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一览丨民国时期界首三镇的风俗习惯

 界首柴大官人 2023-06-15 发布于安徽

风俗习惯

三镇系两省三县毗连,复因繁荣后,外籍人多迁居至此,故其风俗习惯,实有特殊者,兹分述之:
一、婚嫁
子女在怀抱时,即央媒订婚,至二十左右始婚嫁,订婚时,男家购备红布或红绸数丈,并其恳帖,女家复予允帖,是为订婚。
结婚时,富者购备布料、礼羊、喜酒等装成礼盒,穷者购果品、肉菜等装在竹筐,送至女家,女家购备奁妆(贫富不等),新娘至新郎家时,随带茶礼(即茶叶糖果),以敬翁姑,三朝后新郎新娘一同回娘家,并带筵席一桌以上,此行,谓之“三朝于归”。
二、丧
父母之丧,孝子守制,百日不出门遇人须磕头,在此期间,孝子穿白鞋、帽,围以白布条,入殓时,男者(指死者言)寿衣不穿三件,女者(指死者言)寿衣不穿四件,所谓“男不三女不四”,吊客多以香纸为仪礼。
三、年节
正月十五日为灯节,赠送近礼(即送与邻居),礼物多为元宵。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邻居亲友,以粽子、油馍、糖糕,互相赠送。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月饼、石榴、梨子互相赠送。
四、特殊习俗
相换标记
男女未订婚之前,如两方相亲同意后,男家即以金器或银器交与女家,女家即购备茶壶茶碗或布料,用红纸包好送交男家,是为订婚之第一步,然后再定期订婚,此之谓“换标记”。
处女束辫
妇人与处女之分,外观最显明表示为头发。待字深闺之女子,无论芳龄达至三十四十,其头上须束成辫,垂于脊梁间。如已嫁之女郎,虽年十二三岁,尚未成人,亦须将发盘起,束为盘头,此一见便晓,无容思索者。
新娘过湖
迎娶新娘,花轿前打新折竹竿两株作前导,亲友闹房之风甚炽,其最令人发笑者,为以果品一个,如桃杏,或木瓜之类,随时节而转移,逼新郎由新娘左裤口输入,从右裤口取出,名曰“过湖”,其它亦有由此袖口入,他一袖口出,作摸蚤虱之状者。
两不同穴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此自古夫妇之道,即续弦或纳宠,有三房或五房,死无不葬入墓穴,此地多数不论生前正室或侧室或续娶有三五房者,能死后与夫同穴者,视娘门势力之消长为衡,仅一陪葬,其余则另葬之。
客人捎包
宴会场合,原有于上菜阶段中,加放油纸一张,专备客人拣取蒸饼,包好带回,以享小儿辈者,不加限制,由客自便,此风愈演愈甚,今生活高昂,已有撤免者。
优礼乐人
喜庆大典,音乐席上,饭食与上宾席上相等,且先食以便奏乐,以宥宾食,如上宾用鱼,乐人亦须有之,否则宾食被乐人发现时,即停止奏乐,以相要胁,且乐人席上格外上白馍七盘,以备乐人带回,不得短少。
盲人讨债
对欠债不还者,不诉诸官府,招致盲者多人,向欠款家坐催,不动声色,与欠款人同食息,使欠款人讨厌,将款归还后始去,如此为官方息事甚多。
麻馍赏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普通赏月者盖以月饼枣栗之类为之,此地则炕芝麻薄饼,为赏月之主要礼品,且亲友互送,以致敬意,向所谓男不赏月,女不祭灶,此地则不拘泥此形式也。
天低地厚
黄河流域,有祭灶之迷信,所谓: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乃祭灶照例为二十三日晚上。此地大有江浙风味,改为二十四日夜晚,咸谓此地天低地厚,故灶君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可减少一日路程也。
重视皮孩
豫中各县,视老来无子苦黄连,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纳妾以求生育者甚多,对拾他人儿女,以作自己后代者认为血统不相干连,均不愿为之。此地则不然,即初婚三二年,自己未生育者,便拾取他人儿女以抚养之,贫户或孤门独户之人,以无家产可争,或族人干预,更喜为之,不亚于己出,惟名之曰皮孩。
典雅口吻
此地呼汲水之绳曰绠,水桶曰筲,叫人曰唤等颇文雅。处女则顶黑包头,与豫西非至老年者迥异,五、六十岁之老婆,犹穿刺花鞋等风尚,与豫北及晋冀边境习俗同,所谓“老来俏,老来不俏人不要”也。
龙王闹水
界首位在沙河中游,沙河年患汜水,人民均谓沙河有一龙王爷,如螃蟹然,但较螃蟹大,水要涨时,必先发现此龙王,如能演戏使之观听,其即他去,水即不涨。三十三年秋,沙汜暴涨时,亦曾在河下唱戏多日,以享龙王。

资料来源:界首一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