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读过的安徒生的一首小诗,名叫《茅屋》。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曾将此诗谱成著名歌曲。浪花拍打的海岸,辽阔无垠,在这样广瀚的大海边和蔚蓝的天空下,这间茅屋实在是“小”的可怜!茅屋的周围除了沙滩就是悬崖和峭壁,连一棵树木也没有,回响的只有浪花拍打海岸的声音,甚至一声鸟鸣都稀罕至极,小茅屋实在是太“孤寂”了。然而,在这又小又破烂的茅屋里,却有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同在。这茅屋里的幸福无关金和银,彼此相爱就是人间最美的时光。两颗心,一间小茅屋,在人世的海岸边,这爱情明净而纯朴。我觉得安徒生这首诗,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童话作品。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纯真”二字来形容爱情,表达情感。因为不纯洁、不真挚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或者说根本不是爱情。但是,究竟要“纯”到什么程度,到底要“真”到什么地步? 恐怕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是,如果读过《茅屋》这首小诗,一定会对“纯”的程度和“真”的地步有所体会,有所了解。然而,令人叹息的是,这么一腔深情的安徒生,在他的“茅屋”里,终其一生,也没有住进一个相爱的人,直至他微笑着安详离世……我当然也知道,安徒生《茅屋》一诗,呈现的是一个当代少见的干净的、简单的、质朴的前现代爱情图景,这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求之而不得的,而且这茅屋爱情之所以相依相守,大概也是因为简朴生活没有其他的选择和诱惑。田园牧歌本来是茅屋中人的生存处境,当然 也是他们的困顿,但是到了我们城市中人的理解中,就变成了一种遥远的美丽。是否这海边的茅屋爱情,也承担了后世的人们太多不切实际的想象?不过,我宁愿相信,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的确是有这样纯真的爱情存在的。人类世代如落叶,在落叶落下之前,须有纯真。纯真是信任大地的神性,信任春夏秋冬,信任动植物的蓬勃生命力,信任安徒生讲的童话故事。世间须有饱含爱意的凝视,走过的路须有小桥流水、鲜花盛开,否则世界对我们来说就太过干枯冷寂了,活着却像是最后一代。对于爱,想起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宣称:“爱就是永恒的纯真/而唯一的纯真是不思考……”对于生活,诗人这样表示:和安徒生一样,佩索阿也具有这近乎决绝的纯粹。这是两个我多么喜爱的不含杂质的灵魂啊,一如孩子似的赤诚、无畏与纯真。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时代实属难得一见。今天我们多少人空自拥有过于累赘的物质财富,却失去了不含杂质的充实和快乐。我渴望有一处这样的海岸,哪怕那里只有天空和大海,只有峭壁和悬崖,但那里屹立着一间小小的爱的茅屋,可以保管我这个古怪的别人难以理解的灵魂,一个无法无天、无拘无束而又充满着各样率真想法的孩子似的灵魂,沿着潮涨潮退的弯曲海岸线,我可以任性地奔跑玩耍……只要想到有这么一个所在,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