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分析哲学|王浩

 coolguy_Z 2023-06-17 发布于山西

图片

智性追求和艺术追求都是理解世界的努力。这种努力一旦成功,则造成周遭环境或者我们自身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追求使得哲学在这个时代益发困难。在哲学中找到研究焦点要点困难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中的情形。而更具决定性的进展往往是在更为确定的研究方向上取得的。【确定研究方向是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

传统哲学以全面理解世界为己任。此类研究明显的低回报率使得筛选基础性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这些问题即我们熟知的林林总总的答案所欲解决的问题。例如,康德的基础问题: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具体分为三个子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能希望什么?为了不再以康德的方式启动,对于“哲学究竟做些什么”的问题需要做一个澄清。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无外乎一条而已:忠实显露吾辈所知,所信,所感的本相。

由该原则指导的哲学研究其实就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为了避免和Hegel和Husserl的专名混淆,不妨名之为显相学(phenomenography),这个名目的意蕴之一便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便是我们所知所信所感的恰当遴选和排列,而或者像艺术那样着非像科学那样着重于发现,重于创造。而在所知所信所感中,从所知开始为好,这同哲学传统主流处理方式合拍,跟印证了人类试图先确定想法的渴望。客观地说:惟有经过我们所知的筛选,所信以及所感才有资格进入哲学。

这类研究风格的两大困难是教条主义和附庸风雅主义。因此,为了以更为可控也更为有效的方式发展,本书对所知领域的处理方式看作分析哲学。本书将指出分析哲学在处理所知领域时所暴露的不充分性,并将其与作者提供的替换方式相比照。这个意见只是对Goedel类似意见的阐发。Goedel的立场可以被看作Russell早起哲学立场的一种批判性发挥。

但作为专名的分析哲学和作为摹状词的分析哲学含义迥异。如果取其宽泛的意思,那么Aristotle和Kant的著作也包括在内。而狭义的分析哲学则以Quine和Carnap为最出色和最少歧义的代表。Q和C的狭义分析哲学成为分析经验主义。

先贤Aristotle在《诗学》中对史学和诗学作了一个比较:

前者描述已经存在的事物,或者描述可能存在的事物;因此诗学更带有哲学气质,也比史学重要;诗学陈述的是关于事情本性,而史学则关乎殊相。

在本书中将采取的是另一种共相殊相的处理微妙互动,即,为了避免因为疏远历史而使哲学过分接近诗歌,在本书中,历史成分既不会被取消也不会连篇累牍,而只会被恰如其分地用以在直觉上澄清那些严格的立场。具体而言,通过考察在一些特定历史转折处发生的概念变迁和概念歧义,我们将历史的现成样态进行解构,以便揭示别样的组合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如若只专注于少数哲学家或哲学问题,则可以得到诗学式的好处。

本书的安排:
1 Russell 理论和实践 ——替代型路线
2 Wittgenstein 逻辑哲学论
3 笔者本人的哲学立场,通过对Canarp的批判完成;但全面的发展要放在《哥德尔》一书中处理

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

内容简介:

《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是王浩最为集中阐述其哲学和元哲学观点的著作。在书中,他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紊、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蒯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十分专业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一种恰当的辩护。在他看来,分析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摆脱由这些哲学家的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用主义的偏见所带来的羁绊,应当致力于诚实描述人类既有知识的现状,并给予带同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在思想上与罗蒂对于分析哲学的猛烈批判相呼应,尽管王氏的观点远没有后者极端(罗蒂本人也读过《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部分手稿)。

王浩的中华文化背景,也在《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的元哲学阐述中时有体现。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认为,学界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兴趣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卓越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谓“分析哲学”或“英美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历程的看法。他认为,《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是对现代哲学史研究和元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王浩,(1921-1995),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1921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毕业。曾师从金岳霖、王宪钧、沈有鼎等。1946年赴哈佛大学留学,师从蒯因(W.V.0.Qulne),两年时间即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哈佛短暂教学之后赴苏黎世与贝奈斯(PaulBernays)一起工作。1954-1956年,在牛津大学任第二届约翰·洛克讲座主讲,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主持数学基础讨论班。1961-196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1991年,任洛克菲勒大学逻辑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1983年,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授予第一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著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哥德尔》、《超越分析哲学》等专著。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专攻维特根斯坦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

目录:

前言导论
1.本书的路线图
2.对于分析经验主义的驳斥
3.哲学王国的收缩第一章罗素和20世纪哲学
4.罗素和一个培根式的研究计划
5.罗素的哲学发展
6.罗素在逻辑方面的著作第二章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段插曲
7.在1911年之前罗素的逻辑观
8.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的态度
9.《逻辑哲学论》的结构
10.《逻辑哲学论》的公设第三章从维也纳1925到美利坚1984
11.维也纳学圈和其在美国哲学中的地位
12.卡尔纳普的著作和罗素、蒯因的关系
13.分析性和逻辑真理
14.本体论和理论第四章蒯因的逻辑否定主义
15.蒯因的生平和著述
16.蒯因的哲学体系
17.在历史视角中的蒯因的逻辑观点第五章元哲学思考
18.哲学预设
19.从“我如何知”到“我们知道些什么”
参考文献年表索引译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