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一个中医治疗痔疮的“靶向药”,清肠止血,疏风利气

 文库asd 2023-06-16 发布于黑龙江

说到痔疮,有几个词语可精准概括:

十人九痔——说的是普遍性。

难言之隐——说的是尴尬性。

坐卧不安——说的是干扰性。

接二连三——说的是反复性。

总的来说,痔疮是常见病,不分年龄、性别,容易发作,治疗后容易复发,虽不致命,很折腾人。

不过,概括得再精准,不如治疗上的精准,快速缓解症状。痔疮大致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3种,现代多用“软膏+脐贴+化学药+维生素+坐浴”的联合用药方法,严重的则做个小手术,一割了之。不过恢复时间长,让人痛不欲生,还不能避免复发,令人崩溃。

其实,痔疮治疗是传统中医的“优势项目”,中医对痔疮发展带来的4个危害,说得很清楚,用现代话来说:

1、让肛门功能失常、失禁。

2、让患者贫血、浮肿、乏力。

3、让肛周皮肤长出大量湿疹。

4、让败血症、脓毒血症找上门来。

古代人们得痔疮不少:过去上厕所擦屁股,没有卫生纸,除了皇室贵族,基本是用厕筹——一种篾条或棍子,大便擦不干净。或者很多重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用力,身体缓不过来,中气下陷,出现痔疮。

现代人们患痔疮更是常见病:频繁吃辣、久坐、如厕玩手机、不注意肛门卫生,硬是让痔疮脱颖而出。

中医把痔疮现象叫肠风、肠辟、肛瘘等,后来逐渐统称为“痔疮”。该病起源于阴阳失调、肝气不舒、湿热郁结,导致血热妄行,大肠火盛,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如果脏腑末虚,气血下坠,结聚肛口,致阴血郁滞、筋脉横解,渐渐肿、胀、脱、裂、血。

换句话说,湿热毒和肝火、脾虚,让大肠经失调,慢慢带来血管扩张,出现便血、胀痛、痔疮。

痔疮有3种常见症型:

1、风伤肠络: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偶见便中带血,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腻,脉数,以清热祛风凉血治之。

2、湿热下泄:口干不喜饮,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烂,便血频繁,痔核脱出,舌苔黄腻,脉数,以清热利湿止血治之。

3、脾虚气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肛门坠胀,大便带血,时间较长,舌淡苔白腻,脉弱,以健脾活血益气治之。

这3种证型,可分别用不同的药方加减,如凉血地黄汤、止痛如神汤、补中益气汤,准确辨证后使用,错用会加重病情。不过,中医创立了一个治疗痔疮“通用方”,很多患者能用,用了见效,堪称中医治疗痔疮的“靶向药”,意思是治疗精准,效果专一。

它就是中药槐角丸,又叫地榆槐角丸。

槐角丸由槐角、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6味药组成,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了解6味药的分工,就知道槐角丸为什么叫“靶向药”了。

槐角:味苦、性寒,归肝经、大肠经,需蜜炙炮制,槐角不是路边常见的洋槐,而是国槐,槐角有凉血止血、清热润肠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把槐角的提炼物叫地奥司明,现代化学药里激发静脉活性的首选药,而静脉活性=治痔疮。

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大肠经,中药里的凉血、止血“大师”,特别适用于解疮痈肿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经、心经、脾经,被称为“妇科圣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止痛祛湿。

防风:味甘、辛,性微温,归脾经、肝经、膀胱经,治脾虚湿盛,适用于外感表证、内受风邪等。

黄芩:味苦、性寒,归脾、胆、肺、大肠和小肠经,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可治痈疮。

枳壳:味苦、辛,性微寒,归脾经、胃经,可除滞消胀,理气宽中。

全方配伍是:槐角为君药,地榆、防风2味药为臣药,黄芩、枳壳、当归为佐药。

由于6味药里,寒药占了4味,所以槐角丸属于清热剂,清热毒、清肠风、清湿毒,凉肝血、止便血、活气血。

只要是便中带血、湿热、脾虚、痔疮下坠、痔核脱出等典型症状,槐角丸都能对症治疗,短期见效。

不过,如果是大量便血、身体严重虚弱的人,不适合槐角丸,孕妇、儿童和老人要慎用,患有慢病、基础病的也不能乱用,需要遵医嘱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