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率性而为 2023-06-18 发布于河北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有时候不要太努力,才是更正确的态度。

有人可能会不理解,会说:“你不努力,来人间干什么,做卧底吗?”其实我并不是劝大家彻底不努力,而是在有些时候,过分努力得到的结果恰恰是相反的。分三点说明为什么有些时候不要太努力才是更正确的态度。

第一,战略方面,重要的是要“认命”

成功是一种偶然,天命的成分占大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不是做大事的时候,努力做大事容易受伤。我非常清楚,习惯逐鹿中原的英雄,忍一口气,再忍一口气,有些仗不去打,有多难。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见过,让他们再辛苦、再劳累,他们也不会觉得太苦。你让他把手脚缚住,不去打仗,看他们难受的样子,有时候自己都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但有时候不做是更对的选择。“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十年磨一剑是很刻苦的过程,但更苦的是十年磨了一剑,忽然跟你说没仗打了。那个时候其实比能够磨剑、能够努力、能够去打仗更难受。

曾国藩有一句话:“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事情能不能成,你能控制的最多也就三成,七成是天命。天命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大势、其他人怎么配合、竞争情况等等。

有一首励志歌曲叫《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让你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应该多努力,但是在战略上,这种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是不对的。

曾国藩实话实说,七分在天,三分在人。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认清现实的残酷,的确不容易开心,但也不容易幻灭,总比犯傻强。认命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正确战略。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第二,从战术的角度,有时候需要你收敛

《圣经》说:“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不提成功之类的战略结果,即便在战术上,也要审时度势。如果只涉及自身努力的,你可以在很多时候尽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只要不伤身体,比如长跑、断食。即使你有足够的毅力和纪律性驱动自己的身体,但要小心身体有可能会惩罚你。

你的努力如果涉及别人,有的时候可以尽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但多数的情况下,尽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的努力就可以了。为什么?

1.如果你有太强的目的性,很有可能遭到别人的反感。

举个我的例子。有人特别想要我的签名,说:“冯老师,送我一本签名书吧。”我当时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作家就一定要带着自己的书?这得有多自恋,还天天带支签字笔,随时等别人索要签名书?如果要签名,你就不能自己买本书来让我签吗?

后来,我慢慢越来越红了,哪怕是别人给我书让我签,也让我挺痛苦的。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别人说“你就签本书,我闪送给你,然后你再闪送给我”,但他们没有想过,如果我每天都做这种小事,我一天的时间唰地就过去了,什么也做不了了。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拒绝。即便我说:“你可以去微店买签名本。”有些人还会一直说:“我要签名本,您在什么地方,我把书给您寄过去。”遇上这样的人,我会在他的微信备注名后边画个斜杠,写一个“2”,此后带斜杠后边加个“2”的,他不管提什么,我基本上不会搭理了。

2.你有可能因为跑得太快,遭到别人的妒忌。

1999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医疗器械厂做暑期实习。美国百分之八十的针头注射器都来自这家公司。大家日子都过得很舒服。我早上去干两个小时,然后一天就没有其他事可做了。

有一天,当时的组长,现在想起来人家职位也挺高的,全球市场营销的副总,对我说:“小张,工作慢一点,不要那么着急。周围都是比你大二十岁以上的老大姐、小大姐、小姐姐,你太快了,别人就会跟不上。需要其他人的配合,才可以整体呈现团队成果。光你一个人跑,光你一个人努力是没有用的。”

我听了就明白人家说的两点:(1)我一个人努力,跑到最前头,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呈现,而最后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2)我跑得太快了,别人跷着二郎腿上网,看我也会生气,这样也不是团队精神,还容易遭到别人妒忌。

3.长期过分努力做事,会遭到非常严重的抵抗。

在麦肯锡的时候,分析、讨论问题是一个常见的工作方式。有时候会有激烈的讨论(heated discussion),就是大家拍桌子瞪眼,提高嗓门来讲自己的观点,讲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案。

我发现常赢的人,会让大家觉得不舒服。如果赢得一个战术上的小胜利,之后的三四天,甚至几个礼拜,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待遇。

后来,我就跟大家讨论,咱们定一个规则,这种激烈的讨论,不是特别和谐的讨论,一到晚上十二点,必须停。每个人把自己的话咽到肚子里去,各自回家,各找各妈,洗个热水澡,睡觉,第二天咱们再讨论。

神奇的是,这个规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之后,百分之八十的问题在洗热水澡、睡觉、吃早饭的过程中消失了。这相当于把两个要打起来的人硬分开,让他们再想想,他们为什么要打。第二天,好多人已经打不起来了,其实只要大家都冷静一下就好了。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应收和应付,“应收”是你应该收别人的钱,“应付”是你应该付给别人的钱。应收,你当然希望是越快越好;应付,希望是越慢越好。这是商业常识。可是其中也有一个度,如果你往死里追,可能因为缺钱,追得很凶,别人三天就付你钱了。但市场的常规是一到三个月才付钱,而你每回三天就追回来了,时间长了,对方还会跟你做生意吗?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会找其他催得不这么紧的来合作。这样,表面上你赢得了战斗,实际上失去了整个战争。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第三,不着急,缓称王,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曾国藩说:“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别着急,别慌张,你把小河填满,小河满了自然就会慢慢汇成大河,然后大家奔向大海。这实际上说的是人生态度,也是工作态度。不要着急,不要着急立山头,不要着急称王称霸。

但在现实中大家往往相信“成名要趁早”“厉害要趁早”。而且现在是个透支时代,大多数人身上有三张以上的信用卡,不仅出名要趁早,买房更要趁早,透支钱包、透支身体、透支情感、透支智商。在这种氛围下,跟大家说“不慌不忙,盈科后进”是很难的,但绝对是对的。反时代潮流而行之,从容些,专注些,慢些,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向死而生,其实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

成名不要趁早,特别不要成无准备之名。如果没有准备好就立旗、立山头,最后累的一定是你。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你积累不够,无法承担你的名声。

你立山头、立旗,就会容易端着说假话,而最容易招祸的就是德不配位。看似立起来了,但是因为下盘不稳,很容易被时代或其他人灭掉,也很容易成为一个笑话。但是如果你准备好了,你就可以从胜利走向胜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至少学过八年医学,又从2011年开始做医疗投资,也接近十年了;我读过一百本原版小说,自己撅着屁股写文这么多年,也出了小二十本书……这些不是一天做成的。多数人很难靠第一个胜利就名满天下,而且太早出名,对长远的发展也不是一件好事。

说完上面三点,你可能会问,那还用努力吗?

当然。

1.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你要时刻准备着你的时机到来。你可以把努力集中到去磨剑、长本事上。

2.能打仗、能力战、能快跑的时候,请力战、快跑、成事。你要具备能够力战、快跑的能力和精力。这是可以努力的地方。

3.获得某个细分领域最多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在你竖旗、立山头之前,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多积累知识和智慧。不要太早就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多扪心自问,在你试图称王的领域,你的知识和智慧够不够?

练就一身本事,能成大事时成大事,不能成大事时继续躲在某处练成事的本事。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独善其身,淡定而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