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7岁,肥胖外观 主诉:突发胸痛3小时 现病史: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呈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程度剧烈,向后背部放射,伴全身大汗,持续不能缓解,含服“救心丸”无效。 血压:148/96mmHg 肺部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 心脏体征: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分,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其他阳性体征:肢端暖,颈静脉无充盈,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根据首诊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危险评估
急诊初步处理情况
本例患者发病后3小时到达医院,但家属早期拒绝PPCI、溶栓治疗,至发病后约24小时方行PCI血运重建治疗。 造影时间:入院后24小时(症状持续未完全缓解) 造影前用药:造影前给予肝素5000单位 造影结果:
PCI:术中于LAD近段置入FIREBIRD 3.0×33 mm支架1枚,术后IRA TIMI血流2级。 术后复查血小板计数无下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 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基底段10 mm、中段4.7 mm,左室后壁10mm;左室前壁活动度减弱,整体运动不协调,LVEDD 53 mm(<55),LVEDV 136 ml,LVEF 44%;左心室心尖部探及一等回声区,范围约15.1 mm×11 mm,提示心尖部附壁血栓。
STEMI患者,PCI术后如何制定抗栓治疗方案? 1)患者STEMI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冠脉血栓风险高危,需要DAPT治疗; 2)左心室附壁血栓往往需要口服抗凝治疗; 3)目前关于左心室附壁血栓抗凝治疗缺乏新的证据,指南仍推荐华法林作为标准治疗。 4)患者HAS-BLED评分3分(出血、年龄、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考虑利伐沙班出血风险≤华法林,且无需常规监测INR,参照ATLASACS-2-TIMI-51等研究结果,我们采用DAPT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利伐沙班参照房颤、DVT等推荐剂量进行酌情减量),并且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动态评估左室血栓情况。 术后2个月:未发生冠脉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存在反复牙龈出血,复查血常规Hb113 g/L,较前下降25 g/L。 调整抗栓方案:停用利伐沙班,继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APT治疗。 术后4个月:无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 超声心动图:LVEDD 54 mm(<55),LVEDV 143 ml,LVEF 52%;心尖部探及一等回声区,范围约23.7 mm×8.0 mm,提示心尖部附壁血栓。 根据当前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方案调整思路为 1)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使用抗凝药物2个月后血栓消失,但停用后又血栓再次形成,提示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2)患者PCI术后4个月,其冠脉血栓风险及心室血栓风险均为高危,需要同时兼顾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3)患者出血风险高危,可能不能耐受DAPT联合利伐沙班治疗。 4)吲哚布芬同时具有抗血小板及抗凝作用,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循证数据与指南推荐
![]()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血小板药物指南(ACCP-8)提到,吲哚布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血小板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其临床效果与标准剂量的阿司匹林基本相当。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8)提到,吲哚布芬用于胃肠出血或消化道溃疡病史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用法为200mg(负荷量),继以100mg,每日2次。 ![]() 2011年ACCF/AHA/HR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提到,对禁用华法林或华法林不耐受的NRAF患者,吲哚布芬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与华法林相比,其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 术后4个月药物治疗方案 调整用药方案后随访结果
术后4个月至1年坚持服用吲哚布芬跟踪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血红蛋白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