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遇周铁老街

 熟年人生 2023-06-17 发布于上海

——看到你所未见的文化元素

周铁老街,去过很多次,每次去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613日下午,有幸陪同施生老师参观周铁老街,还真是有不少新发现。

施老师何许人也?我收到施老师的简介是这样的。

施蔷生,19556月出生,高级经济师,原民进上海市委城市治理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等。

现兼职:上海东方法治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法人代表)、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会特聘专家、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特聘外部专家、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会员等。

施老师是上海民进的老前辈,作为一个文化人,他经常穿行在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之间,他以独特的视角总是能看到我们平常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东西。

千年银杏树、城隍庙、杨氏节孝牌坊、周铁桥、古帆桥、程天民院士旧居、曹梁厦故居、长春桥、永安桥、玉带桥、太湖风筝博物馆……

他都十分感兴趣。

刚到入口处,不料天空下起了雨,而且有愈来愈大的样子。我们找来雨伞,他说一点小雨,不用了。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象一个年轻的大学生。

 他非常投入地拿起手机拍了起来。他对着我们陪同一行的周总、小贾和讲解的志愿者王新说,这个地方的交通标识挡住了介绍老街历史的牌子,不合理,还有那边入口左侧的垃圾桶、右侧的厕所、以及城隍庙门前的烧香炉,与老街不协调,甚至是很煞风景。

城隍庙是纪念明初镇守宜兴的明将杨国兴而建的,不过施老师对介绍城隍庙修建的时间是清朝还是明朝表述前后不一致表达了质疑。

过了周铁桥,看到牧笛书屋,他很想进去看看,他说这个书屋与老街很协调。可惜冯老师今天不在,可能出去采风了。王新说冯老师热心传播周铁老街文化,给老街写了不少文字,自己在宜兴日报退休后,还在老街办起了一个书屋。

老街上的建筑,一式是二层小楼,一楼店面二楼住家。多数房屋为木结构,一部分是明清遗留下来的。老街上有书院、茶亭、栽缝店、老虎灶、布料行、米行、竹器行,近几年还出现了不少咖啡店、奶茶店……

从东街到北街,看到程天民院士旧居已对外开放,而且后院还住着人,大家对这样有人情味、烟火气的设计感到非常好。曹梁厦故居位周铁镇北街1416号,清代建筑。

略有遗憾的是曹梁厦故居还未对外开放,施老师说我们拍个照吧,曹梁厦先生是民进创始会员,我们民进会员在先生故居前合个影很有意义。

我跟施老师说,曹梁厦在1928-1941年曾担任过上海大同大学校长,大同大学是上海第一所私立大学,在1952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取消建制,原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系科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第、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但大同中学保留下来。

近期我们在做一个民进创始会员曹梁厦先生的会史研究,听说大同中学校史研究做的比较好,有一个校史馆,后面有机会想去上海大同中学调研一下。

世事因巧而妙。施老师说他女儿恰巧就是大同中学毕业的,现在在香港工作。这所中学还是上海黄浦区的重点高级中学,而且他还认识那边的校长。他表示愿意为我们作一些联络、对接的工作。

听到这些话,我们非常高兴,终于找到有缘的联系人了,因为我们正为此发愁。

与曹梁厦先生同时代有过书信交流的马相伯、蔡元培、胡适、罗家伦、马叙伦、马君武、以及一起在大同任教的无锡“胡氏三杰”等历史文化名人相比,已有专家、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有关史料信息比较零星、分散,没有进行过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

天上村前,书香故里。以上海大同大学“胡氏三杰”相比,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都是留美归国的博士,无锡市惠山区堰桥镇重视乡贤文化,无锡本土文化学者对胡氏家族、以及教育、科学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还出过《天上村前——中国近代教育之乡》、《胡氏三杰:一个家族与现代科学教育》等几本书。完成了88个新老建筑修缮、以及水电、灯光项目,大力推进天上村前“百宅百院” 活化利用和商业运作。如对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故居、胡氏公立蒙学堂旧址、胡氏积谷他旧址进行了恢复性重修,今天的无锡“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是“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和“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已成为一个传承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其中上海大同大学第一任校长胡敦复的叔叔胡雨人曾担任过宜兴中学的校长,他创办胡氏公学,开办天上图书馆、建设村前公园,也是对胡敦复启蒙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人。

相比之下,宜兴对曹梁厦先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只有政协、周铁镇的一部分文史资料介绍、以及冯乐心老师的《提灯人曹梁厦》。例如许多名人与曹梁厦的信札已成为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的商品,而且价值不菲。他编辑、出版的书箱、参与编辑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化学世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也卖得很贵。

曹氏一门七博士,闻名乡里。可惜曹梁厦先生的三子两女均在国外,保留下来的个人资料比较稀缺,仅有的一些少量资料在寄子沈连刚家里,现在沈连刚也走了。

总之,正如冯老师所说有关曹梁厦先生的许多文史资料需要尽快收集,否则今后更难收集。

北街的尽头是镇北河,水自东向西流向横塘河,长春桥小巧玲珑,把镇北河北侧的竺西医院、竺西书院连接了起来。施老师说重修长春桥表述不好,前面周铁桥上也这样的问题,上面写的是重修周铁桥,桥上只要刻长春、周铁桥就行,至于何时重修可以另外刻在不显眼的桥垛侧面的底部。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代变迁,从前太湖深处的竺山,因挖石料,硬生生把这座小山挖平了,好在竺西医院旧址、竺西书院保留了下来,其中,竺西医院旧址是宜兴第一个共产党员张效良创办的药店,也是地下联络机构,现在已是党史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竺西书院是南宋进士、著名词人蒋捷讲学的地方。解放后,竺西书院也曾是周铁小学所在地,目前竺西书院二期就规划在小学拆迁之后的地块。书院边上是古镇文化研究会,定期有古镇文化研究出刊。

现在书院里还展示了12位周铁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当看到曹梁厦、奚树基的介绍,我跟施老师说,奚树基是法学教授,也曾在上海大同大学教过法学。解放前他去了台湾。

施老师非常感慨,他说作为祖籍宜兴丁蜀镇由于出生在上海读书工作,对家乡反而了解不多,没想到宜兴周铁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历史上出了这么多进士、大学教授。

施老师今年68岁了,看上去有点清瘦,但他却象年轻人一样,每到一处,他都要深入其中,走近细致观察,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上了48个台阶的永安桥,抗战时日本人占领周铁时这座桥叫灜桥,相传为当日寇的炮楼所建。

站在高高的永安桥上,可以看到一条南北向的横塘河,南接丁蜀镇,向北延伸流向太湖。周铁桥、古帆桥卧躺横塘河之上,沿河因水而兴的民居、街市尽收眼底,一派活生生的江南水乡风景画油然而生。

过了玉带桥便是风筝博物馆,王新特地介绍了屋后的两棵公的银杏树。施老师说很有意思,银杏竟然有母有公,刚才在老街入口处有一棵千年古银杏,这里又有公的银杏。

风筝博物馆不大,外挂宜兴市风筝协会的牌子,收藏、陈列了太湖鹞子等各种各样的风筝、以及文史资料。这里每年举行各种风筝赛事,有许多国内外的风筝爱好者参加比赛。宜兴阳羡茶馆节目也作过专题采访。

出了风筝馆,看到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古帆轩”,马头墙、拱形门,白墙灰瓦,临河而栖,感到很惊喜。很小的一角街景,取名也很有诗意,过去却是市场交易的地方。

施老师说“除了沿周铁桥返还,老街有其他出口吗?”

王新说“有。”

说实在,老街来过多次,还真没这么想过,选另外一个出口出去。

往老街深处走,里面都是以前的旧民居建筑群落,很普通,说不上有特色,但随着城镇的现代化,这些寻常百姓家也在慢慢消失。路过时有人在装修自己的房子。这里的街区有点如宜兴城中解放中路的东风巷。施老师说今后可以好好利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对室外室内进行装饰设计、搞点有创意的文创空间,一定也会出现不少网红打卡点。

出门发现已回到入口处附近,一条黑色的马路通向风帆桥,出口处的大门挂着周铁文化中心牌子。

巧的是这时雨也停了。

我们上车返回宜兴。今天上午施老师去了考察利永紫砂,与学哲学的沈映斌谈了一上午的紫砂文化与哲学,下午又仔仔细细走访了老街,一路舟车劳顿,未曾停息,回到车上的施老师确实有点累了,他眯起眼打了个瞌睡。

这是一位可爱有趣、笔耕不辍的文化人,他的行囊里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白天到处走走看看听听,晚上还要给自己的小红书、熟年人生等写公众号。

20236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