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肝疫苗过敏致死案例及简析

 369蓝田书院 2023-06-15 发布于广东
乙肝疫苗简介 常见的乙肝疫苗有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两者都是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效基本相同。利用酵母细胞生产的疫苗即是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产生的疫苗则称为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这两种疫苗均为重组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并加入辅料组成,即重组疫苗。
 乙肝疫苗需要接种3次,1针乙肝疫苗接种后,仅约30%接种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故需接种第2;接种第2针后,约有90%接种者产生抗体;接种第3针后,接种者抗体阳性率可达96%以上.且抗体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接种乙肝疫苗过敏死亡并进行尸检的案例

 案例1. 女性患儿,怀孕足月,顺利生产。按规定接种程序在左上臂三角肌处接种首针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前后新生儿情况正常;其后1个月,按规定接种程序又在左上臂三角肌处接种第2针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剂量5μg。接种后2小时左右,患儿哭闹异常,睡眠时间增加,因无其他异常,患儿哭闹、多睡未引起家人注意。接种约22小时后,患儿哭闹剧烈,口唇紫绀,鼻腔分泌少量血性样物质,家人感觉异常,急忙将患儿送至乡卫生院,到达时已是接种后24小时左右,立即实施抢救,但终因无效,患儿不幸死亡。
 患儿死亡20小时后进行尸体解剖,检查发现:肺部水肿出血,明膜形成,肺不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肾间质及少数肾小球毛细血管透明血栓形成。尸解后判断,患儿是因乙肝疫苗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简析 本案例患儿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明显症状时间较晚(22小时后),发病较慢,症状包括:哭闹剧烈,口唇紫绀,鼻腔分泌少量血性样物质等;有些症状不明显,如:缺氧和休克症状,喉头与气管黏膜,属于慢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
 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某些致病因子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失常的病理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免疫反应免疫性疾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血小板聚集释放,导致凝血功能失常。
 本案例患儿接种后没有进行必要的留置观察,也可能缺乏接种必要的宣传与警示,患儿家长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患儿出现早期轻度过敏症状时(哭闹增多、睡眠延长)未能引起家长重视,以致延误重要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慢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
 某些基层单位接种乙肝疫苗时可能忽视免疫接种规范要求,对被接种者没有进行必要的留置观察、宣传与警示,未准备好发生不良反应时可以立即投入的抢救人员、药品、设施等,更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案例2. 男性患儿,怀孕足月,顺利生产。产后34天,于左上臂三角肌处,接种首针5μg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情况正常;其后2个月,又于左上臂三角肌处,接种第25μg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经约2小时,患儿哭闹异常,睡眠增长,因未发现其他异常,患儿哭闹、多睡未引起家人注意。首次接种后约22小时,患儿哭闹剧烈,呼吸窘迫,口唇紫绀,家属急忙将其送到乡卫生院,路途又过了约2个小时,到达乡卫生院检查,患儿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不幸死亡。
 10天后进行了尸体解剖,主要发现:患儿喉室、气管粘膜高度水肿;左肺泡及部分气管壁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结合患儿发病特点:①接种前情况正常,未有禁忌症;②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③发病较早(但未被注意),症状明显后则发展迅速;④明显的缺氧和休克症状。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认为:患儿死亡与过敏有关。
 简析 本案例患儿与案例1.患儿病发过程、处理过程非常相似,再次提醒医务工作者进行接种时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牢记并认真实施以下关键事项:接种后接种者进行必要的留置观察;对接种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传与警示;准备好一旦发现接种不良反应时可以立即投入的抢救人员、药品、设施等。

 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案例3. 男性患儿,足月顺产,体重3.3Kg,出生后各项生命指标均正常,患儿家人无过敏史。出生后当日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第1剂,情况正常。33天后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第2剂,接种后留置观察15分钟左右即离开。回家后不久(接种后约半小时)儿童家长发现患儿面色发白、憋喘气急、体冒冷汗,继之口唇紫绀严重,双侧鼻孔流血,急忙将患儿送至乡卫生院救治,路途经时约20分钟。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双侧瞳孔散大,仍继续给予肾上腺素救治,并实施人工呼吸、胸外按摩等抢救措施,终因无效,不幸死亡。
 患儿死亡后22小时进行了尸检。尸检发现患儿:脑水肿,呼吸、循环等器官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肝、肾水肿变性,胃、肠粘膜玻璃样变性,胃、肠、胆囊、胸腺、胰腺等均有病理改变,总之呈现多器官衰竭状态。
 简析 本案例患儿也是第2次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符合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与案例1和案例2相比,本案例患儿起病更急,病情发展更快,结合临床表现与尸检发现,市级预防接种技术鉴定组认为:患儿症状及发作过程符合过敏性休克,死亡系过敏性休克所致。
 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故文献报道乙肝疫苗过敏致死案例案多为新生儿(如:案例1、案例2和案例3),而新生儿多种器官发育并不成熟,这也应是导致严重后果的重要因素。

 乙肝疫苗过敏致死论文题录
 [1]朱海标,刘渊,朱鹏等.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发生死亡案例的法医学分析[J].华西医学,2015,30(10):1919-1923.
 [2]于庆海,董彦会,孙利军等.新生儿出生2小时接种疫苗急性过敏性休克死亡1[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2):24-25.
 [3]黄福成,王志军,董天梅.关于接种乙肝疫苗引起意外死亡一例的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05):294.
 [4]黄绍毅.5例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疑似疫苗异常反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47-148.
 [5]高凤兰,张印坡,张延新.接种乙肝疫苗过敏死亡1例尸检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2):96.
 [6]王富珍,崔富强,刘大卫等.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0例婴儿死亡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01):52-57.
 [7]杨超美,方刚,刘青恋.接种乙肝疫苗过敏死亡1[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05):139.
 [8]沈洁.乙肝疫苗接种致不良反应445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05):651-653.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