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哀牢国

 zqbxi 2023-06-18 发布于江西

哀牢国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傣族政权,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重要载体。

公元前5世纪中期,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闽人邦国以"勐掌(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后逐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大,高峰时东起云岭山脉、西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北抵青藏高原南麓、南达掸邦高原中南部。公元前2世纪末,东土汉国向其西南扩张时,曾试图与"勐掌"接触,但因中间的蛮族部落阻拦、终未接触到"勐掌",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勐掌"记作"乘象国"。公元前1世纪,汉国征服云南高原中部的蛮族后,开始与"勐掌"有接触,由此将"勐掌"称作"哀牢国",以闽人为主体的哀牢国居民因此称作"哀牢夷"。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东土,汉国于其地设永昌郡;公元76年,哀牢王室与汉国派驻官员产生矛盾,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次年,汉国从云南高原中部调蛮族武装反攻哀牢武装,哀牢王类牢被斩首、王族残余势力西渡怒江。数年后,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在伊洛瓦底江东岸渡口"达光"重组联盟国家,《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此国记作"掸国"。


公元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位于礼社江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边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诏国。《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历史渊源

       哀牢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初,公元69年归附中土,东汉朝廷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统治中心位于"勐掌"(保山盆地),疆域包括今中国云南省怒江州、大理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西端、红河州西部,缅甸掸邦、克钦邦、曼德勒省北部,老挝丰沙里省、琅南塔省。

考证

       哀牢国的中心保山坝,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与保山坝一山之隔的蒲缥塘子沟遗址,很可能就是哀牢先民"蒲缥人"在石器时代创造的文明;蒲缥人是距今8000年左右的早期智人。

       从史籍记载看,哀牢国是个部落联盟国家,除哀牢王外,还有77个王,说明这个部落联盟国家是由78个部落组成。哀牢国鼎盛时期的人口,从两次内附统计看,有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个中等大国。

       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哀牢国"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有孔雀、犀、象、轲虫、食铁貊兽和说话的猩猩;另外,还有"节相去一丈,围三尺余,受一斛许"的大濮竹;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就是优质苎麻细布,其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洁白不污的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矿产,茂盛的林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

哀牢传说

        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哀牢的传说,有一个关于哀牢始祖的传说,大意是: 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史说哀牢

哀牢归汉

       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归附东汉王朝,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设永昌郡统一管辖。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帝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哀牢传》曰:"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粟)栗]代。"

"哀牢"是什么

       今云南所有民族语言当中,只有傣语能解释清楚"哀牢"。"哀牢"当今傣语为"酒气",但哀牢国之"哀牢"明显不是"酒气"。"哀牢"发音非常接近傣语"AiLong"、汉语译为"大哥"或"老大",也可引申为"中央"或"中心";那么,"哀牢国"就是"中央国"或"中心国"。

考古发掘

       关于哀牢国的文献记载,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华阳国志·南中志》等史籍中,但是文字记载模糊,并不能让后人对哀牢国有更具体的了解。昌宁大甸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古哀牢国提供了实物。

哀牢人

       以九隆为酋领的哀牢夷至迟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中后期(周赧王时),便在“土地沃腆”、“宜五谷蚕桑”、“出金银铜铁”的哀牢地创建了具有强权机制的奴隶制部落联盟——哀牢国,其立国之基在保山,统治中心或曰“国都”也在保山。由于境内水利、矿藏、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农业、牧业、手工业以及早期铸造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哀牢逐渐成为一个物阜民丰、欣欣向荣的文明古国。

      哀牢人不仅把“五谷蚕桑”侍弄得好,而且很早就“知染采文绣”,技术水平也很高。史载他们用当地盛产的桐华(木棉)织出“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的“桐华布”和用优质苎麻织成的“文如续锦”的“兰干细布”,品质绝佳,多有蜀商争相运销获利,以致得到了中原及西南亚市场被误称为“蜀布”并风靡一时。

       青铜,是人类最早开发并大量使用的一种合金,当人们在用原本只用于取暖、照明和熟化食物的火熔铸出第一件青铜器物的同时,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在炼炉之旁应运而生了。据专家考证,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古哀牢地的青铜文化当始于公元前14世纪前后,至东汉早期为新兴的铁器文化所取代,前后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其鼎盛时期大体也就在哀牢国的存续时期。此间迄今发现的门类齐全、功用及制型各异的五百余件青铜器生动表明,几乎与中原华夏民族同步,哀牢夷民也曾以青铜铸造了边地历史的辉煌。

  


       古哀牢地出土的青铜器中,除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外,尚有相当数量的以钟、鼓为代表的礼乐器和以钺、戚为代表的兵器。

       编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宫廷打击乐器,也是历代帝王礼事、宴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庙堂之乐”。哀牢出土的编钟就达13件之多。这些编钟虽久经沉埋,但出土后完好如初,色泽鲜明,纹饰清晰,音质宏亮,音列井然,并有双音钟。据专家考证,其使用年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晚期。编钟的出现和使用,表明哀牢人不仅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而且还懂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在测音、试音及演奏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因为编钟对青铜铸造技术要求甚高,而特定的乐音又对每件编钟的制形、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着特殊的规定性,稍有差错都将影响其音频、音质和音响效果。

       同编钟一样,别具一方特色的铜鼓也是上古社会的礼乐重器。云南是世界铜鼓的起源地,迄今发现六种类型共二百余具,而古哀牢地传世和出士的占了半数,其中包括5具长幼有序、“孟仲叔季”齐全的始祖型(即万家坝型)鼓和云南此类鼓的“长兄少弟”。铜鼓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标志着哀牢国两级分化的加剧和阶级关系的明朗和固定,通俗地说就是少数人先富起来并如典籍所载成了“王、渠帅、小王、邑君”等级隶主贵族,而更多的人则沦为奴隶。

       如果说,象征着物主政治地位的青铜钟、鼓等礼乐重器是古哀牢国阶级社会业已定型的标志的话,那么此间出士的象征着物主军事权威的铜钺、钢戚等军中重器以及刀、剑、矛、戈、矢等常规实战兵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则生动表明,以掠夺或反掠夺、征服和反征服为基本动因的战争这种大规模的暴力行为,已成为哀牢国生存及发展进程中一个经常性的“国之大事”。事实上,哀牢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于西南极边并强盛一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先进固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战争的直接催化作用也不可低估:随着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侵略和扩张也就在所难免——“哀牢略微,自古有之”,史载哀牢王扈栗的自白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其结果是,周边一些原非九隆世系的部族也主动或被迫加盟以求得自身的生存。这样,哀牢国的疆域则随之东扩、西渐、南伸,并最终开创了“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历史辉煌。

“哀牢”探秘

“哀牢”、“哀牢族”、“哀牢山”、“哀牢国”构成的哀牢文化,在云南历史文化长河中曾有过灿烂辉煌的篇章。

但因各类史籍记载中对哀牢着笔不多,史料相对缺乏,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其名称来源、涉及范围、族属问题、发展历程、民族关系以及九隆神话等方面尚有较大争论。

哀牢的起源——九隆神话

关于九隆神话,史学界多认为源于杨终《哀牢传》,而我们今日看到最先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其文说:

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日沙壶(壹)。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及有一沈(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壹日:“若为我生子,今在呼?”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

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山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已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国谱也。

“哀牢”之意

从汉语字面理解,“哀”是伤心悲痛、悼念、怜悯等意,“牢”有栏圈、囚禁犯人的场所、坚固、忧劳等含义,“哀牢”一词给人以很悲情的冲击,使人容易对哀牢山、哀牢人、哀牢国产生歧义。

很显然,不能用汉语言角度来理解“哀牢”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哀牢”之意如何解释基本都倾向于是从民族语言音译而得。朱惠荣教授《云南民族语地名研究》一文也说:“汉晋时期的云南地名多为民族语地名,其中一部分被用作郡县名称,如哀牢、嶲唐、比苏等”。


以下是“哀牢”的一些民族语音译说法:

从傣语。

依据为:“牢”与“僚”及老挝(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一书中说“老挝族系自百越民族演化而来,以僚人为其主要血统,古称“哀牢夷”)的“老”同音,“僚”、“老”属于百越系统的掸傣民族祖先。

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哀牢”,就是好酒的人,褒义为善酒,贬义即为“酒醉包”。

“哀”与“岩”同音,“岩”在傣语中是男子长子之意,有“长子所在地”说。

从彝语等。

依据为:“牢”与“拉(倮、罗)”同音,“拉(倮、罗)”在“拉祜族”、“彝族”的语言中是虎的意思,其中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哀牢、安乐都是对以虎为图腾民族称呼的同音异译,“哀”、“安”为语气助词,故有“虎氏族居地说”。

拉祜和彝族、白族都是古代羌民族的后裔。又从秦汉以来一直和羌人关系密切的濮人来看,他们的后裔住今施甸县木老园、摆榔的布朗族,直至今日仍称当地的彝族为“阿倮”,因此“哀牢”有可能是依据古代“濮”人对“彝”、“拉祜”等族先民所称“阿倮”一词的音译。

音译时为何史籍中不写“安乐”、“爱乐”、“阿倮”等而要选择“哀牢”?

民族语言用汉字注音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选择,但在各类史籍和官书里对少述民族的记载,几乎毫无例外都用各种歧视性甚至侮辱性的字样,诸如“夷”、“蛮”、“猡”等,再若江应樑先生著的《百夷校注》中曾提到,明洪武时期的官书中曾把傣族领袖思可法(勐卯王国的缔造者,傣语意为“擒白虎之王”)的名字音译写作“死可伐”。因而出现“哀牢”这样沉重的字眼也就不足为奇,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此名的含义。

“哀牢族”

明朝陈文主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记载哀牢人:才“穿鼻儋耳”(哀牢人皆以铜为圈,穿其鼻,又与大圈坠其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乃坠之垂至肩,以为贵。)

学界对“哀牢族”的考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论断,但有一个共识即是:

哀牢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可能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

《华阳国志》、《后汉书》记哀牢夷:“衣着尾”、“臂胫刻文”、“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这些特征与永昌地区的濮人相似。

《哀牢传》、《华阳国志》、《后汉书》中均记哀牢夷为龙所生,古“昆明族”中也流行“龙生夷”的传说。

《永昌记》说:“哀牢王出入射猎骑马,金银鞍勒,加翠毛之羽”,彝族、白族、纳西族的先民也有骑马的习俗。

《华阳国志》载哀牢夷用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的丧葬习俗,与我县花腰傣的葬礼习俗一致(家中长辈身故,根据死者的性别分别用女儿或儿子、女婿的衣服放置于棺木上祭奠后再自己穿),此习俗在其他民族中从未发现,由此可见我花腰傣与哀牢族源之间也有渊源。

哀牢国

      哀牢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疆域辽阔、特产丰富、民族众多的哀牢古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00多年,开国之王为九隆(召隆)。经若干代后传至柳貌,公元69年,柳貌父子率众归附东汉,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

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大致统治范围南至西双版纳,西至伊洛瓦底江,北至横断山脉,东至洱海一带。哀牢国的中心区域在今云南保山坝一带。

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在该地区的羊邑清水沟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到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发现的早期智人。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哀牢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哀牢古国鼎盛之时究竟有多少人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仅从有史记载的两次内附人口看,就达到了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人口数字。

哀牢古国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宜人,矿产丰富,林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发展农、林、牧、矿产和各种手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等史籍都记载说,这是“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和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等珍禽异兽。勤劳、勇敢、善良的哀牢民族,能歌善舞,富于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从考古发扬成果看,哀牢古国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


汉武帝时期,派人开通西南夷,希望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兵渡过兰沧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韦二县”。这次侵略使得哀牢全盛时期结束,国势衰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贤栗遣使内属,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继承哀牢王位,派其子献国于东汉,其时哀牢共有5万户、55万余人。东汉政府以益州六县与哀牢地设立永昌郡,以哀牢王为部族君长,另派官吏进行行政管理。哀牢史称此一事件为“柳貌丧国”。

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类牢继位为哀牢王,起兵反抗东汉,为东汉击破,类牢被杀。自此之后,哀牢不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出现。

        在《史记》里,没有“哀牢国”,也没有“哀牢”字样。但《史记》确有记载:“……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云南大理),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国已经确认是在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天的保山,即古哀牢人聚居之地。若以此推论,“滇越乘象国”即是“哀牢国”。有学者认为,司马迁未写“哀牢国”和“哀牢”字样,是因为当时“哀牢”是贬义,不宜写进史书。另《史记·西南夷》记载:“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可佐证哀牢国可能在当时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西南夷国家。“哀牢”在史籍中首现,是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 1年)其首领贤栗诣越嶲太守郑鸿“求内属”时才载入中国史册的。据唐代李贤在《后汉书·哀牢传》的注中有“《哀牢传》曰: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之。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从这条记载看,“哀牢”也是他们世系上朔五代的首领之名。《后汉书.哀牢传》载有“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并有柳貌归汉后七年,哀牢王类牢即反的史料。

《后汉书》记载的哀牢国

      《后汉书·哀牢传》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可见,哀牢是"种人",即是一个族种。

      《后汉书·哀牢传》使"哀牢"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貌:哀牢人住在今保山、昌宁、施甸、永平、云龙等地,没有建立完善国家体系,各部落长均称王,部落联盟首领亦称为王。汉武帝时,(公元前109年)取了保山、昌宁、施甸等地,设了嶲唐、不韦两个县,哀牢的元气受伤,因此转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归汉,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反汉;二年(公元77年),平叛。

《史记》里的哀牢国

       在《史记》里,没有"哀牢国",也没有"哀牢"字样。但《史记》确有记载:"……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楚雄),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国已经确认是在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保山盆地,即哀牢国。以此推论,"乘象国"即是"哀牢国"。

     《史记》里连"夜郎国"也提到了,为什么会没有"哀牢国"或"哀牢"字样呢,按常理,"哀牢"只要是客观存在,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把哀牢国当成"乘象国"了。

《续汉书》中的哀牢国

     《续汉书》为西晋司马彪所编撰,其中《郡国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韦出铁,嶲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哀牢(永平中置,故哀牢王国)、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华阳国志》中的哀牢国

      《华阳国志》乃东晋人常璩所编撰,其中对"哀牢"和"哀牢国"所说甚多。《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述了"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等,较为系统。《南中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另说:"哀牢,山名也。"使今之"哀牢山"与古之"哀牢国"关系弄得有些复杂化。《南中志·永昌郡》明确地说"哀牢"人是"种人",即一个族种;其国家体系不健全,"分置小王",如部落长,因此,先归汉的贤栗是"王",后归汉的柳貌也是"王",但贤栗所率人口仅一万多人,是小王,柳貌之下有"称王者七十七人",人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然是个"大王"(部落联盟首领)。《南中志·永昌郡》说,孝武时,度兰沧水(澜沧江)以取哀牢地,置嶲唐、不韦二县,哀牢转衰,加上柳貌归汉后置了哀牢、博南二县,"哀牢国"就有了一个全貌:"哀牢"地面上一共设了四个县,约为《史记》中的"同师"、"嶲"、"乘象国"等地。

《楚宝·哀牢国考》说哀牢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舔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土地沃美,宐五谷虫桑知染采文绣蜑,毲帛疉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瑠璃、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貘兽。""圣楷按:貘音陌白,豹也,状颇似熊苍,白色白乐,天有貘屏,赞序云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山海经云,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又按,哀牢即今云南永昌府、姚州即今姚安府。"


      在保山坝东面哀牢山山麓上有一座著名的哀牢寺,古时曾称之为“哀牢祠”。哀牢寺的主要建筑特色是“寺倚层崖下,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徐霞客游记》)”,大雄宝殿以水红色的岩崖为后厦,人工建筑的殿宇部分为前厦。整个鬼斧神工的哀牢寺建筑群构成了保山坝底蕴深厚的一个文化景点。

       哀牢寺之所以成为隆阳文化研究绕不开的一个文化景点,就是因为它得名于源于哀牢国,是哀牢文化在隆阳境内的重要遗迹。因为多年来保山学术界一直在研究和宣传“哀牢文化”,本土文史专家耿德铭先后推出了《哀牢文化研究》、《哀牢国与哀牢文化》等专著,本土作家杨忠实推出了《哀牢归汉》电视剧本,这些社科著作和文艺作品,都有有力的宣传了哀牢国及哀牢文化,于是相信大家对哀牢文化都有所了解,但又不是很清晰深入。

因此,解读隆阳的哀牢文化,我们必须得从哀牢国说起。

哀牢国是公元前一个存在于怒江、澜沧江流域的部落联盟国家,是云南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哀牢部落民族称之为哀牢族,属于百濮族系,是今天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哀牢国的开国国王为九隆,前后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东汉王朝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与东汉所设“永昌郡”的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因为当时的交通落后通讯闭塞,正史《史记》对哀牢古国没有记载,直到《后汉书·哀牢传》、《华阳国志·南中志》才有哀牢古国的记载。

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一下哀牢国的起源提供了依据。

东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了哀牢崛起的“九隆神话”,故事讲的是在远古时哀牢山下住着一位叫沙壹的妇女,因为到水中捕鱼,触到沉木怀了孕,十月之后生下十个男孩。后来沉木变成龙来到水边问沙壹说:“你为我生的孩子现在都在哪里?”大的九个儿子见到龙都吓跑了,只有小儿子没有离去,并把背转向老龙坐下,龙便用舌头舔了舔小儿子。按沙壹说话的语音“背”叫做“九”,“坐”叫做“隆”,因此就把小儿子的名字叫做“九隆”。九隆长大后,兄长们认为他能被父亲所舔而特别聪明能干,就共同推举他做了部落的王。后来哀牢山下有一对夫妇,又生了十个女孩子,九隆兄弟娶来做了妻子。之后哀牢民族就一代一代繁衍兴盛了起来。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 “哀牢”为何意?

近年来曾有学者从傣语和彝语角度分别作过分析。从傣语角度看,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哀牢”的意思就是好酒之人,褒义为善酒,贬义即为“酒醉包”;从彝语角度看,“牢”与“拉(倮、罗)”同音,“拉(倮、罗)”在“彝族”的语言中是虎的意思,“哀牢”有可能是对以虎为图腾民族称呼的同音异译。总之,“哀牢族”是今天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先民。当时中原王朝把一个部族记载为“哀牢”可能是带有贬义的,比如中原王朝记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称谓,从族称上就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因此,用蔑称或歧视性语言取名“哀牢国”完全成为可能。

那么,哀牢国在哪里?让我们从故纸堆中一探究竟。

在《史记》里,没有“哀牢国”记载,也没有“哀牢”字样。可能是因为当时哀牢人未建立国家体系,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史记》只记载着:“……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云南大理),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根据公认的研究成果,滇国已经确认是在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天的保山,即古哀牢人聚居之地。若以此推论,“滇越乘象国”可能即是“哀牢国”。有学者认为,司马迁未写“哀牢国”和“哀牢”字样,是因为当时“哀牢”是贬义,不宜写进史书。

另外,《史记·西南夷》记载:“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王受印。”可佐证哀牢国可能在当时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西南夷国家,未能“受印”。

“哀牢”在史籍中首现,是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其首领贤栗诣越嶲太守郑鸿“求内属”时才载入中国史册的。《后汉书·哀牢传》记载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可见,哀牢是“种人”,即是一个族种。

根据唐代李贤在《后汉书·哀牢传》的注中有《哀牢传》曰:“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之。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从这条记载看,“哀牢”也是他们世系上溯五代的首领之名。该《后汉书·哀牢传》还记载有“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并有柳貌归汉后七年,哀牢王类牢即反的史料。

根据《后汉书·哀牢传》等史料,“哀牢”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可考形貌:哀牢人住在今保山、昌宁、施甸、永平、云龙等地,没有建立完善国家体系,各部落长均称王,部落联盟首领称之为王,首邑在今天的隆阳。汉武帝时,(公元前109年)取了保山、昌宁、施甸等地,设了嶲唐、不韦两个县,哀牢的元气受伤,因此转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归汉,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反汉;二年(公元77年),平叛。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率部归汉的哀牢王柳貌。

哀牢王柳貌执政时,哀牢国尚处于原始部落制和奴隶制社会。公元47年,哀牢国东侧的鹿茤部落疏离哀牢归属汉朝时,柳貌曾派遣身为“渠帅”的儿子扈栗,发动了进攻鹿茤的“收复”战争,惨遭大败。其后20余年,柳貌长期积极发展与汉朝的友好关系,逐步深刻感知到了汉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国势强盛,于是召集被高山大川阻隔于各地的77路邑王商讨后,毅然决断统率全民和平归属汉朝,派遣扈栗为特使赴京“奉献”并向汉王朝表示归属诚意。汉明帝高度赞许,永平十二(公元69)年东汉朝廷以益州六县与哀牢地设立永昌郡,郡治就在今天的隆阳区,以哀牢王为部族君长,另派官吏进行行政管理。

哀牢归汉的重要意义在它奠定了我国大西南的疆域基础,使南方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促进了边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在今天的隆阳范围内,还留有一些关于哀牢国的遗址遗迹和传说,遗址遗迹有被称之为哀牢国后花园的大官庙和哀牢寺,相传有起源于保山青华海的“九隆传说”、“金井玉泉”的传说。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民俗活动“哀牢犁靶会”,更是被文化学者称作哀牢文化研究的活例证。

总结起来,隆阳的哀牢文化就是隆阳历史上的哀牢先民开创的一种古代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积淀,现在还有一些数量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史料记载,是有记载可考的隆阳文化起源,对树立今天的隆阳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是一笔宝贵的隆阳文化资源。

虽然一个遥远的王国只剩下了一个遥远的背影,但是近年来隆阳不断有有关哀牢文化研究的著作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隆阳为中心的广大哀牢故地的历史文化源头,已经透过岁月沉沙,在滇西大地上初露出远古的辉煌。

哀牢山

哀牢山,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哀牢山走向为西北--东南,北起楚雄市,南抵绿春县,全长约500公里,主峰称哀牢山,海拔3166米。“哀牢”应为记音,即用汉字对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记音。 传说在远古,这里存在着一个哀牢古国。 “哀”是什么?“哀”是指酒或酒的气味。“哀牢人”的后裔,比如今属缅甸地面上的“卡拉”现在把水叫做“ye”(拼音记音,近似云南方言的“也”),把酒叫做“aye”(近似云南方言“啊也”)。“a”与“哀”一脉相承,经过二千年的语言发展和变化,其发音口形、时值、共鸣区、用气差异仍然极小, 显然,“哀”就是指酒或酒的气味。“牢”,与“醪”同音,如果是汉族对其的称呼,可以认为是转音注释,即以谐音转注其“哀”。如果是这样,“牢”也是酒或酒气。古代“哀牢人”的老邻居“越人”的后裔傣族说酒,至今其音仍然是“牢”,可见,“牢”也可以是“越人”说哀牢人“爱酒”。 如此,“哀”也是“酒”,“牢”也是“酒”。“哀”是哀牢人自己说“酒”,“牢”是越人和汉人说“酒”。“哀牢”,就是好酒的人--褒义为善酒,贬义即为“酒醉包”。 在《史记》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哀牢国”--保山坝子属于“桐师”(同师),云龙的漕涧属于“嶲”。如果“哀牢国”是大国,《史记》为何不提? 《后汉书·哀牢传》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可见,哀牢是“种人”,即是一个族种;哀牢种人两次归汉合计五万四千六百六十户,人口五十六万一千三百七十。哀牢就是这么几个人,会是什么大国?

哀牢山在气候上的主要作用在于:冬季弱冷空气被山体所阻,强冷空气翻过山体后已成强弩之末;西南暖湿气流东进时,又受山体阻挡,形成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于东部,气温较同纬度、同海拔的东部地区高,冬季寒潮入侵次数也较东部少。由于山体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独特的山地气候使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布。西南坡垂直分布由阿墨江河谷开始:海拔1100~1800米为普洱松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带,1800~2200米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200~28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800米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东北坡植被垂直系列从元江河谷起:海拔500~1000米为干热河谷植被带,1000~2400米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300~29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900米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

地理特征

哀牢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地面大规模抬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主要由砂页岩、石灰岩及各类变质岩组成。山体东部因沿断裂带下切较陡,相对高差大,西坡则较平缓。

地貌特点

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的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云岭南延分支,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长近千公里,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主峰3166米。

两座哀牢山

照名从主人的常规,哀牢山是因哀牢民族住、居而得名,即先有“哀牢民族”后又哀牢山。

《云南地名探源》说:“今云南之山,称哀牢者,一是保山县东二十华里处的哀牢山,属怒山山脉南延之余脉;二是礼社江(即元江)以西、无量山和把边江以东的哀牢山脉,属云岭南延支脉之一。”

云岭哀牢山

《辞海》:“在云南省南部,元江和把边江间。云岭南延分支之一。山顶平缓,主峰在新平县西,海拔3,166米。有栗树、樟木、茶树等经济林木,富矿藏。”

《云南辞典》说它“北起大理州南部,绵延数百公里,为元江把边江的分水岭。”

《明实录》:宪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安南国王)黎灏率夷兵九万,开山为三道进兵破哀牢”,这里的哀牢其地当在今日红河州境的元阳、红河及思茅地区的江城一带,即哀牢山的尾脉地带。

怒山哀牢山(保山哀牢山)

明朝陈文撰《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载“金齿军民指挥司中山川:哀牢山,一名玉泉山,在司治东二十里青英村,约高三百丈,袤延三十余里。其东南有峡口山,下有石洞,阔二丈,高半之,金齿川流倶入其洞,行地中达浪沧江;其东北有石涧山,林峦层叠,状若列屏。”

徐霞客游记》也有记载:从永昌城“出东门——上山,曲折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寺倚层崖下,西南向,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


上述两座不同的山,都有一个“哀牢”的名字,都因因居住有“哀牢人”而得名。

在各种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云南古代有一个人数众多的被称为“阿倮”的族群,他们的一部分从今漾濞、云龙、六库进入保山西部及腾冲等地。这部分哀牢人即是后来建立哀牢国的哀牢人,东汉王朝设立哀牢县也是在这部分哀牢人居住地的。

另一部分“阿倮人”他们从大理州南部沿着把边江和元江之间的哀牢山迁移,这部分人即是这座哀牢山的主体居民。这一云岭分支之所以被称为哀牢山,也是来源于这这部分“阿倮”人的。


由此可得出这样个结论:

云南的一些叫“恩乐”、“安乐”“爱乐”等地名的地方,都可能是和“哀牢”一样是对“阿倮”的同音异写,是阿倮人居住过的地方。

考证结论:

1、“哀牢”是对民族语言以汉字注音而得,字样的选择反映了旧时执政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不能以字面理解其意。

2、“哀牢族”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可能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后来演化为近十数种民族。   我县境内居住的“花腰傣”与“哀牢族”有渊源。

3、《史记》里没有“哀牢国”,可能是因为当时哀牢人未建立国家体系,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史记》里也没有“哀牢”字样,不是因为当时“哀牢”是贬意,不宜写上史书,可能是因为对这个民族的认知不详。

4、“哀牢山”是因“哀牢族”人民居住而得名,云南境内有多地有此山名。


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及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自然保护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哀牢山北、中段山脊部份,地处北纬2400`-2444`,东经10054`-10129`之 间,宽5公里,长102公里,面积82万亩,区境面积50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66.3%,是云南乃至中国少见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地跨云南省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五个县,在普洱市景东县境内的有17.5万亩,在普洱市镇沅县的有13.5万亩。以保护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黑长臂猿、绿孔雀、灰叶猴等珍贵野生动物为目的。

植被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85.1%,最高海拔3156.9米,最低800米,是生物资源富积的宝库。活立木蓄积量6406089立方米,其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3349公顷,占总面积66.3%,蓄积量6122679立方 米,占活立木总蓄量的95.6%。区内有高等植物550种,仅乔木就有75种,隶属23科43属,如山茶科、木兰科、蔷薇科、杜鹊花科、松科、桦木科、壳斗科、冬青科、八角茴香科等。

该区域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中山湿性常驻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长臂猿、绿孔雀等珍贵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完整,共分为8个植被型,19个群系;共有高等植物约1486种,隶属207科,702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5科,61属,123种,裸子植物有7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65科,647属,1344种。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名录中二级保护植物的有水表树、银杏,三级保护植物有云南七叶树、翠柏、旱地油杉、林生芒果、红花木莲、思茅豆腐柴、景东翅子树、千果榄仁、红椿、蓖齿苏铁、任木等。

动物

有各种野生动物460种,两栖类爬行动物4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长臂猿、黑叶猴、灰叶猴、蜂猴、孟加拉虎;二级保护动物有狲猴、穿山甲、金猫、黑麂、水獭、金钱豹、绿孔雀、鸳鸯、 青猴、林麝、毛冠鹿、红腹角雉、班犀鸟;三级保护动物有獐子、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白鹇、野鸡、白腹锦鸡。经济动物、药用动物和观赏鸟有相思鸟、苍鹭、秒沙鸭、蛇雕、噪眉鸟、黑眉 锦蛇、眼镜蛇、大蟾蜍、黑熊、小咬鹃、长金壳翠鸟、大杜鹃、画眉、兰喉拟啄术鸟、红嘴噪眉、各种太阳鸟。

保护区内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潮湿的气候,是野生动物理想的自下而上栖息、活动和繁衍的场所。据初步调查,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双柏两个分区共有哺乳动 物86种,分隶27科、63属。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长臂猿、短尾猴、菲氏叶猴、树鼠、穿山甲、小灵猫、大灵猫、金猫、豹猫、云豹、水鹿、鬣羚、斑羚等,还有大量的黑熊、野猫出没于丛林中。保护区内,有类323种,其中繁殖260种,旅鸟、冬候鸟和留鸟260种(旅鸟和冬候鸟共63种),云南地方特有的鸟类20种。这些禽鸟,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的珍稀类有鸳鸯、红腹角雉、绿孔雀、白鸟、白腹锦鸡、棕头鸥、绯胸鹦鹉、凤头鹰、雀鹰棕翅鹰、黑秃鹫、鹊鹞、蛇雕、猛隼等。保护区内,还有爬行动物39种,隶属9科、27属;两栖动物26种,隶属8 科、16属,其中的哀牢髭蜍、哀牢蟾蜍、景东齿蟾为哀牢山的特有种。

其他

保护区森林土壤内有繁盛的微生物。林下的凋零物和表土层,是表霉菌属、 曲霉属、木霉属、头孢霉属等小型真菌活跃的场所。林内的倒木枯枝,是香菇、木耳的营养基地。在这块保护区内,有天然食用菌14种。自然保护区地处红河上游礼舍江流域段,具有完整的水源涵养作用,其所外的地理位置,蕴藏的生物种类,保存的森林面积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保护、挖掘、发展和合理利用生物群体的自然演变规律,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资源

哀牢山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有以称为植物 活化石的梭罗树为首的1016种高等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钟萼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野银杏、蓖齿苏铁、红花木莲等15种植物,以及众多的省级保护植物物种。被誉为镶嵌在植物王国凰冠上的一块"绿宝石"。哀牢山横跨热带和亚热带,形成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和生物物种"基因库"。哀牢山群山中生活着许多珍禽异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孟加拉虎、绿孔雀、黑长臂猿、云豹、蟒蛇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鸟类和珍稀动物,如相思鸟、太阳鸟、眼镜王蛇、黑熊等,以及奇特的地质、大气、水文景观。

土司宝藏

在哀牢山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世袭土司李润之在1950年身亡之前,已积敛了万贯家财。从还保留至今的豪华气派的土司府便可窥见一斑。传说他是靠贩大烟、设卡收费、造大洋、开工厂等发的财,但至于说到他家有多少金银财宝谁也说不清。关于李润之宝藏究竟在何处,(2010年)在哀牢山区流传着三种说法。他的随从说,土司死前已将大批宝藏藏进了地道,而地道的机关在哪里仍是个谜。一个保镖说,他死前的一个夜晚,曾有人亲眼所见他用20多匹骡马将宝藏驮到了一个叫南达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银财宝就在土司府地下藏着。理由是在他家的大院子里还存有一些奇异的图案,这可能就是开启宝藏的指示图。

秘境指南

哀牢土司府坐落在玉溪地区新平县境内耀南村的半山腰上,占地4.2亩,由大院、花 园、马厩三大建筑群组成,共有房间65间,布局新颖,造型独特,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更为奇特的是在哀牢山大山深处的这座土司府,大门的设计是中西结合的样式,为防火灾建于宋代的土司府还想到了在院中建了消防水池,为取暖而建了取暖通道等。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重要政治制度,它对稳固国土、建设边疆起过巨大作用,新平土司府设立于宋代(公元985年),大土司李家祖籍在甘肃省陇西县,其祖父李毓芳在清乾隆年间平乱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云骑尉",赐"哀牢土司",世袭爵位。

旅游资源

哀牢山旅游资源丰富,有鄂嘉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镇沅千家寨、景东杜鹃湖(原名徐家坝)、新平南恩大瀑布、元阳梯田等。

景观

哀牢山主要景点有南恩大瀑布,大磨岩峰、大雪锅山、国际候鸟迁徙保护区-打雀山 、大(小)帽耳山等自然景观。 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大草坝、徐家坝人工水库两座,山绿水净。徐家坝水库林木蓊郁,风光秀丽,气候湿凉。其间的云南铁杉较为有名,树高25-35米左右,径粗25-45厘米。各种蕨类、苔薛植物攀络树上分披垂挂,尤为壮观。晨昏旦暮,猿啸鸟鸣,麂子糜鹿饮于水边,俨然一幅山水鸟兽图,是人类研究生态、生物、土壤、气候、水文、地理等的极好基地和旅游避暑的理想场所。

茶马古道

哀牢山是森林的海洋,雄伟壮观,半山腰上多为悬崖绝壁。茶马古道风景区是哀牢山的心腹之地,多为无人区。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殊立体气候,曾是土司、商霸、兵匪必争之地。解放前,翻越哀牢山古道,每天都有800多匹骡马、1000多商人从这里通过。商客、马帮在这条古道上最凶险的就是翻越哀牢山原始森林和马帮渡红河。悠悠长队非常壮观,于是布匹、丝绸、烟丝和小手工制品各种百货就西南而去,驮回来的是洋烟、盐巴、茶叶、野生动物的皮毛等。马帮走一转三个月至半年才回来。无数大马帮在这条古道上默默行走,经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沿着这条古道走,人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独特赋予,前人的梦想,历史的见证和智慧的足迹,动人的故事,人们割舍不断的情怀;在这条古道上,有着彝族的粗犷,花腰傣的柔美、哈尼族的奔放和佤族的狂热。

石门峡

从哀牢山肚腹中流出的清澈溪流穿过近1公里"一线天"地形的岩石峡谷,溪水清澈见底,四周森林茂密,尽是一望无尽的绿,让人心旷神怡!小竹筏是石门峡中非常有趣的一景,坐在小竹筏中看着苍翠的群山和清澈的泉水,呼吸着水润、清新弥漫的空气,仿若置身于仙境中。


南恩瀑布

傣语称"南恩"为银白色的水。听着落差高达100米瀑布的轰鸣声,让人心潮澎湃;体验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春天,南恩河瀑布玉体冰肌,如珠帘银铃,似彩练垂空,流光四溢;夏天,如巨龙舞宵,似战场激荡,豪迈壮美。

哈尼梯田

哀牢山雄伟高大,山体两侧对称呈锥形,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高耸人云,气势磅礴,景象壮美。 整个哀牢山地区由于平坝少,多为梯田梯地,其中者东江两岸,特别壮观美丽,层层叠叠,弯弯曲曲。春天撒秧,夏季碧绿,秋天金黄,冬如明镜。每年栽秧季节,别有情趣。



杜鹃湖

哀牢山高山明珠--杜鹃湖是罕见的高海拔人工湖泊(原名徐家坝),总蓄水量为652万立平米,湖区面积0.6平方千米。因四周长满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杜鹃花而得名,是深嵌于哀牢山崇山峻岭中的一颗绿色明珠。杜鹃湖水澄碧如玉,湖边树木枝丛垂吊水中,微风吹过婆娑起舞,婀娜多姿;湖岸上红黄白各色杜鹃花争奇斗妍、五彩缤纷;杜鹃湖常年山青水碧、微波荡漾,晨昏日暮、猿啸鸟鸣,鹿子麂子常饮水于湖边,俨然一幅山水鸟兽图。

少数民族

云南哀牢山南麓红河州元阳一带,世代居住着哈尼族、彝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塑造出震惊世界的哈尼梯田。如今,他们的劳作依然是原始的,生活依然是简朴的,虽然他们的脸上时常挂着平静和笑容。


茶树资源

哀牢山普洱茶产区主要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辖区内,由于山体独特的地形只有西坡才适合种茶采茶。哀牢山西坡茶区主要分布在花山乡文岔、撇罗、营盘、文岗,大街乡气力、三营,太忠乡大柏地、麦地,龙街乡东山、和哨。这一带海拔1310-2150米,树龄50-100年的有4844亩,树龄100年以上的有753亩。花山大茶树位于哀牢山西坡的花山乡文岔村村上社。海拔1860米,树高11.5米,当地百姓说此树已有十一代,应该有200年以上。每年还能产茶几十斤。大街乡气力村灵官庙大茶树,海拔1940米,基部干径2.12米,树高14.8米,是目前景东发现的栽培型最大的大茶树。太忠乡大柏村丫口古茶树。海拔1940米,基部干径合围2.85米,树高8.9米,树心已空,可容一个大人。一直在采用。龙街乡和哨村瓦泥大茶树。海拔2100米,基部干径合围190厘米,树高11.9米。周围有大茶树几百株.一直在采用。哀牢山西坡老树茶样的特征:条索黑亮较细,汤色金黄,尚亮,苦显于涩,苦能化甘,稍长,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哀牢古镇


𥔲嘉镇

古城路34号,非常有年代感的一幢房子

门头上的雕花,两只凤凰,刻着福禄寿喜的字样

门板上有《虎啸山林》彩图,漆画

𥔲嘉西门,古城楼

城楼门洞里地面的“景星”碑,落款是“壬申”年间

西门,有𥔲(音同鄂)嘉字样

城楼门洞里的石墩

城楼二楼梁上的装饰画,简笔画版的龙凤呈祥。

保存的较好的一段古城墙,俯瞰视角

忍不住就近感受一下

老大妈很热情的跟我打招呼,我问她还有没有其他的城墙,她指着远处咕哝了一句什么?我估计她没听懂,因为我这几天咳嗽严重嗓子哑了,早上七点出门的时候说不出话来,她说的我也没听懂,就和她笑笑离开了

城墙底下平整的石板路,突然来了兴致,顺着城墙走一圈,自己去找找古城墙,走出去,没想到……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巷子……每次我以为走不通了,转个弯,又走了出去……

每所小学门口都有一棵大青树

其实应该拍拍那些长在墙里石缝里的植物们,𥔲嘉,开花的树和它开的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