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新疆:一个吃不起拌面的赖瓜子,说一下“新疆美食”的由来

 广州玉 2023-06-18 发布于新疆

拌面并不是新疆的传统面食,拌面最早起源于陕甘地区。陕西、甘肃的小麦不如新疆小麦好,所以陕甘一带的面食以幹面为主。但偶尔也会做一顿“拉条子”,面和好以后,醒上一段时间才能拉开。这个“醒”字被武威人用坏了,“醒面”被叫成“行面”。在陕西,这种面食叫扯面。

那时候,往返于内陆和新疆的骆驼客们,每人都有一件大皮袄。这件皮袄的用途太多了,几乎就是骆驼客的命,白天御寒,晚上当被子。皮袄在沙漠里天长日久打磨,磨的干干净净,羊骚味早已经没有了,铺在沙滩上,又是做饭的工具。新疆的面粉好,在盆里和几下,在皮袄上揉几下,用手拍开,拿刀一条一条割,拉一下,下进吊锅里面,拉条子就这么到了新疆。

揪面片,拨鱼子,都是骆驼客流传下来的面食。做法更简单,皮袄都用不上,面粉在盆里揉好,扯一块,大拇指捏成条,拉开,揪成片,下锅。拨鱼子是一种懒汉饭,不用和面,在面盆里和水搅成团,筷子拨拉下锅。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北疆地区实行郡县制,设镇迪道,包括今天的石河子和昌吉州全境,归肃州府管辖。在同省同府的情况下,河西走廊人口向西迁移,民风民俗融入进来,拉条子、切刀子、搓鱼子、拨鱼子、馍馍、蒸饼,是北疆地区居民的主要面食。经过上百年的南北疆融合以后,成为今天的“新疆拌面”。

八九十年代,很多大车从艾维尔沟往北疆地区拉煤和芒硝。一对湖南夫妻在柴窝堡开了一家辣子鸡店,标准的湖南辣子鸡。大车司机们吃不饱,出锅的时候多出点油汤,结合新疆拌面传统,拉几盘宽面搅和在一起,有肉有面,有汤有味,这家店于是火爆起来,今天叫“菊芳总店”。周围的回族人看明白了,一家挨着一家,辣子鸡店蓬勃而起,菊芳辣子鸡成了回民辣子鸡,湖南辣子鸡成了新疆柴窝堡的特色美食。

大盘鸡也是过路司机吃出来的名声。沙湾是312国道上的一个中间点,有人在路边开一家大盘鸡店,一只鸡,加上洋芋,再加上皮带面,够四五个司机围在一起一顿饭。不够,加面。还不够,再加面。把盘底子上的汤蘸干净以后,七八个人也能抹着油嘴乐哈哈吃了完一顿饭。司机们在全疆各地跑,车轱辘带话,把大盘鸡的名声传播到全疆各地。说到底,还是因为那时候穷,大盘鸡便宜,能填饱肚子。

作家刘亮程是沙湾人,他经常开玩笑说,大盘鸡是他发明的。我说,大盘鸡肯定不是新疆人发明的,老一辈的新疆人待客很厚道,老婆孩子不上桌,就是要让客人多吃肉,吃饱并且吃好,炒鸡不会放洋芋圪塔和皮带面。有一次他嘿嘿坏笑,说,大盘鸡确实不是他发明的,沙湾第一家大盘鸡店的老板,是一个姓张的河南人。

在南疆吃饭,菜和饭不分。馓子、水果先上桌,然后,每人一碗凉粉,每人一块手抓肉,每人一串烤肉,薄皮包子,小拌面,抓饭,酸奶,这就齐了,开始喝酒。这是地道的少数民族待客,吃饱吃好没问题,但你分不清哪个是菜,哪个是饭。

喀什人在自己家里做汤饭,什么都往里面放。茄子,辣子,洋芋,这都正常。不正常的是,苞米切成段,也往里面放。把馕掰成小块,也往里面放。和揪面片烩成一锅,他们叫烩面。

我不懂维语,但能听明白他们的一些谐音词语,比如,茄子,辣子。问过老一辈的新疆人,过去新疆很少种菜,能见到的,也就是白菜和洋芋。没有茄子辣子,就没有这些语言。后来开始种植这些东西了,所以在汉语谐音中借词。一个过去几乎不种蔬菜的地方,哪来的美食?

有一个家在阿勒泰福海县的同事,说,他们小时候不吃鱼,河道里面的水有时候都会被成群的鱼堵塞住。家里面养猪,要喂猪了,他妈妈说,去,打鱼去。他拎一只竹筐到河边上,伸进去,就能捞小半筐鱼上来。他说,那时候,吃猪肉都有一股鱼腥味。阿勒泰的鱼都是冷水鱼,八十年代后,内陆人越来越多,河里的鱼被吃光了。现在,阿勒泰冷水鱼已经成为酒店餐桌上的贵重菜品。

南疆的烤肉、烤全羊、烤包子,北疆的风干肉、马奶子,是地道的新疆风味。除了这些,新疆基本上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特色美食。有的,是盲流、盲道、赖瓜子,还有二十五块钱的拌面、四十五块钱的抓饭,还有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各种风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