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细柳春烟里,古人咋玩柳

 林歌作品 2023-04-04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时节,柳树一跃成为春天万绿的C位,人们插柳、戴柳、射柳、折柳,无柳不清明。

这是为何?

柳,是一种早春意象,生机盎然,绿荫荡漾。

柳,是一种别离意象,哀婉凄切,恋恋不舍。

柳,是一种岁月意象,韶华易逝,青春不再。

柳,是一种闲愁意象,牵肠挂肚,剪理还乱。

柳,是一种乡愁意象,魂牵梦绕、独具一格。

柳,是一种爱情意象,风流绮丽、刻骨铭心。

柳,是一种美女意象,窈窕多姿、可爱宜人。

柳,是一种隐居意象,无喧无哗、幽静宜人。

柳,是一种世人意象,因风得势、桃李成荫。

看似平平淡淡的柳,却隐藏有世情百态、人间万象,难怪被清明处处“碰瓷”,事事“误伤”。

最大的伤,是火伤。

介子推帮助晋文公归国,登上帝位,却不想得到封赏,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

柳树与介子推皆遇火而焚。

来年,晋文公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这应该是柳树登上主流的最大缘由,皇室加持嘛。

当时,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折下柳条,戴在头上。

上行下效,百姓们纷纷效仿,将老柳树折得跟“葛优”似的,光秃秃的,然后约定成俗。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人们赋予柳条更丰富的寓意,不仅仅插在头上,更插在自家大门、屋檐或者祖坟上。

以致于将柳条发展成了一种生意,“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究其缘由,可能跟端午插艾叶一样,为了辟邪。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最标志性的形象,便是一手净瓶,一手柳枝,故有“鬼怖木”之说,“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至于说治病,则是因为柳叶可以治病驱虫,对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等有一定的疗效,还可以消灭蛆虫,杀死孑孓。

既然柳树有这种种好处,所以唐中宗李显的时候,便会将其当成一种福利,把柳枝编成的柳圈,赐给臣子戴头上,跟赐黄马褂似的。

荣耀虽然荣耀,就是颜色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幸好唐中宗在女色方面还算节制,如果换成隋炀帝、乾隆帝,估计被赐予柳圈的臣子,会战战兢兢。

当然,如果你觉得戴在脑袋上寓意不好,也可以挂在脖子里,插在腰带上,可以因人因地而异。

戴柳圈的另外一个目的,可能是想讨个吉利,毕竟柳树有青春永驻、延年益寿的寓意。正所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意思就是,假如你清明节不戴柳圈,一头乌发就会变成满头白发。

另外一种说法,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意思是,清明节不戴柳,下辈子就会变成猪狗。

——这就太封建迷信了,予以鄙视和摒弃。

如果你觉得自己脑袋上顶着柳条跟《倩女幽魂》里的树妖姥姥似的,那就插房门上、屋檐下,甚至是庄稼地里。

据说这可以保证庄稼的大丰收,故有“清明插绿柳,稻麦高过头”的俗语。

对于万物皆可吃的国人来说,看见清嫩客人的柳芽,不尝尝什么味儿,实在对不起自己的味蕾。

而清明时节,正是柳芽最嫩的时候,所以被端上了饭桌。

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摘下柳芽,烧锅焯水,拌上蒜汁、香油、芝麻酱,唏哩呼噜这么一吃,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有的地方还会喝焯出来的开水,一来呢,原汤化原食,二来呢,去火解毒,祛风利湿。

还有的地方,则是用柳条将祭祀剩余的蒸糕穿起来晾干,储存好,到了立夏那天用油煎了吃。

豫东地区则是穿过年剩下的馒头,在立夏摊煎饼吃。

这就是所谓的清明服柳叶。

而留在人们记忆最深处的场景,则是吹柳笛。

从树上折下一节小拇指粗细的柳枝,用手紧紧握住慢慢地转动,柳树皮就会被整个捋下来。

然后,用刀子将两端切齐整,其中一端捏平,含在嘴里就可以吹响。

吹的时候,会将没捏扁的那一端放在虚握的拳头里,不断变换遮挡角度,发出不同的音调,吹出优美的曲调。

童年的时光,就在这一声声柳笛里,慢慢流逝。

当然,一声声柳笛,除了送走了我们的童年时光,也送走了最好的朋友、伙伴。

这便是古人折柳相送的习俗。

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柳”与“留”谐音,故作挽留之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李白的折柳,在春夜的洛阳,送别故乡的回忆。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刘禹锡的折柳,估计是玄都观种了桃被贬,被折柳送出了长安。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这是白居易在折柳送别卢子蒙。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这是鱼玄机在送别元稹。

折柳赠别蕴含着“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在他乡能生根发芽,如柳枝之随处可活。

如果你觉得以上玩柳的方法太过于文雅,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不相符,就可以玩一种射柳的游戏。

其方法,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这种玩法,最初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神箭手养由基。

养由基是楚国人,擅长射箭。他经常以柳叶为靶,站在百步开外,百发百中。这就是百步穿杨的来源。

——古人经常将杨柳放在一起,所以杨即柳,柳即杨。

柳树由此沾染了阳刚之气,所以古代的军营周围多种植柳树。

比如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镇守吴常的时候,就在当地遍植柳树,名为“官柳”。

汉代太尉周亚夫,更在军营里种植很多柳树,军营从此得名“柳营”。

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赐以重赏:“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更把长安的柳树带到拉萨,种植在大昭寺前,被称为“唐柳”“公主柳”。

后来,射柳的习俗才逐渐传入塞外草原,被契丹和女真人发扬光大。

契丹人射柳,主要是祈福仪式。

仪式中,皇帝先射一箭,随后“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之后,开始“射柳”比赛。

女真人的射柳习俗,与契丹人相似,即先令一位皇族“驰马前导”。

参加射柳的依次序“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射断又能驰马用手接住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中者为负”。

整个过程“伐鼓以助其气”,场面十分宏大。

射柳胜出者,皇帝赏赐金帛。

失败的人,则直接“社死”,要被扒下衣服。

——果然是蛮夷人,强者为尊,弱者没有尊严。

——这也是草原人之所以能逐鹿中原的最大缘由吧。

难怪蒙古人南下灭宋后,会对宋人这么恨之入骨,估计是中原人发明的这种本用于玩乐的游戏,让他们丧失了脸面。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

折柳、戴柳、插柳、服柳等等虽然美好,我们还是将其留在古籍里吧,毕竟柳树长这么大不容易,损伤了花花草草,心里有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