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一分校“独门儿”——鲜为人知&昙花一现的国军山地兵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06-17 发布于河北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22)——1944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证明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去年我曾收获了一张18期18总队长张天羽的签赠照,勉强算是对黄埔一分校这块的收藏破了荒。不久之前,终于喜提一张正宗的一分校故纸,今天正值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纪念日,发出来应个景。 
 
这是1944年1月黄埔一分校主任刘仲荻签发的一张军用证明书。抗战爆发后,洛阳分校西迁陕西汉中,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原洛阳分校主任祝绍周继续留任,直至1939年底由钟彬(黄埔一期)继任。1942年1月钟彬出任七十一军军长,分校主任一职续由七分校教育处少将处长刘仲荻接任。
 
 刘仲荻

说起这位刘主任,其经历在国军将领中算是一个异数。刘仲荻(1906-1960),江西龙南人,其在国军中的资历不算浅(1924年春即到广东投军了,时间尚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前),文化程度也不低,但由于一度没有任何正规军校教育经历,只能算是“野路子”,属杂牌中的杂牌。不过时势造英雄,随着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的高歌猛进,刘仲荻也一路晋升为中校营长,并不虚那些黄埔同袍们。国府定都南京后,刘仲荻考取了官费留日资格,赴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深造,回国后长期任职于参谋岗位,抗战前夕,再度奉派留意,1939年学成归国。

两度喝洋墨水的经历,加之原本扎实的文化素养,让刘仲荻成为一名满腹经纶的理论型将军,也因此得到了七分校主任胡宗南的赏识,遂前往七分校任职,其后更是得到了出掌一分校的宝贵机会。刘仲荻在意大利学的是山地兵,回国后一直鼓吹山地战术在抗战中的重要性,此番作为一把手,终于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遂以一分校练习营为基础,组建了一个“山地兵教导团”(团长高健,武汉七期),从川、黔两省招募学兵训练(我的理解,所谓山地兵似乎有点“特种兵”的味道,对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要求更高)。据说在1944年秋,这个山地兵团搞过一次实弹演习,打得热火朝天,全城皆知。

刘仲荻因此也被视为我国的“山地兵之父”(按:查国史馆之档案,早在1939年间,即有石孝先呈文记载当时成立过一个山地兵训练总队。石孝先好像是刘仲荻留意时的同学,但本人深具“袍哥”属性,似乎由他所提出的山地兵训练班并未得到重视,也没搞出啥名堂来)。1944年底一分校撤销建制,刘仲荻调任九分校主任(实际未赴任),不久后他所训练的山地兵部队改组为第42师,刘仲荻任中将师长。这个42师,正是我国第一个山地兵师(似乎也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个),实具里程碑之意义。然该师组建不过数月即被撤销番号,根本不曾有过实战经历,刘仲荻对于上峰的短视行为“痛心疾首”(老胡语)。

做了这么多的铺垫,其实只为一个激动人心发现。有朋友也许已经注意到了,这张一分校证明书的原主,正是山地兵团特科营上校营长孙景华,此证可谓民国山地兵部队极为罕见的实物见证!我没有查到孙景华的黄埔出身,他大概是刘仲荻的嫡系人马,直到抗战胜利后被编余的时候,还是一直跟着刘,这些年收藏市场上见到相关文献,基本都是他的旧物。我印象中还有一张42师的日日命令,之前嫌贵没买,这时回头去找,已是不知花落谁家,悔成狗。
 
 
这张证明书上记载,当时孙景华是奉派到贵州遵义、贵阳、都匀等地洽领被服、军盐,如此舍近求远,抗战时期补给的紊乱与艰难,亦可略见一斑。另外,在证明书前后总计写有注意事项14条,看似非常严格细致,但实际在执行中,恐怕亦已流于形式。就比如这一张,其实填的就不完全合规,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合规——因为这东西在用完之后,便应上缴或销毁,理论上讲就不应该存世。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6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