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五年(5)-“大雩”

 网上资料_收藏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图片图片
(秋,)大雩。

--1--

先来认识“”字。

yú),《尔雅》:“舞号,雩也。”《说文解字》:“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可以看出,雩祭是舞蹈以祈雨的一种祭祀活动。

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雩”的字形,却并没有表示祭祀的含义。其用法多为“于”、“与”的假借字,用作介词、连词等。有趣的是,出现“雩”字的铭文往往很长,不知是不是为了变换字形之用。

图片

金文“雩”,字形选自毛公鼎

图片

毛公鼎,西周晚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千克。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图片

毛公鼎铭文

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求雨之祭”一节中考证,甲骨卜辞中表示求雨之祭的字为“舞”或“【雨無】(sorry,这个字实在是敲不出来)”。

至于为什么“雩”逐渐表示求雨之祭,陈梦家先生认为,“巫之所事乃舞号以降神求雨,名其舞者曰巫,名其动作曰舞,名其求雨之祭祀行为曰雩。……凡此所说祈甘雨、求雨、请雨、早祭等,皆是雩的行为,而吁嗟与号则舞时之歌。巫、舞、雩、吁都是同音的,都是从求雨之祭而分衍出来的。”

--2--

既然雩祭目的在于祈雨,那么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古代中国,自然是一项重要的祭祀。

《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周礼·春官·女巫》:“旱暵(hàn)则舞雩。” 这表明雩祭的最初形式是因旱而祭祀。而在《礼记·月令》中,雩祭有了固定的时间和相应的仪程:“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可见在先秦时期,雩祭从旱而求雨,逐渐向定期的求雨仪式转变。

在后代,仪式逐渐复杂。以隋朝为例,除了舞乐,还增加了歌词。《乐府诗集》中,记载了隋朝雩祭歌词:
朱明启候时载阳,肃若旧典延五方。
嘉荐以陈盛乐奏,气序和平资灵祐。
公田既雨私亦濡,人殷俗富政化敷。

《隋书·志·礼仪二》中记载了雩祭的仪程:“孟夏之月,龙星见,则雩五方上帝,配以五人帝于上,以太祖武元帝配飨,五官从配于下。牲用犊十,各依方色……七日,乃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又七日,乃祈社稷及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又七日,乃祈宗庙及古帝王有神祠者;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又七日,仍不雨,复从岳渎已下祈如初典。秋分已后不雩,但祷而已。”看来雩祭之后如果不雨,还会有后续的祈雨活动。

--3--

接下来回到《春秋》,看看三传对于桓公五年这次“大雩”的注解。

先看《左传》,这句虽然不长,但是涉及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需要稍作解释:

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
之所以记载这次雩祭,是因为并非在合适的祭祀时间。通常的祭祀,在惊蛰的时候进行郊祭,龙星出现的时候雩祭,秋季进行“尝”祭,动物蛰伏的时候进行“烝”祭。如果错过了时间而举行,那就要记录下来。
启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叫作“蛰”。回春后动物出土活动,称为“启蛰”。这个时节地温渐高,土壤解冻,可以开始进行春耕。在古月令及汉代历书中,节气顺序为先启蛰而后雨水。汉景帝(刘启)之后,为避讳改“启蛰”为“惊蛰”,并置惊蛰于雨水后。
:《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 可以看出,郊祭是以农神后稷为主神的农业祭祀活动。
:这里的“龙”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指的是东方苍龙,又称东方七宿。中国古代观测天象时,将观测到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称为二十八宿。又将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分为四组,称为四象,分别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东方苍龙七宿即角、亢、氏、房、心、尾、箕,其排列好似一条巨龙。

图片东方七宿,图片摘自《中国国家天文·2019年第8期》

早春时节黄昏之后,角宿升出地平面,可以被观测到,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龙见”,俗称“龙抬头”。《汉旧仪》:“龙星见而始雩。龙星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大庭。天田为司马,教人种百谷为稷。”
始杀:《素问·诊要经终论》中有“七月八月,阴气始杀”,所谓“杀”是指秋天的萧瑟气息。杜注“阴气始杀,嘉谷始熟,故荐尝于宗庙”,杨伯峻先生解释“始杀,谓秋气至,开始肃杀”。
尝、:都是祭祀先王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秋天进行的称作“尝”,冬天进行的称作“烝”。在后面的《春秋》经文中还会分别提到,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左传》认为,之所以记载本年的雩祭,是因为本应在春天举行,却迁延至秋天,表示执政者对于重大祭祀有所怠慢,因此要记录下来予以讥讽。

但是我们从前面引用隋代雩祭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在常规雩祭之后如果依然没有下雨,还会有后续的祭祀。秋天的雩祭,可能反映了持续的旱情。《公羊传》就是基于这一点做出解释:
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
什么是大雩?是因旱灾而求雨的祭祀。那么为什么不说旱灾呢?提到雩就表示出现了旱情,只说旱情却不能反映出是否进行了雩祭。为什么要记载“雩”呢?因为出现了灾情啊。

--4--

用“雩”祭来求雨,这种活动以现代的目光来审视,自然是不科学的。其实古人也早已洞若观火,《荀子·天论篇》中论述很明白:“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借用人类学家罗伊·拉帕波特的名著《献给祖先的猪:新几内亚人生态中的仪式》的一段论述,作为总结:“由于人类无法控制自身环境中对他们至关重要的许多活动与过程,人们体验到一种无助感。这种无助激起了人们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举行仪式则能抑制人们的焦虑、驱逐其恐惧,并给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感。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的陈述极佳地总结了这一流派的思想:仪式行为对于外在世界并不产生实际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把它们称之为“仪式”。但这一论述并不是说仪式没有任何功能。它的功能与外在于社会的世界无关,而与社会的内部构成有关。它给予社会成员信心,赶走了他们的恐惧,整饬了社会组织。”(《献给祖先的猪》,罗伊·A.拉帕波特著,赵玉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