工名”的作用。

文章图片12

(吴昌硕“吴育之印半仓”两面印及款)

文章图片13

(黄牧甫”末技游食之民“及边款)

五、边款的训练

跟印面一样,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多练、多练,但这个多练是有前提的。

因为边款的内容往往比印文更多,所以,刻制边款往往也非常见一个作者的功夫,在边款中体现的文化信息往往也比印面多得多。刻工方面,体现篆刻者运刀能力;布局设计方面,体现章法审美;对于细节的完成,又体现书法、绘画功底;文辞方面,又反映篆刻者的文学功底和学术素养。

文章图片14

(齐白石”不知有汉“及边款)

也就是说,刻一方印,再到边款的丰富内容的完成,才完完整整体现出篆刻者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功力,并由此更反映出篆刻者的文字学、文学、书法、绘画、印学等各方面的造诣和学养。显然,边款对于一方印太重要了,既然边款能体现作者这么多的修养,显然,要训练边款能力,就不是简单学会下刀就好了,跟学习印面一样,甚至要比刻印面还要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印外功夫。需要一个篆刻人从文学到书法到绘画到审美能力的综合提高。如陈豫锺在莲庄书画的边款里记述的那样:“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仿,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

文章图片15

(陈豫锺“莲庄书画”及其边款)

现在很多各种各样的篆刻大赛,参加各种篆刻比赛,比赛规则里,一定会要求有作者提供边款,原因就是边款相对印面,要见功夫多了。

古人印章的款识,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学习借鉴模式。初学刻款,也要从临刻开始,待掌握刀法、风格后,才能进入创作练习。

边款刻法: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吴昌硕

文章图片19

吴昌硕

赵之谦

边款拓法:

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砚台、墨、羊毫笔、清水、拷贝纸、连史纸等。

先将印款面擦干净,然后用毛笔蘸水涂石面使其微湿,水中也可以加少许浆糊。然后将连史纸(或薄而匀的宣纸)蒙在石上,正面朝上,这样纸贴石面部分全湿。然后将拷贝纸覆盖在连史纸上,用棕帚在拷贝纸上刷,开始要轻一些,不能因湿而把纸穿透。换纸仅覆在上面按擦,使连史纸完全陷进边款字口内,锋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须是新磨的墨或新鲜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匀,可先在纸上试一试(墨不可太浓),然后在纸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浓厚发光的称“乌金拓”,淡墨浅浅地匀拓的,称作“蝉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为要点。拓好后等墨干即刻将连史纸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文章图片20

赵之谦

文章图片21

黄士陵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王禔

(一)款识的位置

  印侧的前后、左右和印顶,都可镌刻边款。边款的位置和顺序排列是有一定讲究的,如图9—19 所示,共分五面,从①起款至⑤长款收顶。每方印的款语多少不一,但必须按顺序进行。如文字较少,只需刻一面或一二行,为单面款,刻在印侧的左面①;需刻两面的为①、②,称两面款;文字较多的长跋,可刻满五面,最后在印顶收尾,图9—20为五面款。

文章图片25

  (二)边款的刻法

  刻法分双刀、单刀、单双相间三种。单双相间法只要有双刀、单刀刻法的基础,稍加练习便能创作。下面就双刀、单刀作一介绍。

  1.双刀法

  先在印侧用小楷笔写好款文墨稿,然后像刻碑一样用冲刀,一来一回两刀刻去笔画墨线,即成白文。阳文与白文刻法相反,刻去笔画墨线以外,保留墨线。

   2.单刀法

  顾名思义,每一笔画只能用一刀来完成。刻单刀款不写墨稿,以刀代笔随手刻成,转刀不转石。

  刻法一般用切刀,以刀的一角稍用力按入石中,即成三角点(

文章图片26

),各种笔画皆从点出,在点的基础上,移刀延伸便成线条。

  (1)横画,刀杆向右前倾斜,以右刀角切入石内,刀杆向左推动,刃口切向左,成一横(

文章图片27

)。

  (2)竖画,刀杆向前倾,前刀角入石中,刀杆向后(怀内)切下,刀痕成一竖画(

文章图片28

)。如竖画较长,刀切下后再往内移动,便成长竖(

文章图片29

)。

  (3)撇画,撇的刻法与竖相同,只是切入的方向有别(

文章图片30

)。

  (4)捺画,通常刻成反捺,即长点。切入方向从右下往左上运刀,刀痕成长点(

文章图片31

)。刻正捺,需要把石转动180°角,刀痕成(

文章图片32

)。

  (5)点画,根据点的正侧俯仰方向顺势点切,便成各种不同方向的点(

文章图片33

)。

  (6)斜钩,起刀切入石内,刀刃往右下切成点,再向下移刀,成“

文章图片34

”,最后在尾端用右下刀角(刀刃与线条重合)稍用刀一顶,便成斜钩(

文章图片35

)。

  (7)竖钩,直线处与竖画相同,刻成“

文章图片36

”,在竖的尾部再用内刀角横向往左一顶,成竖钩(

文章图片37

)。

  (8)竖弯钩,先刻成竖点,下移,再向右转,刻成竖弯“

文章图片38

”,然后与竖钩同一方法,点出钩(

文章图片39

)。

  (9)心钩,从右起刀,顺弧形向左上移动,刻成“

文章图片40

”,再刀杆向右内倾斜,以右下刀角对准起刀处切入,即成心钩 (

文章图片41

  练习:

  (1)双刀法。练习各种书体,体会各自用刀的特点。

  (2)单刀法。练习九种基本笔画;选择一家单刀边款,反复临刻,直至形神兼备,方可进入创作。

  初习单刀难以把握结构字形和行距、行线,可先在所刻印侧用墨抹成墨面,再用铅笔打上行线,在行线内用铅笔把所刻内容写成楷书,最后再操刀镌刻。

  边款是篆刻创作的内容之一,如同书画作品,若正文或画面很精彩,结果落款很糟,不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造成对作品的破坏,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的综合修养恐怕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边款水平的提高与印面同样重要。有些初学者认为只要把印刻好,边款好坏无所谓,这是错误的认识。

一、边款的内容:

边款的内容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说的话、文字顺畅,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就是了。

1、单款:

单款就是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或籍贯、年月、地点、年龄。

2、双款:

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称呼,有些还添上“教正”“指谬”之类的客气话,怎样答辞才合适,还是要彼此的份际关系来确定。

文章图片43

3、叙事:

叙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较多的是记以赠人。如:记述石材的来龙去脉,或印文的创作心得阐述等。

4、论气:

在边款中对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艺术上的说明,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长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学识。

5、跋语:

一般都是后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这种情况可视为边款的异例。如后鉴定其真伪所作之款文,获印者在观之其章兴奋之余有感而记之,当然这些刻者都是高人。

文章图片44

二、边款的书体与图像

1、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书或楷书,以文彭为代表的是行书双刀法而镌刻之。

先用毛笔在印面上书写好,然再按字之轮廓而为之,如行云流水。以何震为代表的是单刀楷书法,劲利而斩钉截铁,行款参差错落,另饶韵味。还有一提是苏宣,更为特别以单刀之法镌刻草书边款,真是有纵横飞逸之气也。

2、清初至咸丰年间,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都以自己书法风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丽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后有大师赵之谦卓荦之才,把边款艺术推上了巅峰,创造了以阳文作边款,并配以汉画像,北魏造像等形式。

他的楷书边款,早年与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岁左右开始在书法上追宗北魏龙门的碑刻之风,所以边款的笔势结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来崭新的形体。

浙派横划左轻右重,呈长三角形的样子,然赵之谦在处理时左端略加触刻,即成逆笔而起北魏书法之势,从这方面来看,受前人隶书边款的启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风,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于自己广博积古,在印侧边款中以铁笔遍临甲骨,两周铜器铭文,汉魏北朝碑刻、竹木简牍等,逐步形成与边款无异,他广搜博采的新尚艺术形式,是应该肯定的。

文章图片45

三、边款的刻法

1、楷书:

楷书的基本笔划是:点、横、竖、撇、捺、勾。形状虽然各有方法,但主要还是以长短斜正的三角形来表现,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轻重变化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点》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变方向,就可以刻成许多形状的点。

《横》刀口平横,刀角在右边用力切下,即成长三角形如的样子,略如与字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之形。欲表示逆笔而起,就在的尖角之处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状了。

《竖》刀口竖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细的竖划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竖划,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长三角点 为之,如作出锋,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竖划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习惯有三种方式:

A、以石就锋法

传说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黄易曾说过:“丁敬刻边款时是不书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动,以石转动来配合运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转多次,其行刀次序与笔顺无异。

B、以锋就石法

这是前法的改良,据说赵之谦即用此法,印石不动,以手和刀的灵活转动来配合刻制。

C、先横后竖法

为了使笔势统一、运气较直,很多篆刻家都采用了此法,先刻横划,次刻竖划再加撇、捺、点的刻法,但刻时要注意预留待刻笔画的位置,在用刀时冲刀、切刀皆可。

2、隶书:

刻隶书边款时,横划皆由右边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现“蚕头”,其法略加楷书横划逆笔的起首,只要稍加触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补刀,横划要注意弧度适中,才能表现隶书的体态,不宜陡直。了把横划刻好,也有人用“先横后竖法”,甚至把印石横置起来刻,对于弯与勾和波磔,用要表现出汉隶的道遒凝炼来。

3、篆书:

刻篆书边款,略加单刀白文印,多用冲刀以铁笔之法镌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现用笔的转折和轻重变化。

4、草书:

草书的边款通常用单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制的,有的用圆杆磨四面锋或方杆磨三面锋为之。握刀就像执钢笔一样流利自然,用刀韧中带劲,线条游刃有余,深浅得适。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双刀法,就是先在印侧面将所用内容书形写好,然后随着笔势以平口刀镌刻之。

5、几点参考意见:

A、先将印石的四侧在刻边款之前必须打磨光整,否则刻出的线条很难达到清爽利落。为便于镌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将印侧涂黑,这样刻刀时效果就可一目了然。

B、刻边款时是先写墨稿好,还是在石上不书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写墨稿这样预计字数,防止错字,安排间架章法都有好处,初学者尤觉此法需要。对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笔不如刀,把稿写了,有时反觉气散,因此刻时绝不能像笔那样写,用刀时往往比用笔更为精确和天趣,但赵之谦的朱文边款都是先书后刻。

C、为了边款的字体有神气,刻时要以拔山举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顾虑笔划的破碎,有时破碎一点笔划方觉古拙完整,有笔断意连或笔不到而意到处,千万勿乱补刀,补了就觉窒凝而气势不贯了。

D、款字的好坏,与平时书法基础有关,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认真学习书法,但两者并不等同,因边款用的是刀不是笔,能够多临古人或现代名家的边款,吸取所长,不无好处。

文章图片46

四、边款的位置

1、素面:

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盖印时的自己面对一方的左侧)。刻两面的,先起于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终于左面。刻三面的,是起于右面终于左。刻四面的,是始于后面终于左侧。刻五面的最后终于顶面。

2、凡印有钮的,先要根据印钮的向背定其前后左右,如瓦钮、鼻钮、座壇钮有穿带孔的,定为左右而,如是动物钮之类,凡尾巴处定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图景或花纹,一定要酌情处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响图案的情况下字宜小宜少。当然在不破坏画面的情况下,能配合图景,如像绘画那样题边款更为上乘。

五、现代边款之创新

1、工整印章之边款:

工整印章主要以圆细朱文为主,白文以小鉥汉官印为主。朱文印面铁线游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仪泰然,拙中见情,所以在刻边款时多以隶、篆,正书而为之,再加篆刻家个人的素质学养方才自成一气。

2、工兼写之边款:

凡工兼写的篆刻家在书法与文字的修养上都有一定的底蕴,边款的风格创意自然与印面正文相得益彰。

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风汉韵,或者是楚简,汉晋文字,都要从字体、刀法上面追求一致,这样才能融为一体自成天趣。

3、大写意的边款: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写意的印章不是现代才开创出来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但它的发展之快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逐步形成的一种新体式。

当然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的毕加索、梵高,东方的日本所谓前卫派之影响,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传统约束。只要求造形,惊兀险绝,过目不忘,达到返璞归真之效果才心悦矣,实际上这类图案在中国远古时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类似的图案。

综上所述,中国的印章是祖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一枝独树的旗帜,而边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