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开就好了”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6-16 发布于上海

作者:刘小宁

那天,我们驾车从泉州出发,去看漳州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本来就只是一次打卡式游览,结果一路走下来,真还有点沉浸式体验的感觉。

车子到了山上的观景台,俯视下去便是田螺坑土楼群,青山环抱,郁郁葱葱,土楼群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其中。居中的是一座方形楼,四周环绕着三座圆形楼和一座椭圆形楼,黄墙灰瓦,阳光照耀下,装点出山川一幅多彩和谐的景色。人们将田螺坑土楼群戏称为“四菜一汤”,其实是突出了这组奇妙建筑群本来就有的烟火气。

在观景台上遇到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土楼里的村民,他热情介绍他的家乡,为我们拍摄背景是土楼群的合影,指明去往他家的路,请我们到他开的农家乐吃午饭。尽管明白他在为自己拉生意,但他透着真诚,我们就爽快答应了。赶到车子拐了几个弯停在村口,这位村民的妻子已经在停车场等候了。

距离午饭的时间还早,女主人便当起“导游”,带着我们去参观每个土楼,先从方形的步云楼开始,介绍建筑结构、功能、人们的生活以及她住过的房子。“导游”和她的丈夫都是本村人,她每到一座楼,既给我们介绍,还用客家话同乡亲拉家常。与举着旗子的职业导游相比,她的介绍明显更接地气,也自然拉近了我们与这座建筑和其中人们的距离。

一方四圆的田螺坑土楼群每座均为三层,每一座土楼里,住户从二十多户到三十多户不等,一层为厨房,二层大多为谷仓,三层为卧室,均为内通廊式结构。关于它的选址、结构、材料、功能介绍,以及建筑之奇妙,网上的材料很多,行前也做了一点功课,到现场就是实地验证。或许因为这位特别的“导游”,使我更有兴趣关注住在土楼里人们的生活。

每座土楼只有一个出入大门,说是大门,宽窄也就能容两人同时出入,大门一关便隔开了外面的世界。走进大门,游客并不很多,两侧坐着老年的乡亲,或抽烟、或饮茶,眼前摆几样售卖的土特产,但并不吆喝着推销。土楼一层的房间有的是茶馆,有的是小卖部,有的是农家乐的厨房,自然也是村民自己的厨房。从一层房间看,土楼房间的面积都比较小,每间不超过10平方米。二楼、三楼站在回廊上的老人们,淡定地欣赏着院子里好奇的游客。每座土楼只有两个、最多四个狭窄的楼梯,从自家一层厨房到二、三层的房间,必须去走公用的楼梯,通行的回廊也很逼仄。上厕所必须到土楼外面的公共卫生间。如果一座土楼住上百十口人,那着实是摩肩接踵,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从私密性说,与城市里的住宅楼相比,一座土楼里的几十户人家虽然是多个家庭,但可以说就是一家人。小到吃饭睡觉、聊天吵架,大到婚丧嫁娶,都不会是各家的隐私,土楼里的人际关系和谐也许是一件令人头疼的复杂问题,肯定有值得探究的学问。

于是,我脱口问“导游”,这么多人住在土楼里,吵架闹矛盾会比较多吧,怎么办?

她答:吵架没关系,说开就好了。

“说开就好了”,这是她给我的全部答案。我没有再深究。

接下来到了三公里之外的裕昌楼(东歪西斜楼),这是一座迄今建造年代最久、面积最大的土楼,里面现在生活着100多人。我向土楼里专做为游客拍照生意的村民问了同样的问题。

她答:不可能不吵架不闹矛盾,说开就好了。

我又向第三个人提问,得到的答案是相同的。

也许和曾经的职业习惯有关,我便琢磨起“说开就好了”这个词儿。仔细想来,这是句大白话,但其中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矛盾时的原则、方法、途径,是一件不易做好的事。

“说”是沟通、是商量,是相关各方面对面表达观点,解开疙瘩。处理矛盾、协调关系,得“说”,不能像城市住宅小区里的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

“说”得有共同认可的原则、规则,或者说是底线。在步云楼的祖堂,除了供奉黄姓祖宗的牌位,墙上还分别张贴着家族的祖训和村委会制定的村规民约,另外还有《和睦诗》《尽孝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这自然是“说”的原则和规则了。

“说”的过程是当事各方立场和情感接近的过程,需要开诚布公,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需要妥协退让。女主人“导游”告诉我,由于人口增加,他们家早已搬出土楼,土楼里的房子留给了兄弟。她的神情和一个“留”字,让我觉得,土楼里的兄弟分家,财产分割大概是笔“糊涂账”。

不是任何矛盾都能够“说开了”就解决掉,有的说一说就翻篇了,有些疙瘩没解开就放下了。对土楼里的乡亲来说,“说开”还是“没说开”似乎需要历史地看,祖祖辈辈住在一个院子里,一个人现时的牺牲或妥协,在后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得到回报和褒奖。

说来说去,我还在计较和算账。

千百年来,历经一次次艰辛迁徙,为了共同抵御外敌和盗贼,为了在环境恶劣的大山深处扎根,客家人建造了土楼这样的奇特建筑,同时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危急相济、善恶相正、情谊为重、财器为轻,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的文化传统。站在土楼的院子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勤劳乐观、亲善仁厚、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气场,这是信念,是基因,是这里一切事情都能“说开”的“密钥”。

客家人的土楼历经千百年沧桑不倒,除了土楼本身在设计、材料和结构上是“世界建筑奇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土楼里客家人对脚下土地的坚守,对曾经千百年奋斗历史的呵护,对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如果信念坍塌了,向心力、凝聚力消失了,那土楼大概也就倒了。

那天中午,我们在“导游”家用餐,主人做了梅菜扣肉和素炒竹笋。据说梅菜扣肉是客家人的发明,而竹笋是主人清早刚从山里挖回来的,又鲜又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