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极发现5.7万年前尸体,科学家担心有更危险的东西,人类要警惕

 虚空之漂者 2023-06-18 发布于天津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古时候,人类认为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认为太阳和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转动,早期的时候很多人都相信地平论,起初地平论只是国外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团体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是平面的,呈圆盘状,圆盘中心是北极,四周是冰壁,也就是南极,如果人类越过世界的边缘,就会掉下去,不过这个说法并不靠谱,根据现在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其实是一个球状的行星,它属于太阳系当中,在太阳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而地球是唯一一颗诞生了生命的星球。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研究世界的奥秘。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地方,南极和北极从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南极大部分是大陆,大陆部分是南极洲,南极洲作为一块相对独立的大陆,四面环海,北极大部分都是大洋,以北冰洋为主,北极形成的原因要比南极简单很多,大约在500万年以前,北半球气温较高,北极当时的温度也很高,后来到了250万年前,北半球突然气候降温,北极的大洋也因此变成了冰川广阔的冰洋,也就是现在的北冰洋,而南极是由大陆漂移形成的,早期的南极并不是冰天雪地的景象,当时的南极大陆到处都是树木和森林,而且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在大约1.7亿年前,泛大陆解体分为两部分,北方为劳亚古陆,南方为冈瓦纳古陆,这时候北大西洋开始裂开,大约在5000万年前,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彻底贯通,北方的劳亚大陆彻底分裂成为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在大约1.5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裂解,一直到白垩纪时期,印度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并向北方运动,印度洋开始形成,南美洲和非洲分离,中间形成了南大西洋。在距今8000万年的时候,南极到达了现在的位置,在大约5300万年前,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开始分离,现在的南极已经是冰天雪地的景象了,和南极比起来,北极的冰川并不算多,毕竟南极的冰川面积超过了世界范围内现存冰川的百分之80。

随着现在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的英国发起的,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后期发起的,标志着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有重大突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在20世纪后期开始的,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

从时间上我们就能够看出,人类发展的科技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不过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给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在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全球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已经开始融化,科学家在北极的永冻土中,发现了一具被冰封的幼狼尸体,虽然是一只年幼的灰狼,只有6到8周大,但它其实在时间上非常古老,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这只幼狼被困在永冻土中长达5.7万年的时间,科学家推测,当时这只远古狼崽所在的洞穴发生了坍塌,它就这样被困在永冻土当中了,时间一晃就将近6万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干预下,它才能够重见天日。

由于这只幼狼常年被冰封的永冻土中,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所以幼狼的原貌保持的非常好,正好借此机会,科学家对这只远古幼狼进行了深入研究,科学家通过现代灰狼进行对比,揭示了它们的进化过程,不过这只幼狼能够重见天日,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科学家认为,随着地球温度持续的升高,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可能会全部融合,而且北极冰川融化之后会加速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极冰川大多都是白色的,白色能够反射太阳光的热量,这使得地球接收到的热量不会太多,如果说北极冰川全部融化之后,那么地球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量就会大大增加,从而加速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

如果说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全部融化,那么海平面至少会上升60多米,到时候所有的沿海城市都会被淹没,科学家经过统计得出,由于北极变暖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目前大规模的冰川融化是在一步一步地升级之中。其中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化速度。其中阿尔卑斯冰川的融化已经创下了新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850年以来,阿尔卑斯冰川的体积就大约减少了60%。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融化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到时候很多国家都会变成海底城市,比如说新加坡、伦敦、威尼斯、土耳其、马尔代夫、冈比亚等等,中国也有很多城市会淹没,比如说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台湾、香港、澳门、大连、青岛、唐山、三亚、海口这些城市都将成为历史。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于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很大,从太阳诞生以后到现在,它已经燃烧了50亿年的时间,太阳之所以能够燃烧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内部核聚变的反应,这使得太阳的寿命足够长,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5500摄氏度,光辐射的能量经过平均1.5亿公里的日地距离到达地球表面,这时候会对地球表面起到一个升温的作用。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现代工业社会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燃烧引起的,这些燃料燃烧后会向大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一个看不见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不能传播到外层空间。它的作用是使地球变暖。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在太阳系中,金星就是一颗典型的温室效应严重的星球,在金星大气层中百分之96都是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使得金星上面的热量无法及时的释放出去,所以金星的表面变得非常热,金星上面的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命几乎无法生存,如果地球环境持续恶劣下去,地球也可能会变得和金星一样。

科学家认为,在冰川之下,除了动物的尸体之外,还存在很多危险的东西,它们被长期冰封起来,与世隔绝,然而这些东西一旦被释放出来,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前段时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通过红外技术,探测到北极存在多达200万个甲烷释放点,这项发现让科学家非常担心,因为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能够达到二氧化碳的30倍,北极永冻土中锁住了大量的甲烷,如果它们因为全球变暖被大量释放出来,将会进一步加速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变得越来越高,而这些都不是科学家最担心的事情,让科学家最担心的事情是永冻土中的病毒,之前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永冻土中发现了一种古老的变形虫,在它们的体内检测出了一种古老的病毒——阔口罐病毒。

科学家认为,这种病毒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的病毒,这种病毒距离现在有3万多年前,科学家发现这种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核质巨型DNA病毒,它的长度最高有1.5微米,直径大约是0.5微米,因此这种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它比之前的最大病毒潘多拉病毒还要大百分之50,阔口罐病毒的基因约含500个不同的基因,这比一般的病毒还要多,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病毒并没有失活,它们处于休眠状态,科学家复活了这些病毒,实验表明,它们还能够感染宿主,不过庆幸的是这种病毒只能够感染变形虫,对人类是完全无害的。目前科学家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发现的7种病毒了数万年的病毒,其中最年轻的病毒被冰冻了2.7万年,最古老的病毒冰冻了4.8万年。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有一些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是没有危害的,但是也有一些病毒对于人类来说危害性非常大,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引发人、动物集体死亡的病菌,被称为炭疽热。其中造成了5名成人和3名儿童相继感染炭疽热,一名12岁的儿童死亡,同时还有2300头驯鹿相继死亡。最后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就是一种远古病菌,在75年前的时候,也曾经爆发过一次炭疽热,导致了大量的驯鹿和人死亡。如果说南极和北极冰川里面的病毒全部复苏,对于地球现代生物来说,危害性非常巨大,毕竟现代生物很难抵抗这些远古病毒。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能够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简单生物进化而来的。

由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由多细胞生物进化为海洋生物,由海洋生物进化为两栖生物,由两栖生物进化为陆地生物,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猿类进化而来的,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已经将自身的构造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现代生物不一定能够抵抗远古病毒的攻击,所以小编认为,人类现在应该警惕了,如果人类不及时保护地球环境,那么未来人类可能会因为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最终导致人类的文明灭绝,地球是人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地球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的生物一共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是对生物的一种选择,人类就是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后诞生的。

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生命,既是人类消失以后,地球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可能人类消失以后,地球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目前人类的科技还不足以移民到其它星球,所以人类只能够生活在地球上,小编认为,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应该保护好地球环境,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长久的在地球上发展下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就肩负着探索世界的奥秘,只要人类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说不定人类能够解开宇宙中所有的奥秘,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解开这个奥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