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最早判断出红军要长征?小诸葛白崇禧,连路线都预判对了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6-16 发布于辽宁

1934年4月中旬,小诸葛白崇禧来到筠门岭。

他是应过去的对头、有“南天王”之称的广东王陈济棠之邀前来的。大家记住这个时间,是在1934年的4月中旬,也就是说,再有整整半年,红军就要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战略转移之路,开始长征了。

白崇禧这次来见陈济棠,是来给他出谋划策的。

本来白崇禧的桂系和陈济棠有着血海深仇,当年令人闻风丧胆的桂系,却在陈济棠的手里连栽三次:第一次是在蒋桂战争中,陈济棠战败李宗仁和白崇禧,一直追入广西境内;第二次是李宗仁联合张发奎进攻广东,却被陈济棠大败,直入桂省腹地;第三次是在中原大战中,就在李白桂军长驱北上时,陈济棠突然占据衡阳,把桂军拦腰截断,最终桂军惨败,李白逃往香港。

陈济棠作为广东的后起之秀,多次击败强悍的李白桂军,帮了蒋介石的大忙,陈济棠的彪悍战力也让人刮目相看,在蒋介石的帮助下,陈济棠在李济深之后独揽广东大权,成为说一不二的“南天王”。

那么,为什么陈济棠还要在红军处境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请来昔日的对手白崇禧呢?

事情还要从陈济棠立的一桩“大功”说起。

就在前几天,经过“血战”,陈济棠击败红军,攻占了红军中央苏区的南部重镇筠门岭,向蒋介石报捷。蒋介石极为高兴,立即通信嘉奖,并赏了5万块大洋慰劳陈济棠的粤军。

他哪知道,这是陈济棠在糊弄他。

陈济棠并不傻,虽然他多次帮过蒋介石的忙,蒋也投桃报李,让他掌握广东大权。但对蒋介石十分熟悉的陈济棠很清楚,自己再怎么帮蒋介石,也不可能变成嫡系,将来时机成熟,肯定会被拿下,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多了。

所以,自己这个“南天王”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心里虚得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蒋某人的刀下鬼。说到底,蒋介石最忌惮的是自己的广东地盘和那几万战力强悍的粤军,说什么地盘和军队不能丢,地盘和军队一丢,自己就只能去当寓公。

所以,第五次“军事围剿”一开始,陈济棠被任命为南路军总司令,指挥共计11个师的兵力。当然,蒋介石历次围剿红军都是以北线为主,南线从来不是关键。所以陈济棠的战略任务只是阻止红军向南发展,伺机向筠门岭和会昌推进。

陈济棠决定做出点成绩来给蒋介石看看。

1934年4月中旬,他指挥部队“攻占”了筠门岭。这一胜利让陈济棠十分风光,赚足了脸面,蒋介石也十分配合,又是嘉奖又是劳军,一时弄得惊天动地。但不管是蒋介石还是陈济棠或是红军,心里都清楚,筠门岭是红军让给陈济棠的,人家早就提前撤退了,陈济棠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筠门岭“大捷”之后,蒋介石要陈济棠再接再厉,直捣会昌。会昌本来就离筠门岭特别近,按现在的行政区域,筠门岭是属于会昌的。陈济棠犯了难,拿下筠门岭是红军的情份,如果再打会昌,就属于得寸进尺了,那可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想把人家大门摘下来,“夺门而出”,你有这个实力吗?

打着小算盘的陈济棠没有直捣会昌,而是请来了小诸葛白崇禧。

陈济棠能跟过去的死对头白崇禧重归于好,原因很简单,尽管两人曾经是仇敌,但在防蒋问题上,粤桂却是高度一致,既是同仇敌忾,又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反对红军的立场上一致,在反对蒋介石的立场上更一致。蒋介石以打红军为名,行占各省地盘之实,大家都防着他这一手。这是白崇禧和陈济棠能再度聚首的主要原因。

白崇禧来了之后,先进行了一大圈的考察,从广东北部到江西南部,下赣州、走南康、访大庾、行信丰、到安远,最后来到陈济棠刚刚占领的筠门岭,看来白崇禧并不是一个只凭地图指挥的军事家,他也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考察完毕,白崇禧心里有数了,回来之后,陈济棠立即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听白崇禧分析局势。会议规格很高,只有军参谋长级别以上的核心将领才有资格与会。

白崇禧率先发言,他不是一个喜欢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人,说话不多,但句句是重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粤军将领的心:红军必做战略转移。

白崇禧说,蒋介石采纳了德国军事顾问、有“德国陆军之父”美誉的赛克特将军的建议,用公路碉堡战围困红军,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种战略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红军留在苏区,按这种趋势,必将遭遇彻底的失败;要想生存,必然会做战略转移。

这个分析很大胆,因为之前苏区红军也遭受过多次“军事围剿”,每次都是以弱敌强,但从来没有打过大败仗,更没有离开苏区,反而苏区面积越来越大。敢于指出红军必然要走,在当时几乎没人敢相信。

白崇禧接下来说,红军要走是必然的,问题是往哪里走。

白崇禧接着说,红军要走,西进湖南和南下广东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北面是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在攻击前进,东面越过福建的丘陵就是大海,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往北往东都是找死,因此只能向西向南。白崇禧告诉大家,经过这次一大圈的走访,他得到一个重要情报,经常有红军军官每隔几天,就带不到十个人出没在深山密林中,手持望远镜到处观察——很显然,他们是在观察地形,这是非常明显的突围征兆。

至于红军何时会突围而去呢?白崇禧对大家说,诸位不必着急,肯定不是现在,应该是在秋后。因为那时正是秋收季节,红军战略转移可以就地取粮,如果是转移突围的话,必然要求轻装上阵,部队必须保持机动力,哪有背着沉重的粮食袋子搞转移的?

所有人,包括陈济棠,都被白崇禧的计算惊呆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隐隐觉得红军有可能会放弃苏区突围,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如此有理有据而且如此系统地讲得如此确切!

于是,白崇禧的分析成为全体粤军将领的共识。

听了白崇禧的分析,陈济棠慌了,这是他最怕的。

蒋介石对于中央苏区的历次“军事围剿”,都是重北轻南,这一次他云集百万大军从北向南用碉堡战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傻子都能看出来,他这是想把红军逼入广东。

这一招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操也用过,是大谋士荀彧给他出的主意,叫做“驱虎吞狼”:红军进入广东,不管是谁吞谁,总之两败俱伤,最后蒋介石的中央军收拾残局,渔翁得利。

陈济棠早就看出蒋介石的用心,于是他在南线基本就是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蒋介石不是下达“阻止红军南下”的任务吗?陈济棠心里暗笑,阻止红军南下是不假,我还要阻止蒋军南下呢!

在白崇禧分析完局势之后,陈济棠下定了决心,他开始了一项绝密行动,这项行动在后来数十年中一直秘而不宣,所以当事人都不约而同地守口如瓶:在占据筠门岭之后,陈济棠决定与红军停战,开始寻求与红军直接联系。

陈济棠的用意很简单,红军要走,我不拦,只要别进广东就行。你们一进广东,蒋介石中央军肯定跟着就来,红军和蒋军我都惹不起,不管最终谁占广东,反正胜利者都不是我。所以,一个原则就是,红军不进广东(借道可以)。

时间过得很快,白崇禧预料得不错,在蒋介石碉堡战的步步进逼下,中央苏区大幅度缩水,红军处境越来越艰难。到9月份,也就是白崇禧说的红军即将突围的时候,陈济棠派人潜入中央苏区,见到了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

当时中央红军正在积极寻求战略转移的突破口,朱德和周恩来等人听了陈济棠的“诉求”,立即派潘汉年和何长工等人与陈济棠的代表谈判。

这次谈判极为秘密,不要说一般人,就连像余汉谋这种粤军的核心将领都被蒙在鼓里。陈济棠知道此事的厉害,万一走漏消息就会大祸临头,他特别持重,连谈判地点都选在了一看寂静而深邃的山林里!

最终红军和粤军的协议达成了,一共5点,基本内容如下: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通商,红军可在粤军控制区设立后方和建立医院,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必要时借道,红军有行动事提前通知陈济棠,粤军会后退20里。

为了保密,谈判结果没有形成文件——要文件干啥呀?文件的唯一作为是被撕毁,有信任和默契就行了。

通过谈判,红军和陈济棠都摸到了对方的底限:红军明白陈济棠不会真打,只要红军不进广东;陈济棠也明白了,红军不进广东,只是借道。

双方一拍即合。

蒋介石恐怕没有想到,在他把陈济棠当棋子用时,他也被陈济棠当棋子。高手过招,大抵如此,局中局,案中案,迷中迷,碟中碟……

一个月后,10月10日,红军开始战略转移,8万战士渡过于都河,踏上西征之路。正是因为有和陈济棠的协议,红军在突破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时伤亡较小,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是通过。

陈济棠在关键时刻对红军提供的帮助让很多人非常感慨,整整半个世纪后,1984年,也参加了当年长征的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一个叫陈树柏的美籍华人,邓小平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广东老一辈的人至今还在怀念他。”

邓小平对陈济棠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引发强烈震动。

这个陈树柏之父,就是当年的“南天王”陈济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