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用柳习俗

 山茶的流芳地 2015-04-19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清杨韫华《山塘棹歌》

清明时节,一个女孩,或许是一位少妇,正在闺中专注地绣着荷包,也可能正在逗弄呀呀学语的孩童,忽然间听到了门外小贩大声吆喝卖柳条的声音。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去找邻居家的姊妹们结伴买柳。归来时,人人头上都斜插着绿油油的柳枝,她们面带微笑,互相观赏着、品评着,在柳枝映衬下愈发显得楚楚动人了。杨诗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描写了清代江苏吴县普遍流行的清明节插柳、戴柳习俗。插柳、戴柳,就是将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或者将柳枝、柳絮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戴在头上或佩于身上。当然,这一习俗并非仅流传于吴地,也并非清朝时才有。事实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对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就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可见当时已有正月初一插柳的习俗。又如隋人杜公瞻注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条时也说:“今州里风俗,望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考虑到古人常常杨柳不分,这里的杨枝其实也就是柳枝。由此可见,唐代以前就已流传着插柳的习俗,只是插柳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正月进行而非清明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景龙文馆记》记载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类毒虫的侵害。但从总体上看,唐代以前关于戴柳的记载不多,这也许反映了此时插柳的做法并不普遍。宋代以降,关于插柳、戴柳的记载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从记载来看,寒食清明插柳、戴柳已经蔚然成俗。如《东京梦华录》“清明节”条记载:“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张炎在其《庆春宫词序》中也说:“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明代插柳、戴柳之风仍然盛行,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对清明踏青时人们簪柳的行为做了记载。而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所作“清明日摘新柳佩带”的描述,表明清代插柳习俗的继续沿承。从丁世良、赵放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辑录的资料来看,除新疆、青海、西藏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外,其馀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存在插柳、戴柳之俗。20世纪中叶以来,插柳、戴柳之俗也走向衰落。不过,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一些地方的清明节看到“檐下插柳青青可爱”的动人情景。

也许由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之俗流传极其广泛,受地方性的影响,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做法。插柳之俗的通常做法是折取柳枝插于自家的大门上,其次是插于屋檐(福建建瓯一带,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柳条,据说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全城众母”练氏夫人保全建瓯免遭屠城惨祸的大恩大德),也有插于寝室、床头、窗户、灶台上的。另如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上插柳(满族人在清明这天,通常要在坟墓上插“佛头杆子”,以示后继有人。也有的人将其视为摇钱树,插柳枝就是栽摇钱树。人们通常在清明前两天就到柳树趟子里挑选大拇指粗的柳树枝条,剥去外皮,头上系以长长的彩纸条子,远看就像一棵小花树,即是“佛头杆子”)。还有将柳枝插于瓶中供于佛像神灵之前的。无锡一带的农民还会在门前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所插柳枝通常不做任何处理,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河北万全县,就要将柳枝编为小圈,连环七个悬挂在房屋的角落里。山西一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面粉捏成各种造型的面塑,俗称“寒燕儿”(也叫“子推燕”),用柳条串起来悬挂在室内。

戴柳的方式也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项间,也有的佩带在衣服上。所戴之柳或者是不做任何处理的柳枝、柳叶,或者是柳条编成的柳圈或者捋成的柳球。比如在辽宁,小孩子将嫩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叫做“柳树狗”。在浙江,青年男女都编柳枝戴在头上,所谓“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在安徽芜湖,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在广西全县,人们就将柳枝插于衣服扣子间。更为有趣的是,一些地方不仅人戴柳,动物也要戴柳。乾隆四年修《祥符县志》就提到当地人们采柳枝“归插屋檐,且佩带焉,下逮犬猫不遗”。

为什么历代人们会如此热衷于在清明节插戴柳枝呢?或者换句话说,人们希望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什么呢?只要我们稍微翻阅一下相关的记载,便不难发现民间对插戴柳枝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1.纪年华。早在宋代,诗人赵鼎就有“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反映了时人的一种认识。到了清代,一些地方仍保留着这一解释。如乾隆二十八年本《东湖县志》就说当地“是日,又戴杨柳于首,并插柳枝于户,谓之记年华”。2.招魂续魄。如在辽宁西丰、海城等地,人们认为妇女儿童折取柳枝插于头鬓或房檐上,是一种招魂之举。在河南阳武,也说插柳是为介之推招魂。3.免虿毒。在浙江浦江,插柳、戴柳叫做“驱香九娘”。在山东微山、临沂、诸城等地,直到今天仍然有将柳条插在床头以避蝎子、蚰蜒等虫害的做法。当地的人们还常常用柳条(有时用松枝)在墙壁处轻轻抽打,边打边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4.驱不祥,辟瘟疫。清同治二年本《宣恩县志》载:“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湖南沅陵一带,认为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可以免虿毒,辟瘟疫。在河北张北,各家将柳条折下,悬于门前,以为可以驱除不祥。5.明目。此说由来已久,《梦粱录》中就已经提到寒食,“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在海南、广东、河北等省的一些地区,明、清、民国时期尚存此说。清道光二十九年本《遂溪县志》就说:“清明日折柳枝悬门,并插两鬓,曰明目。”在南宫,俗信取柳插门或戴在头上,可令目清不盲。6.延年。我国不少地方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等谚语,而在江苏盐城,每届清明,儿童就会拍手唱道:“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从这些谚语儿歌来看,人们以为清明戴柳与否,关乎人之寿夭生死,不戴则速老,乃至失去生命。7.转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方,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老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等民谚,表明人们认为清明节这一天戴柳与否,与死后的转世有莫大关系。8.下世有娘舅。浙江有谚语说:“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9.顺应节气,迎玄鸟。在河北广平,人们以为插柳枝于门,是要顺应节气。在滦州、乐亭,以为插柳是为了迎接玄鸟。清嘉庆十五年本《滦州志》载当地“男女簪柳,复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即玄鸟、燕子。

杨柳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柳意象系统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其自然特质适应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因而成为古人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曾经有学者将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概括为如下十种:生意盎然、绿茵荡漾的早春意象;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岁月意象;牵肠挂肚、剪理还乱的闲愁意象;魂牵梦绕、独具一格的乡愁意象;风流绮丽、刻骨铭心的爱情意象;窈窕多姿、可爱宜人的美女意象;漂泊无定、以色事人的娼妓意象;无喧无哗、幽静宜人的隐居意象;因风得势、桃李成荫的世人意象。不过,从上述民间对于插柳、戴柳原因的解释来看,民间在清明节插柳、戴柳所涉及的意象,大约只有两类:生意盎然的早春意象和韶华易逝的岁月意象,而这又都与人们的生命乃至“来世”的生命有关。因此,表面上看各地对插戴柳枝原因的解释纷繁多样,但其实质并无多少差别。寻求永葆青春长驻、生命长久安康的力量,乃是民众在清明节插柳、戴柳的根本动机。

然而问题在于,民众为什么会选择柳树来祈求生命的力量?这大约应该主要归因于柳树的自然特性。一方面,杨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这种特性令古人不禁发出“夫木槿杨柳,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的感叹。先民对柳树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力很羡慕、很崇拜,认为它“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并幻想通过与柳的接触将它的繁殖力和生命力转移到人的身上,从而使自己的生殖力、生命力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正如曹丕所说,“四气迈而代运兮,去冬节而涉春;彼庶卉之未动,固肇萌而先辰”。这一特点不仅使柳树(包括柳枝、柳叶、柳絮)成为盎然生机的载体,还成为春天(蕴含生机的春天)到来之新闻消息的发布员。柳的特性使它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生命的象征。无论插柳屋檐下还是门户上,那青青的颜色确实为清明时仍然略显萧条的生活空间增添了几分春意和生机;无论戴柳颈项间还是头发上,那青青的颜色也确实让佩戴者多了几分活泼与生动,因而也显得年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还吹柳笛、服柳叶。如在江苏瓜州,清明日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个柳叶芽。在上海,人们用柳条将祭馀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给小孩吃,俗信可以不疰夏。在山西沂州,做面燕儿插柳于上阴干,可治小儿泄。在北京、江苏、山东等省也有类似习俗。而在明代宫廷中,还有清明射柳的做法。(明周宾所《识小编》载:“永乐时禁中有剪柳之戏,即射柳也。”往往在清明端午期间进行。其具体做法是:“宫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辄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

清明节除了插柳戴柳之外,还插戴其他种类的植物。比如天津宝坻一带,多插柳,戴松枝。在山西万泉,人们戴麦苗和柏树叶。在江苏苏州,人们习惯于在门上插桃树枝。在浙江,各地小孩有头戴柳枝花草的习俗,俗信头戴葱头则聪明;戴豆花则能明目;戴柳叶有好娘舅;戴黄杨有好爹娘;戴香荠有好兄弟;戴艾叶能消灾。而衢州未婚女子多头戴柳枝和竹箬,认为这样能嫁个好丈夫。在海南,妇女簪石榴花,认为可以避免害眼。有些地方不用柳主要是因为柳不易得,而不得不用他物来替代。比如民国二十六年本《来宾县志》言,当地清明日“折桃枝带叶插门前”,注云:“例应插柳,县境少柳,故易以桃。”

其实不管插戴的是什么,它都蕴含着是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