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一事,还是少一事?

 生活料理坊 2023-06-18 发布于江苏

只能说是好心

司有根
今天我和大家说了昨天闫展展老师带领孩子们排练节目的事。同事们的评价是惊人的一致:精神可嘉但不足效仿。理由也如出一辙:不出事还好,一出事不得了。


每当学生因失败而失落的时候,我都喜欢用卖油翁的故事鼓励他。天下之事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但要做到会者不难就要多加训练,等到手熟之时,也就是成功之日。可是要想练个手熟又是何等之难啊。为了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我安排的节目是朗诵,给了班级所有同学有表演的机会。但一排练,问题就来了,要想孩子们实现我的意图,简直比登天都难。排了四次节课了,同学们还是找不到北,排练现场凌乱不堪,效果惨不忍睹,可每当错误频出时,孩子们却笑得很欢。虽然目前天尚不太热,但我每次排练后总是汗流浃背,腰膝酸软,脑袋昏沉。但我并不气馁,凭我的经验,假以时日,孩子们会表现好的。再说,孩子们毕竟才小学三年级,这个节目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为了训练孩子们参加县里的经典诵读,我们每班只抽调三五个精英,两三个老师指导,还要训练一个多月才能出好成绩呢。其实我也想过像闫老师这么做的,可我终于不敢,理由也就是其他老师所说的。


很久以前,我们就把 “安全第一” 挂在嘴上,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能有安全事故发生,这本是好事,但也存在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现在有很多领导在大会小会上都可以坦言:“安全第一,成绩第二。”难道这真的能作为指导工作的纲领吗?我们在教学生语言交际的时候,特别就提到说话要注意场合,像这样的口号适不适合学校这个场合呢?在情理上,我觉得是说不通的,因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安全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内容而已,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德育教育等等。我小时候读书的目标有一句浓缩语:“五讲四美三热爱”。我们在写计划总结时,也一定会把思想这一块放在最前面。那么既然情理上说不通,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说法呢?也许还该说在情理上说得通,但这个情的解释和上面不一致,是实情的意思。在我们开始强调责任意识以后,大家都知道出了事是要有人负责的,于是只要是孩子出现的问题就一律找学校。其实学校在尽到教育责任之后,孩子出现意外应该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但既然出了事,就不是那话了,所以最终就要破财消灾,花钱买安,不过的买安的成本是够大的,大的可能让学校受不了。受不了怎么办?继续追查责任呗,于是一些运气不好的人变成了冤大头。结果就出现了上文的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个老教师总结说:“安全呐,安全,要牢记在心啊。工作做不好不要紧,大不了被人家骂蠢蛋,一旦出了大的安全问题,你就得滚蛋,饭碗就砸了。”这句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听起来总觉得酸溜溜的。记得赵忠祥说过他年轻时的一个故事,那时正逢文化大革命,他的大字报是电台里最多的,因为常出现读错字什么的现象。可不干还不行,因为别人错误比他更多。现在呢,比文革的环境要好多了,事情还是要人做的,怕犯错就不做事,这不是典型的不作为吗。

想起闫老师所做的,我以前也做过,但我早就不敢再做了。但我还是要给闫老师点赞,她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为行业正风起了表率作用。也许很多人还会认为这样做很傻,但没有了这种精神,不觉得生活少了很多正能量吗?至于“出事就让当事人吃不了兜着走”的现象,我看还要引起重视,绝不能让奉献者流汗再流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