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自拟方。以张元素《此事难知》之九味羌活汤化裁而来。 组成: 防风10g,羌活5g,独活7g,川芎5g,黄芩5g,菊花7g,天花粉4g,香附5g,蝉蜕5g,僵蚕5g,天麻15g,钩藤10g,生地5g。 用法:上药中,蝉蜕后下,余药同煎,水开后放入蝉蜕,煎出药液50ml,加水,再煎50ml,两煎合一起,多次频服,1日服完。 功用: 祛风散邪,平肝息风。 方解: 防风、羌活、独活祛风散邪;川芎、香附疏肝理气柔肝;黄芩、菊花清热疏风;天花粉、生地养阴;蝉蜕、僵蚕、天麻、钩藤息风止痉。 主治: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1)病症特点:耸肩、眨眼、噘嘴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缓。 (2)临床体会: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患儿多表现为精神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和学习困难,智力一般没有问题。突出表现为频频眨眼、挤眉皱额、缩鼻努嘴、摇头耸肩、全身多部位抽动不能自制、频频干咳、喉中呃呃有声、时时怪叫或口出秽语等。中医理论认为本症属于“瘛疭”、“肝风”等范畴。 陈老认为小儿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性好动。若有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后天失养,阴阳不调,极易造成脏腑功能失常。阴阳不调,易致心肾不交,神志失控;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可致脾肾不足,阴虚而阳盛。虽表现为心肝有余,实则心肾脾不足,易出现神不宁、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之症状。陈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本虚标实,以虚证和里证为主,里为因,表为果的关系。患儿素体郁热内蕴或阴虚不足,感触外邪,引动肝风;或水不涵木,肝阳化风,随经内扰,则出现各部位不自主的抽动。陈老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风为主,与肝紧密,感受风邪侵袭脑络,风热之邪,郁而化热,热扰心神,动扰肝经,故出现多动、耸肩、眨眼、噘嘴动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故陈老在总结临证经验,治疗多动症首先考虑祛邪为先,祛风养肝为主。以《此事难知》之九味羌活汤化裁,同时虑及多动症发病过程中外邪、郁热、痰浊、内虚等因素互相影响,以防风、羌活、独活祛风散邪;川芎、香附疏肝理气;黄芩、菊花清热疏风;天花粉、生地养阴;蝉蜕、僵蚕、天麻、钩藤息风止痉。 (3)该方的加减规律。痰盛者,加炙南星、半夏、禇实子、青礞石等;湿热中满者,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以行气化湿宽中;脾虚者,加茯苓,陈皮;睡眠不实者加石菖蒲。 验案举要: 赵某,男,5岁,于2009年3月6日初诊。主诉:时有肢体多动4个月。患儿四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无明显规律。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为烦躁;西医诊断为多发性抽动证。治以祛风散邪,清热止痉。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处方:防风10g,羌活5g,独活7g,延胡索5g,黄芩5g,菊花7g,天花粉4g,香附5g,蝉蜕5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