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上卷(一至九篇)》总结

 新用户6492XJVX 2023-06-1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

在对《金匮要略》的内容进行总结前,首先要了解其基本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内容分篇论述特点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于公元210年左右成书,其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便是讲述六经辨证为主的《伤寒论》;中卷论述内外科杂病,下卷讲述方药及饮食,禁忌等。原书失散后,在公元270年王叔和等人通过民间流传本收集校勘,分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后在宋代,由宋代翰林学士王洙交给国家校正医书局的林亿、孙奇、高保衡校订发行,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便是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的内容。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一至十七篇论述内科杂病的成因、辨证、治疗及预后等;十八至二十二篇论述外科及妇科杂病;二十三至二十五篇论述鱼虫禽兽、果实菜谷等禁忌以及杂疗方。书中论述了杂病六十多种,条文四百余条;实载方剂225方(加上附方共248方),药物192味。

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所述杂病之法就要复杂的多。《伤寒论》以证言病,而《金匮》里多了很多具体的病名,如百合病、狐惑、肺痿、疟病、黄疸等等。其实归根结底,皆是论述五脏六腑的虚实问题,比如痉病,百合病,中风病等所述病机是津液虚,心肺阴虚,正气虚弱而感邪的问题;湿痹,痰饮,水气病等所述是痰、瘀、水、湿阻滞积聚的问题。后世总结此书的主要特点是“以脏腑经络病机合四诊八纲,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这也为后世脏腑经络辩证体系立下了基础。

图片

脏腑经络篇第一

此篇开宗明义,以五行生克理论论述了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关系,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其中疾病的预防包括:预防疾病的产生,如原文“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预防性治疗,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总而言之,就是未病时,要慎避风寒,防止邪气犯体,若得病,在邪轻病浅时就要及时医治,防止疾病传变发展。而篇末两条条文,提出了表里同病,急着先治、缓者后治;以及新旧同病,在病人正气不虚的前提下,先治新病(卒病),后治久病(痼疾)的治疗原则。

经方大家胡希恕胡老认为此篇并不是仲景写的,而是晋代王叔和加上去的。《伤寒论·序》中有云:“仲景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从原文语境来看,确实不像仲景行文风格,更像是后人为《金匮》所写的一篇绪论。不过不管真伪如何,此篇也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痉湿喝病篇第二
《金匮》里章节的分篇方式,有“一病一篇”和“数病合篇”两种;其中“数病合篇”,根据疾病病邪相同、病机相似、症候相同和病位相近来合篇。本篇将痉湿喝合篇论述,一是三病病位相近,均属太阳;二是感受病邪均和湿邪相关。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原文云:“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其成因为过汗、过下导致津液被伤,津血不足,又感受外邪,热与湿邪充斥肌肉,使肌肉不和。原文涉及三方:1、栝楼桂枝汤,治疗柔痉。实际上就是太阳中风伤了津液,所以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营卫,加上一个天花粉清热、生津液。2、葛根汤,治疗刚痉。葛根汤也是桂枝汤的方底,无汗加麻黄开表,加上葛根解肌退热。3、大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盛,燥热伤津而致痉。用承气汤泻下燥热,也颇有“泻下存阴”之意。
湿,指湿痹,原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是以发热、身重、身体及骨节疼烦为主症的病证。此篇所讲的湿痹,是以外感湿邪为主,病位在表,由于湿邪闭着,阳气不通,造成关节烦疼。文中有两条条文很有意思:“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前者是讲湿痹出现泄泻,要利小便。所以后世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而后者又云湿家下之小便利者死,有注家就说治湿无下法。个人认为,前条讲湿痹出现泄泻,是由于湿邪下注,转输肠道,此时病邪趋势向下,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可以用利小便法来实大便;而后者并未出现下利,病邪在表,本当汗解,医家误用下法,伤了阳气,出现汗出小便利和下利之证。所以依旧是大原则,根据病位病机确立治法,在表以汗解,在中焦脾胃就健脾以化湿,在下焦就以利湿之法。
湿痹的治法,原文云“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过汗则伤津液,应以微汗,使阳气充盈肌表,让湿邪缓缓排出。如风(寒)湿在表,以寒为主,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汤本就治疗寒邪在表骨节烦疼,加上白术,一是使发汗而不致过汗,二是并行表里之湿,能取微似汗出而解。如风湿在表以湿为主兼有热,用麻杏苡甘汤,薏苡仁甘寒味淡,可助麻杏解表祛湿,此方也是治疗风湿的代表方。如风湿兼有表虚的,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湿。如风湿日久,表里阳虚者,这里根据病机的不同涉及三方:风湿兼表阳虚者,用桂枝附子汤;湿邪独盛者,用白术附子汤;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者,用甘草附子汤。
,即中暑。《说文》云:“暍,伤暑也”。是以发热、自汗出、烦渴,少气,脉虚弱为主症的病证。由于卫阳不固,又感受暑热之邪,导致湿热内蕴;阳气外泄,阴液耗伤,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而治之。

图片

百合狐惑阴阳毒篇第三

百合病含义有二:一是此病治疗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由于此病为虚热浮游百脉,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其成因,原文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个悉字是错简,应该是“劳”字,劳致其病,说明此病虚多实少;结合原文所描述的症状来看,“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是饮食精神行为失常的表现;“如寒无寒,加热无热”是腠理功能失调的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是阴虚内热的表现;如此看来,百合病是一种由阴虚内热引起以精神失常为主要症候的疾病。回顾《伤寒论》中提到的精神失常,有阳明里热胃中燥,胃气不和引起的“谵语烦乱”,也有桃核承气汤的“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治疗上都是以攻邪为主;但百合病虚多实少,所以治疗上当以养阴清热为主,方用百合地黄汤;百合可以清热润肺,养阴安神,生地黄汁走血分,有清热养营,祛瘀生新血的作用,原方用泉水,取其养阴利尿之功效。

关于百合病的变证治疗,文中涉及三方:百合洗方--这是百合病口渴甚,用百合外洗来透里热,达到清热而不伤津的目的。栝楼牡蛎散--如果口渴不瘥更甚,用此方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百合滑石散--如果虚热更甚,出现发热,用百合加滑石养阴清热利小便而不伤阴。若百合病误治伤了津液,误汗者,口渴心烦更甚,则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除烦;误下伤了中阳,出现呃逆嗳气,小便短赤,用滑石代赭汤养阴利水,和胃降逆;误吐伤阴导致心烦失眠、口干甚者,用百合鸡子汤滋阴安脏,定惊除烦。

狐惑和阴阳毒如今临床上并不多见,这里简单归纳一下:关于狐惑病,历来医家众说纷纭,有说是感染虫毒的,有的说是疮病,有的说是精神类疾病......从文中涉及到的方来看,有外用雄黄或苦参汤熏、洗的,这两个药都是清热燥湿杀菌的,说明体内有湿热之毒不能宣泄,下犯于前后阴;内服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此方中的甘草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性凉而偏泻,在泻心汤辛开苦破运转中焦痞结的基础上更偏于益气清热,说明此病是由于中焦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湿热虫毒不能宣泄造成的。这个“虫毒”,由于古人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所以或许是真的感染了寄生虫,也或许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疮脓溃疡,这个有待在临床上继续考证。而阴阳毒,就是一种以咽喉痛和皮肤发斑甚至全身肌肉酸痛的传染病,阴毒和阳毒,是根据病位深浅来区分:病位深,以身痛、面目青为主的为阴毒;病位浅,热症明显为阳毒。治疗用升麻鳖甲汤,散邪解毒,活血祛瘀。

疟病篇第四

疟病即如今的疟疾,《素问·疟论》言:“痎疟皆生于风”;由于古人没有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些概念,故把疟疾归于夏秋之风邪侵入人体所致。疟病的主脉为弦脉,说明疟邪伏于半表半里。文中根据疟病的症状及病位不同,分为以下四种:一、瘅疟,也称热疟,以但热不寒为特征,治疗可以用柴胡汤合白虎类方加减治疗。二、温疟,以身热不寒伴有骨节烦疼为特征,治疗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三、牡疟,又称寒疟,以寒多热少为特征,治疗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四、疟母,以腹中结块为特征,由于疟邪侵犯人体日久,耗伤气血,致痰血凝结成块,和现在的疟疾日久疟原虫破坏肝脾红细胞引起肿大是一样的。治疗用鳖甲煎丸来扶正祛邪,化癥消积。

图片

中风历节病篇第五

中风和历节病同篇论述,主要是其皆因正气虚弱和感受风邪有关,都有四肢关节麻木不仁、不利等气血运行不畅的症候。

中风病与《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不同,是一种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昏迷为主的疾病,与现在的脑血管意外基本相同。其成因,原文前两条描述的很清楚: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营卫不和感受风邪后,正邪相搏,正气无力驱邪,络脉空虚,营血运行受阻,出现或左右,或上下肢体麻木不遂等症。如果只是出现肢体麻木,肌肤不仁,此为邪在经;若昏迷不识人,不能言语,口吐涎沫,则为邪在脏腑。中风的治法,当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总结文中几张附方:侯氏黑散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重用祛风药,主治痰瘀化热夹风证;风引汤以重镇潜阳为主,主治肝阳上亢,热极生风,风邪内动之证;续命汤主治风痱,《千金方》中把中风分为四种类型--偏枯为半身不遂,风痱为四肢不收,风痹为身体不仁,风懿为吞咽及构音障碍。方中在参、归。芎、草等补益气血的基础上,用麻黄桂枝温散宣通,升降气机使血脉畅通,经气流转,清窍通利;千金三黄汤可以看做是程度较轻的续命汤证;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以虚为主,故用温补祛湿之法。

历节病是以多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疾病,因疼痛遍历多个关节,故称历节病,与如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类似。其成因是由于素体肝肾不足,汗出腠理疏,再感湿邪而致,所以治疗历节病应以补肝肾,通血脉,祛风湿为主。文中涉及两方:风湿痹阻关节,以风为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行痹;以寒邪盛、疼痛为主的,用乌头汤温阳散寒止痛。

血痹虚劳病篇第六

血痹,《素问》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从原文来看,是素体气血虚弱之人,感受风邪,导致阳气闭阻,血行瘀滞,因而出现身体局部麻木不仁,肌肉筋骨酸痛之证。治疗主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此方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桂枝汤解肌通阳调营卫,加黄芪补气,使营血得气而行;甘草过于滋腻恐阻碍通血脉故去之,重用生姜,一是加强宣散寒邪,二是振奋脾胃阳气防大枣补津液过于滋腻。

虚劳病由劳伤所致,包括“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或病后失调,精血能量被耗,引起诸多以五脏气血阴阳虚损为特征的疾病。文中涉及的方较多,简单归纳如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失精家,这里的失精提示了精血俱不足,脉象是极虚芤迟,极虚,细数也;芤是亡血失精之脉;迟主阳气虚衰。精气虚损,故目眩脱发,阴损及阳,所以有阴头寒、下利清谷等症。此方以桂枝汤原方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固摄阴精,潜阳入阴,使阳能固摄,阴不外泄。天雄散也治失精,以阳虚宗筋弛纵为主,故方中重用壮阳健脾培精之药。小建中汤治阴阳两虚以腹痛为主,故以桂枝汤建中调阴阳,倍芍药敛阴下行腹部,加饴糖缓急止痛。薯蓣丸治虚劳兼挟风邪外感,此方用药驳杂,如今不常用,但其扶正以祛邪的治法对于体虚之人感受外邪尤为适合。酸枣仁汤治疗阴血不足引起的烦躁失眠,阴血亏虚则生内热,虚热内扰心神而致烦扰不得眠,故临床应可兼见口苦口干,头晕目眩,舌红少苔或薄黄,脉弦细数等症;故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清热除烦,茯苓川芎甘草解郁安神宁心,临床上茯苓可换茯神更佳。大黄蛰虫丸为缓中补虚之药,治疗虚劳兼有瘀血内结之证。

图片

肺痿肺痈病咳嗽上气篇第七

此三病同篇论述,因其病位相近,都在肺脏及胸膈;症候相似,都有咳嗽、咯痰(金匮中没有“痰”名,言“浊唾涎沫”)。

肺痿,指肺叶痿弱不振,以咳嗽,吐涎沫为主症。原文云“热在上焦,重亡津液,故得之”,此为虚热型肺痿,是由于汗吐下或消渴伤津,虚热内生,灼伤肺脏,咳久伤阴致肺叶痿弱。原文没有写主治方剂,根据症状来看,可以用后面的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若咳嗽轻,吐涎沫重兼目眩、小便数者,此为虚寒型肺痿,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饮治之。

肺痈是风热邪毒犯肺,热雍肺脏,灼伤血脉而成痈脓,多为实热证。根据病机及病位浅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表证期,风热犯肺,出现恶风发热,咳痰黄稠;此时风热未伤及血络,只是伤津炼液成痰,应速以辛凉清热之药救之,临床可用《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来治疗。苇茎汤这张方子我自己试过,一次外感误治,导致邪气入里化热雍肺,出现咳喘、咳吐黄稠浓痰,口中腥臭,伴口渴咽痛,当时用了苇茎,芦根,冬瓜仁,生苡仁,桔梗,鱼腥草数味药,仅服三剂便喘停嗽止,疗效甚佳。二是雍肺期,此时热毒雍肺,肺气被迫,出现咳吐浊痰,胸痛,喘不得卧;治疗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攻之,逐胸中热痰,通泄肺气。三是溃脓期,此时毒热灼伤血络溃脓而出,出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正气被伤,不能以猛药攻之,故以桔梗汤开热毒壅滞,化解痈脓。

咳嗽上气病如其名,是以咳嗽而喘气上逆的病证,有虚实之分。原文云“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为上气虚证,从症状来看,以脾肾两虚为主,故治疗应温肾阳兼健脾利水,可以用真武汤加减治之。而上气实证,名曰肺胀,表现为“喘而躁、欲作风水”,其成因是由于病人素有里饮,又感受外邪,肺失宣肃,通调失职,使咳喘吐痰之症更加明显,甚有烦躁(气郁化火)的表现。其治法为“发汗则愈”,使上焦水饮随外邪从汗而解。原文中关于上气病论述了很多方,归纳如下:

一、寒饮郁肺证,表现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是寒饮郁肺,阻碍气道所致,治疗用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降逆化痰。二、痰浊雍肺证,类似于上面讲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证,都是痰浊雍滞使肺气不利,出现不能平卧,治疗以皂荚丸扫拔浊痰。《经方实验录》云:“夫甘遂之破水饮,葶苈之泻肺胀,皂荚之消胶痰,可称鼎足而三”,说明此三药攻消甚猛,所以服用时都要用枣汤送服,以防药伤正气。三、饮热迫肺证,表现为咳喘,目如脱状(充血、眼突),脉浮大。上焦饮热互结,热重于肺,病势急,故以越婢加半夏汤,用大剂量的麻黄石膏,宣发水气,兼清表里之热,加半夏化痰降逆,使得饮热清而肺气通利。四、寒饮挟热证,此为外寒内饮,饮郁化热,饮重于热之证,故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加少量石膏兼清热除烦。此方临床治疗哮喘,哮鸣音重,咳痰清稀,口不渴,兼有烦躁难卧者疗效甚佳,少时哮喘,中医老师用此方治疗过,故印象极为深刻。五、虚火咳逆证,表现为咳喘气逆,咽干痰难咯,是由于胃津消灼,虚火上炎,耗伤肺阴所致;用麦门冬汤清养肺胃,下气降逆。总之,临床要分清寒热,以及表证和痰饮的轻重关系,是治疗咳嗽上气病的要点。

奔豚气病篇第八

奔豚病就是患者自觉有气从腹部上冲胸部、咽喉的一种疾病。《难经》云:“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与文中“从惊发得之”不谋而合。肾主恐,说明奔豚病的主要是因为为惊恐伤肾,下焦阴寒水气上逆而成。原文涉及三方:奔豚汤方证,为情志不遂,致肝经郁热,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失调,热随冲脉上逆,出现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症状;治疗用半夏生姜化饮降逆为主,芍药甘草敛阴柔腹,甘李根白皮、黄芩清热降逆,当归、川芎疏肝养血,而葛根虽为升阳药,《本经》言其“起阴气”,可以生津入脾胃,调畅脾胃气机,起阴而助降冲气。桂枝加桂汤和苓桂枣甘汤都是治疗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水,致下焦水寒乘虚上泛,前者是由于桂枝汤证误汗所伤,病情较重,故加二两桂枝以平冲降逆;后者病情较轻,只是“欲作奔豚”,故以健脾固土制水为主。

图片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九

此篇实际上论述的是胸痹和心痛两个病证,而短气是指“气不足以息”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心痛是以心前区和胃脘部疼痛为主,二者病位相近、症候类似,病机相同,故合篇论述。

胸痹和心痛的病因病机,原文围绕着“阳微阴弦”来论述,脉象上看,寸为阳,主上焦;尺为阴,主下焦。阳微即上焦阳气不足,阴弦为下焦阴寒内盛;由于上焦阳气不振,下焦阴寒邪气乘虚上犯胸阳,凝聚于心胸胃脘部,痞塞阳气升降道路,故引发胸痹和心痛。故治疗上,首当扶阳气,其次祛阴邪。文中涉及方剂较多,下面按照主治病证来归纳:

胸痹主症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是胸阳不振,关上小紧数为邪气淤滞之象,治疗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中的薤白味辛温,能升清阳拔肾气,温中散结,栝蒌实能祛胸中痰邪,降浊阴,加上白酒(即米酒)取其升散之力,使气升质降。若心痛彻背,不得卧者,这是痰浊尤甚,加半夏加强化痰降浊之功效,即为瓜蒌薤白半夏汤。若是胸痹以心中痞,痞气上逆至胁肋,使胸脘痞闷不舒为主症,要辨明虚实;实证以枳实薤白桂枝汤通痞塞之气,虚证用人参汤补中焦脾阳以制浊阴上逆。若胸痹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枳姜汤下气散结治之;前方偏甘淡,比较适合短气明显者,后方味苦辛,宽胸之力较强,更适合胸中气塞明显者。若胸痹缓急,即一会急一会缓者,此为阳气不足,又有湿邪痹阻气机,迁延不愈,这种情况常常随着气候而变化,治疗用薏苡附子散,温阳化湿治之。

心痛的证治主要涉及两方,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心悬痛,是由于心中阳气不振,痰饮邪气上犯心胸,出现心中痞结不舒,如悬空样作痛;故用桂枝配生姜温通心气,除心中痰饮,加枳实利胸,开结散气。乌头赤石脂丸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证,此为心胸阳气孤绝,阴寒内盛,充斥心胸部所致,故治疗用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这些辛温猛药振复阳气,拔除心胸阴寒之邪,因大量热药容易外散,故加一味赤石脂收敛下行,兼能养心。

文末的九痛丸,治疗九种心痛。《千金方》言九痛包括“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方中用药较猛,主要以祛瘀为主,所以治疗的心痛应该是素体正气充足之人因外部因素,如落水冷积,或失足跌扑造成突然性的心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