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老庄友华 2023-06-19 发布于海南

图片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中国马”壁画,距今1万5千年左右

我根据自己历年的讲课经验知道,要说清楚艺术这回事,集中解释艺术风格的变化实在太过有限,其实更需要解释的是艺术背后人类自身的种种不同,即先去看人是怎么生活的,再去看人创造的东西。
任何复杂之事一旦还原到人本身,就会开始跟我们贴心,让我们更容易懂得。就算我们不懂艺术,还能不懂人心吗?
其实人人都有这样的常识:不同的地理气候、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结构,一定会造就不同的人,导致人的做事方式和出产之物必定不同,艺术正是鲜明反映此类不同的一件特殊之物。
▌艺术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罗斯金说过这样一段话:
“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
“艺术之书”之所以被罗斯金赋予这样特殊的地位,就因为艺术把人与人的不同反映得最为鲜明。如果说人类的心思活动在别处可能要遮遮掩掩,在艺术中却不遮掩。
显然,人的行为和语言在社会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高,且内容浩瀚:社会历史、人心观念、禁忌崇拜、趣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
因此艺术直接就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某种文明,去看那个文明产生的艺术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史系,它被作为一个研究文明发展的普设系科。这正说明,艺术不光是造型风格演变的事,它还是一个民族心思想法的直接外化。
了解艺术其实也正是了解人,艺术的那点儿事,其实全是人的事;而人的那点儿事又全是人心观念的事。
因此谈艺术史绝不是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艺术风格名单。本书的重点是借助不同的艺术样貌,呈现西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看世界和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
从观念了解艺术,让格局得到改善
对此或许有人不认同:哎呀,学一点艺术史,能讲得出不同风格形式的区别,看画展时不是个“美盲”,就物有所值,别扯远了。
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扯远了”其实蛮重要。
首先,只盯着艺术本身去谈艺术,读者会越学越难。西方艺术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被研究得越来越细,学者们的书也越写越厚,弄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感觉不专门拿出两三年的时间,休想一探艺术门径。我们何必挑这种难行之路呢? 
其次,我们若学会从人心和观念出发去了解艺术的变化,还会让自己的内心格局得到改善——这一点我是有自身经验支持的。
在开始学艺术时,我由于看世界的观念单一,因此跟很多人一样,只能欣赏一种艺术,即有形象的写实艺术,其他不能呈现具象的作品在我眼中都不算艺术。看到变形或抽象作品时,会立即排斥,认为那不过就是胡闹……
而这种狭隘还真不是我自己独有的,西方的主流社会也曾经如此“狭隘”。西方的现代派刚出现时遭到全社会痛骂就是明证。更具体的一个例子是:
1911年,纽约的一家前卫画廊为毕加索办了个小型作品展,那是毕加索的变形艺术第一次在美国露面,那位有眼光的画廊主好心建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妨花2000美金把毕加索的这批展品全买下来,他认为特别值。
可那位博物馆的艺术专家吃惊道:“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这家伙的东西怎么能算是艺术呢?”接下来的事读者一定都猜得到、那位专家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他对于艺术的狭隘眼光不光让他丢了脸,也让他错过了一笔上好的交易。

图片

▲毕加索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拿着书的女子》
情况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心胸开阔,观念不单一,就能接受不同的东西。而学习艺术史的好处就是,随着我们学着接受不同种类的艺术,我们的内心空间会被渐渐拓宽。
我有幸亲历了这样的过程:
了解西方现代风格产生的种种原因后,我就不再排斥毕加索了,于是我内心的空间被拓展得能放得进两个艺术种类:古典写实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再后来,碰到那种把小便池也作为作品的西方当代艺术时,起先虽然很反感,但由于有了经验、便肯去了解那类作品产生的背景,然后也能接受“小便池”那种被称为“观念艺术”的新种类了。结果便是我的内心容得下三个艺术类型了,即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
这种内心空间的拓展,让我受益良多。
扩大自己的心量,直至“海纳百川”
首先,在面对不同风格的艺术时,我绝不会再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然后把超出尺子长度的东西全清理掉,不会了;
其次,我发现,当自己变得对艺术更宽容和更能接纳时,这种心态多少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在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观念主张时,无论是道德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宗教上的,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持有的观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内心一旦有了这种警觉,与人相处时就会减少冲突,增加和谐。
发现学艺术史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心量变化时,我简直觉得是赚到了,这等于“买一送一”:既学会和懂得了世界各地和各时期的种种不同艺术形式,同时顺便还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了,私下里我甚至觉得“送”的那个比“买”的那个还值呢。

图片▲王瑞芸《西方艺术三万年》插图:浮雕-图坦卡蒙与妻子

我们真的要小心,人与人的审美标准差异都很大,遑论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了,用一种标准来看艺术,对一个人简直是灾难性的。
另外要小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变化当成艺术持续不断的进步,千万不能那么想,艺术不是科学技术,它不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原始人的洞窟壁画所表达的,和一个现代画家所表达的,除了材料和手法不同,没有高低的区别,它们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和同样充沛的观念含量。且不说不同观念是不可比的,那种分出高低或先进落后的想法,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排斥异己的人。
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任何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建设我们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更丰满、更受人喜爱的人。
愿意了解艺术史的读者们,肯定是希望自己能欣赏种种不同艺术,比如学会接受古埃及那种似乎刻板的造型,接受中世纪那种虽然手法稚拙,但精神含量充足的宗教图像,当然还有毕加索的变形和抽象、杜尚的“小便池”和现成品……最终我们会在学会接纳不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学会接纳不同的观念思想,自己的内心空间也会因此扩大大到古代圣贤所教导的那样:海纳百川
有句话说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我不妨添加一句,知识就是成长。我们生面为人必须让自己成长,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去成长,不然这一世就白过了。
诚心希望这一本从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去讲解艺术通史的书,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方便、更容易地理解艺术,并通过艺术扩大自己的内心空间。
最后感谢给予出版机会的山西人民出版社和付出辛劳的每一位编辑,当然还有每一位与本书结缘的读者朋友。
图片
陈丹青说:“王瑞芸是过去30年中国的美术史论界一个令人尊敬的异类。”王瑞芸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史,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西方艺术三万年回答了我们许多关于艺术的困惑——
为何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很多动物的身上都画着箭镞、长矛、叉子?为何古埃及人做的法老塑像总是同一个姿势?为何哥特式教堂建得珠光宝气?印象派如何做到了与改变的世界同频?毕加索把一个好好的女子画得支离破碎,瞧着有什么好呢?随便什么生活之物,只要放进画廊或是贴上标签,就能算作“当代艺术作品”吗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西方艺术三万年》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探索西方艺术的演变脉络,能让读者更轻松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清楚地认识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源 | 本文为《艺术三万年》一书的《序言》,作者:王瑞芸(艺术史教授)。内容略有删减,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