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从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第十二篇《颜渊》篇的内容。本篇共二十四章,中心内容是阐述和发挥孔子仁的学说和主张。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仅仁字就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足见其重要性。今天学习第一篇“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本章的意思是,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都归向仁的境界了。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施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不聪明,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孔子认为,首先是克己,然后推及及人,一切行为都合乎礼,这就是仁。克己复礼,引用的是古语,孔子在此处又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对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解读,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说,一天能克己复礼了,那天下就都会归于仁了。有人认为是说,一旦言行符合于礼,那天下之人都会向仁德的方向汇聚靠拢。还有人说,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这样去做了,那中国就回到仁了等。这句话确切含义,难有定论。我倒认为也希望这句话的含义是,人若证到了真心本性的境界时,那不仅他本人,而且所有人就都回归到仁了。因为在他心目中已没有执着分别的思想,已达圆融无碍的境界。此乃释家,“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毛主席“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境界。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证到仁、实行仁,全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自己证不到仁的境界,就难于理解已证到仁的境界的那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