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对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的认识(一)

 徐师悠然 2023-06-16 发布于北京

中药现代化,这个口号提出来,据说有40多年了。

从战略层面则是1996年提出来的。

从定义上来看,中药现代化(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找到合适的方法使中医与西医进行有机地结合。

但如何理解这个“中药现代化”定义,就出现了各种偏重。

有的从理论角度出发,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用西医来“西化”中医,即中医西医化,这样,中药也就是西药化了,全盘西化,可以说是激进派;

另外一种是保守观点,中药现代化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的事情,要保持中医药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雪,可以说是保守派。

更多的是融合观点,认为既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又要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是结合派。

可以看出来,激进派和保守派,都是偏激的,都不符合中药现代化的定义。而结合派就一定符合中药现代化定义?不见得。

首先,可以看出来,中药是诞生于中华大地的农业社会,是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研究、知识、经验等相结合的治病救人的医学体系——中医的关键组成,是中医体系服务我国人类繁衍和健康生活、对抗疾病和病痛过程中在药学方面的具体成果。

众所周知,除中药外,中医还有针灸、按摩、推拿、正骨、手术等复杂的治疗工具方式和措施。

在中华大地出现西医药之前,中药的应用史和广泛性是具有绝对的主流地位,蒙医、壮医、苗医、维医、藏医等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与中医药理论发展和应用实践关联极为密切,在朝代更替、人员流动及民族融合等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严格区分界限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相互学习和借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背景,应该是中国的中药生产方式和应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农业社会那样的节奏和应用量了,也已经是法治社会的发展对消费公平的理解带来了新的变化。

中药不是文物,而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药,不但促进健康生长发育,还治疗疾病与减少痛苦,还有养生保健等功效,这就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经济、交通和流动等发展的需要,是必须适应人类文明进程的需要的。

社会大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生产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健康和疾病诊疗服务需要,才能让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医学问题所购买到的、所服用的同一名称的中药必须具有相对统一的品质和功效,现代物流体系才能保障工业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同时也对中药的生产、运输和储存、服用等提出了新的工艺要求,工业化的评估体系,才能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不同操作人员等使用统一的方法工具来做出相对一致的产品、疗效、安全等评价。中药,不可避免地要由手工作坊,由区域性的加工生产,小批量的制备,向大规模、跨区域、跨季节、跨人种使用的大工业发展。这种发展,是现代化,还是自身发展规律必然的一个阶段,值得商榷。

因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能满足更大范围的人的普遍性、普适性需求,而疾病诊治往往是个性化的,在普适性、普遍性基础上,中医药自身的辨证施治理论基础,又是天然的个性化诊疗的特色。

这样看,就需要中药的发展走两条路线了,既要有结合派观念的中药现代化,我更愿意称之为现代中药的研制和应用;又要保持一部分中药传统特色的传承和应用。如何辨别和区分这种传统中药、现代中药的发展路线,可能就是医药专家、市场专家和社会健康专家等需要来花精力厘清的事情了。

现代中药,更符合工业化特色;

传统中药,更体现个性化诊疗特色。

而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而言,传统中药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体系,是完全可以保证的,即使加工设备、技术是现代的,但保持的还是传统中药的炮制加工等特色;

现代中药,就必须有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来务实研究和探索,不然,仅仅是西化的观念和僵化的化合物成分分析方式,就脱离了中药理论,那就是现代植物药而已,也是西药了。

暂说到这儿,后续的思想火花,再动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