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令丨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昵称503199 2023-06-20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钟芳 语言文字报 2023-04-05 09:02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节令9个

编辑说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人们在这一天开展许多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如插柳、戴柳等。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清明又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不少。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插柳、戴柳民谚中就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之类的说法。
柳生长于水畔河边,于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强大的生命力,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都能生长。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常以折柳来抒发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诗经》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根据《本草纲目》,柳性苦寒无毒,主治吐血咯血刀伤出血、大风疬、丹毒、风虫牙痛、无名恶疮等几十种疾患,可谓世间救命之良药。

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传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较普遍的说法则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忠臣介子推。据说他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定那一天为清明节,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民间便有了插柳和戴柳的习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能驱邪却鬼,古人视之为“鬼怖木”。古人认为,清明节祭祖扫墓,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为了不受鬼魂的侵扰,人们就插柳于户、戴柳于首。同时,插柳也与避免疾病有关。《神农本草经》等诸多古代医书对柳之根、皮、枝、叶的医用价值均有记载。于是,古人在清明时节“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清《曲阜县志》)。
图片

清明柳俗,唐宋时期已十分盛行。祭祀完毕,人们不仅在门前插柳枝,而且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踏青游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新唐书·李适传》也说:“细柳圈辟疠。”皇帝在清明节把柳条挽成圆环分赠群臣以作驱邪之用。到唐末黄巢起事时,规定以清明为期限,以戴柳为信号,乃取柳树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寓意。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陆游这句诗流传很广,诗人一看到家家门口插柳条,便知道清明节到了。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之间尤胜,无一家不插者。”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状的食品串在柳条上,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大小,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戴柳还是成年的标志,后有插柳“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这是以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赋予春柳美好的意蕴。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男女戴柳之俗蔚然成风。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清杨韫华有诗曰:“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描述的都是当时清明节民间插柳条的习俗。据《帝京岁时纪胜》载,每清明将至,京城男女扶老携幼,早备酒菜烧纸,挂带柳枝柳圈,沐浴着春光,乘车坐轿到郊外祭祖扫墓。祭祀完毕,人们常常要折些柳枝将供品串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花环状戴在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