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鸿彬《石壕吏》教学实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7 发布于甘肃
《石壕吏》教学实录
宁鸿彬
图片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著述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文言文详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高中文言文详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怎样阅读分析文章》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宁鸿彬文选》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大家都来探索教学艺术》《中学语文》1998年第10期,《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班级:初中一年级
执教者:宁鸿彬
授课时数: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石壕吏)
师:请同学们看注解①,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人当兵的事。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完这首诗, 其他同学认真看课文,做好准备,在他读完后,把诗歌的大意说出来。听清楚了吗?
生(齐):听清楚了。
(一名学生将全诗读完)
师:读得很好。有节奏,也有语气。下面大家看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读一下注解,将故事的大意叙述出来,准备3分钟时间。(学生准备)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又看了注解,谁能把课文的大意说出来, 请举手。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生(2):一天夜里,石壕村的小吏半夜捉人,来到我临时住宿的人家,大声呵斥这家的老妇人, 老头趁此机会翻墙跑了。老妇人便向小吏述说自家的不幸遭遇:我家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来信说, 他的另外两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战死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小孙子和他衣不蔽体的母亲。我虽然老了,你们要是硬要人去,就把我带去好了,早点到了河阳,还可以给你们做早饭。夜深了,我怎么也睡不着,天亮了,这家人只剩下老翁跟我告别了。
师:说得不错。可不可以再作补充纠正,帮他叙述得更完美一些?
生(3):是诗人跟老翁告别,而不是老翁跟诗人告别。
师:对。
生(4):应该说明是听见小官吏捉人,而不是看见。
师:补充得比较清楚了,这表明你们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我顺便问一句, 诗人来到石壕村,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最后诗人与老翁告别,老妇人呢?
生(5):被小吏抓走了。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我们知道了。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看哪句话、哪个词语不懂,提出来。(生自读课文)
生(6):“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看注解,怎么理解怎么说。
生(7):死者与世长辞了。
师:(出示卡片:死者长已矣)下面你一个词一个词的解释一遍,然后再合起来解释一遍。
生(8):死者,死的人。长,长久。已,完结,这里理解为“死”。矣,了。合起来的意思是“死的人永远长眠了”。
师:对。还有哪些不明白?
生(9):“老翁逾墙走”,是说老翁翻墙而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10):因为他不愿去当兵,怕被抓。
师:对。一般抓兵都抓年轻人,老翁都吓得跑了,说明了什么?
生(11):说明年轻人都给抓光了,只剩下老头了,所以抓老头。
师:对。“走”是什么意思?生(12):跑。古代“走”为“跑”,“行”为“走”。
师:说得很对。
生(1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怎么解释才通顺呢?
生(14):官吏说话发怒,老妇边说边哭。
师:谁能更准确的翻译?
生(15):官吏呼叫多么恼怒,妇人啼哭多么悲苦。
师:(出示卡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找一名同学再重复一遍。
生(16):官吏呼叫多么愤怒,妇人啼哭多么悲苦。(师点头,表示满意。)
生(17):“三男邺城戌”的“邺”应怎样理解?
生(18):“邺”是一个地名。(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9):“戌”怎么解释?
生(20):防守。(师点头肯定。)
生(21):322页的“急应河阳役”的意思不大好懂。
生(22):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生(23):老头出走了,妇女赶快去服役,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生(24):因为怕抓人抓不到不好交差,所以把老妇人抓走了。
师:就是这样。这里面有一个“急”字,是写谁的?
生(25):写老太太的。
师:是老太太对服役有积极性吗?
生(26):不是。是没办法。
生(27):老太太替老头着急。
生(28):她为了救老头,怕官吏发现老头。
师:关键的问题是谁急?
生(29):当然是当差的急了。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29):从“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对。这里是老太太顺着当差的话说下来的。老太太的话反应了当差的急。
生(30):为什么老太太连“出入无完裙”的儿媳妇还要说说,就像应付查户口的一样?
生(31):说明村里的男人都抓完了。
生(32):说明家里没有可以当兵的男人。
生(33):老太太表明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
师:正是这样。老太太说明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没有能够当兵的男人了。词句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3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是什么意思?
师:古语中“书”即“信”。此句怎么讲?
生(35):一个儿子捎来信说,其他两个儿子最近在战斗中死了。
师:对。是托人带信来。
生(36):题目叫“石壕吏”,为什么内容写老太太的多,而写当差的少呢?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一会儿我们再解决。词句上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问问你们。
(出示卡片:暮投石壕村)
生(37):投,投宿。晚上投宿在石壕村。
师:对。(出示卡片:存者且偷生)
生(38):且,暂且。活着的另一个儿子暂且活着。
师:活着的人只指“另一个儿子”吗?
生(38):也指老头老太太。偷生,应理解为·33·“苟且活着”,是“凑合着活着”的意思。
师:为何说凑合着活?
生(39):战争年代,生活困苦,也很危险。
师:说得对。(出示卡片:老妪力虽衰)
生(40):老qū,老妇人。虽,虽然。合起来是“老妇人虽然年老力衰”。
生(41):“妪”字应读“yù”。“虽”也不应理解为“虽然”,应为“即使”讲。
师:完全正确。(出示卡片:如闻泣幽咽)
生(42):好像听见有人哭。
师:怎么哭?大声还是小声?
生(42):小声。“泣”为小声哭。
师:“咽”是什么意思?
生(43):断断续续的哭。
师:咽,就是哽咽,声音发不出来,一会有,一会无,断断续续。合起来就是“好像听见有人断断续续的小声哭”。
师:再看一遍课文,还有不懂的词句没有?(生看课文)
生(43):“天明登前途”的“前途”怎么讲?
生(44):前面的路。
师:对。下面我们来解决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问题,看诗中是只写老太太的, 还是写官吏的。(板书:吏 妇)
师:我们看诗中写吏写了几句?
生(45):两句。“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
师:(板书:捉 呼)
师:吏捉人时,老太太在干什么?
生(46):出来应付。
师:(板书:出)那么“吏呼一何怒”时呢?
生(47):啼。
师:(板书:啼)后面吏出来没有?
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妇和谁“致词”呢?
生(48):作者。
生(49):不对,是向吏诉说自家的遭遇。应是吏问吏听。
师:正确。问什么呢?
生(49)(模拟吏的声音):你们家里有男人吗?
师:非常好。(板书:问 诉)中间有吏的活动吗?
生(50):老妇人说自家没有男人,吏肯定要挨屋搜查。
师:很好。吏那么凶狠,绝对不会轻易相信老妇人的话的,一定要边盘问边搜查。那么老妇人此时怎么办?你们想想。
生(51):一定是苦苦哀求。
师:对。(板书:查 求)
师:按说官吏查不出家里有男人,就应到别处去抓人,抓一个老太婆说明什么呢?
生(52):说明男人都抓光了,只有抓老太婆了,做做饭也好。
师:按说抓一个伙夫不怎么着忙,应让老妇人进屋跟儿媳话别,可是官吏允许了吗?你们想想。
生(53):没有。而是逼着快走。
师:谁逼谁走?
生(53):官吏逼老太婆快走。太凶残了。
师:很好。(板书:逼 走)
师:由上面的分析看来,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着写官吏。这种写作方法叫“虚明实暗”法。请大家注意领会这一点。
师:天明的时候,诗人与老翁独自话别,说明老太太已被抓走。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生(54):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55):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捉 呼 问 查 逼
妇:出 啼 诉 求 走
宁鸿彬教学实录《石壕吏》读后
王云峰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同时又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可面对“一再降低”的文言文教学要求,不少教师以为文言文教学难以培养自学能力。于是,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一种是,遇到文言文,读读背背了事,不求真正理解;另一种是,坚持逐字逐句地串讲,掰开揉碎喂给学生。那么,如何按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呢?细读宁老师的教学实录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这个教学实录中,宁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认真自读的基础上,紧扣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在课始环节,宁老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通过这一环节,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间又可以相互启发,进一步发现疑难之所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宁老师分类处理:凡是书上有注释或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来解决;而对那些关乎课文主题情感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卡片教学”,提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三读课文,强化记忆。最后,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一个关键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像,深入理解,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教师边引导分析边板书概括,理清故事线索,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深化情感体验。通过初读、再读、三读,使学生由了解到质疑,由释疑到理解、记忆,由初步理解到展开想像、深入体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主动探求过程。
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积极思考,自求解答。课上学生提出的疑问,不仅是提给教师的,更是提给全体同学的。整堂课,不断出现生问生答、师生互问互答的场面。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求,正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长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必然结果。
宁老师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键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又是教会学生自学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不妨把这篇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宁老师的教学思想的一个具体范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199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