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全自学倪海厦人纪能达到什么水平?故乡的云自学中医之路也许对你有帮助(7600字自传)

 悠哉乐哉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故乡的云也不例外,经过九年多的自学,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正宗的倪海厦铁杆粉丝,看病、开方、扎针,药到病除,立竿见影,最后还写了两本书,成为淘宝中医类月销量第一名。这事要从十年前开始说起。本文比较长,大约7600字,最后一段有成为看病开方高手的秘籍,不可错过!

一、接而连三的感冒输液让我警醒:现代医学怎么了?连个感冒都治不好吗?

快四十岁的时候,接连三场感冒,让我重新审视现代医学。为什么现代医学越来越先进,却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感冒?打针输液连一个感冒都治不好?而且越治越严重?

2012年秋,十月份感冒一次,在附近一个退休老大夫开的诊所里吃药输液(中西医结合),三天后好了。谁知一个月后,又感冒了,这次比上次更利害,高烧不退,还是请这位中西医结合的退休老大夫看,上午去打点滴,退了烧,下午就又开始发烧,一连输液6天才好。由于连续吃西药,打点滴,胃口变得很差,口腔溃疡又复发了。好不容易让口腔溃疡长好了,到了2013年元旦前夕,再次得了感冒!这次更严重,浑身发冷,高烧39度,这次换了一家据说水平更高的纯西医诊所,一个年轻的医生看后还是让输液,并且使用了最新一代的抗生素头孢,上次一天输两瓶,这次一天要输四瓶,他说太严重了,普通头孢不管用。就这样,又输了6天的液体,发烧才止住。但治疗后,身体却变得更虚弱了。

回想过去,故乡的云从小就体弱多病,打记事开始,每当换季,总是会感冒,家人就带我去大队卫生室看病,我们的大队卫生员也是附近非常有名气的医生,大家都叫他忽民甫,印像中他每次都只开两天的药6小包(1980年代医生都是这样开药的),一顿一小包,里面有几种药丸,咳嗽了就会有一种气味很大叫甘草片的黑药丸,如果发烧了就会有一个印着“安乃近”字样的大白片。如果发烧比较严重,还会给屁股上打一针叫氨基比林的药。我总是吃两三包就好了。由于经常感冒吃药,我的胃口变得很差,总是肚子胀吐酸水,小时候又黑又瘦。上初中高中时也经常感冒,吃药不管用,就打针,那时候最常打的就是青霉素,80万单位的,一次打两支,打后屁股会疼很久才会好。因为经常打针,屁股上有一块肌肉变得僵硬,现在也还是那样硬邦邦一块下不去。

这次生病过程,对我触动很深:为什么感冒一次比一次严重?为什么输液也止不住发烧?为什么最新的抗生素头孢也没效果?是不是这个医疗模式出了问题?或者是这个现代的医学体系本身就有问题?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生病的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思考:我不能再相信这种靠打针输液的治病医疗模式了!我就在网上查找治疗感冒的方法,机缘巧合,居然看了倪海厦老师关于治感冒的文章,他说:

中国医学在约两千年前就可以治好感冒了 , 只要好好研读伤寒论 , 就可以把感冒很快治好的。

中医学说把感冒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是太阳症 , 也就是病还停留在人体表面 , 此时我们当使用发表的药 , 也就是发汗剂第二是少阳症 , 也就是病毒停留在内分泌系统中或淋巴系统中 , 此时我们就使用和解的药剂 , 使其经由小便排出;第三是阳明症 , 也就是病毒停留在大小肠中 , 造成便秘 , 此时我们就使用攻下剂来使病毒自大便排出 , 如此合乎逻辑的治法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确定了 , 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智慧比外国人高明许多了 , 但是每想到我们后代子孙不但不好好珍惜它 , 反而歧视它 , 实在是可悲可叹了 。”

倪师在文章中言之凿凿,说好好研读伤寒论就可以很快治好感冒,于时,我就在网上买来了倪师的人纪五本书(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下载了当时买书送的倪师全套视频,开启了自学中医的历程。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在灯火阑珊处

学习中医,尤其是自学中医,没有老师指导,真的是很难,在学习倪师人纪之前,我听过梁冬对话徐文兵的《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有所了解,并练习八段锦收到不错的效果(徐文兵说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吃药打针,而是导引按跷),可对于治病却不知从哪里下手。后来又听过胡希恕、刘渡舟和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条文还是似懂非懂。

图片
最先关注中医,是听梁冬和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开始的,有没有同款?

自从学习倪海厦人纪之后,倪师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言简刚中,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一个道理,复杂的中医知识在倪师这里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一下子就听懂了,从此爱不释手,并把重点放在学习伤寒论上,反复看视频、听音频、抄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先后写了二十多本的学习笔记。原本不擅长绘画的我,看到倪师娴熟的绘画技术,三两笔画出一个人体简笔画,比例和形态都那么逼真,甚是赞叹。为了学习针灸,也跟着倪师视频比葫芦画瓢,勉强能歪歪扭扭把人体形状画出来,标注经络穴位的大致位置。后来才知道,倪师小时候也是专门学习过素描课的,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有倪师的辛勤付出。

图片

倪师讲课中绘制的五行生克图

倪师教学中,善于循循善诱,重要的事情重复讲,反复讲。比如倪师在讲五行五脏五色五味的时候,“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青红黄白黑”和“酸苦甘辛咸”。他说,我要让你作做梦都在想着木火土金水,边说边画五行图,什么邻位顺时针依次相生、隔位相克等等。这些复杂难懂的相互关系,在倪师的反复讲解中,并且每次增加一点内容进去,有时还举一个实例,循序渐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学的会,记得住,还能用的上。通过对倪师人纪的学习,明白了倪师说的:中医生理学需以《内经》为主、用药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开方以《伤寒杂病论》为主。这样,我们就主次分明,不会无所适从了。

图片

这些是当年我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笔记

自学中医,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为了充分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我就把倪师人纪课程全部转换成MP3,放在手机里和车载MP3播放器上,走路、开车的时候,都可以听倪师的讲座,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反复听,直到听明白了,再听下一节。人纪五门经典课程按照倪师推荐的顺序《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学完之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强化对伤寒论的学习。为了记住伤寒论条辨,就手工抄写原文,一天抄写一两个条辨,既加深了记忆,又练习了书法,还让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真是一举多得。这个过程,一干就是9年!到现在一有空,我还经常抄写条辨。所以,学中医要养成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好习惯。

因为没有老师指导,跟师临床怎么办?我就把倪师学生在美国跟诊整理出来的1500个医案,逐个抄写,模拟师徒传承制的跟师抄方。在抄写这些医案的同时,又把倪师针对不同患者采用的诊断原理和技巧摘抄出来,整理成《倪海厦诊断原理和技巧300则》《倪海厦经方加减依据和常用量225则》。还把其中一个人前后多次诊断的医案合并,整理出来比较典型的医案310个,这些内容同时发布在我为弘扬倪师精神创办的公众号(jingfangzhijia2)倪海厦经方之家和经方之家自学中医网站(www.jingfangzhijia.cn)。顺便写了一本深受倪师粉丝喜欢的书《百病不求人--自我诊断原理和技巧300则》。经过系统学习倪师人纪课程,并抄写倪师的医案,让我逐渐理解了看病诊断的原理和开方的技巧。倪师开方的思路是:主证基础方+副证药物加减。这里边抓主证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需要熟练掌握伤寒论里面的所有条文,还有金匮要略里边的条文,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患者往往会给你说自己有一大堆问题,各种不舒服,甚至拿着西医的化验单。在这毫无头绪的一大堆症状里边,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主证,其他都是副证,抓住这一条,就能判断出来他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正如倪师所说:我最喜欢病人说完,在我准备开方子的时候,他又说:倪医师,我还有一个特殊现象。。。这句话往往是最关键的!这样你看到病人,听患者描述完症状和感受,再问几个问题,看看患者的舌苔,摸一下脉,基本上都能找到伤寒论里面对应的条文。比如有患者说”我耳朵里边刺疼,耳朵后边肿起来”,那么,就问“你嘴里苦不苦?”如果他回答嘴里苦。那么就对应《伤寒论-阳明病篇》“231、阳明中风。…耳前后肿。…与小柴胡汤。” 最核心的症状就是“耳前后肿”,抓主证,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症状。实际上,腮腺炎就是典型的“耳前后肿”,用小柴胡汤一剂能止痛,三到五剂痊愈。(故乡的云用过此方指导治疗多例此类情况)。再比如胃病,西医有一大堆的病名,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实际上,这个时候你按一下他的胃脘部,就是鸠尾穴到中脘穴之间,或者硬邦邦,或者按了他说不舒服,甚至有压痛感,这就是伤寒论里面所谓的“心下痞”。胃病就是一个“心下痞”,倪师说,你要是会用五个泻心汤,胃病就无所不治了。确实如此,我总结治胃病的经典公式:半夏泻心汤+茯苓白术+柴胡郁金,几乎常见的胃病都有效,并且效果真的是非常好。

用伤寒论看病,非常简单,就是方证对应,没有扯很多复杂的理论,如果说伤寒论难学,就是难在文言文上,还有医古文中描述的症状如何与现代人用白话文(甚至是西医化的现代医学术语)描述的症状之间的对应。如果能过了医古文这一关,伤寒论看病开方真的非常简单。

四、学以致用,小试牛刀治好了自己多年的胃病

自从学习了倪师的伤寒论课程后,就开始按照倪师讲的方证对应法,有是证,用是方。倪师在讲半夏泻心汤的时候说:”心下痞,是一种症状,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这原因是表证没好,进入到胃里面,有水停在胃的周围;会用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这讲的就跟我的情况几呼一模一样。马上买回来三付半夏泻心汤,喝完后感觉胃里舒服多了。我跟南阳的一位民间老中医交流这个汤药的使用心得时,他又把自己几十年的心得经验告诉我:“如果你把半夏泻心汤方中的人参换成北沙参,再加上茯苓白术和柴胡郁金,则效果更好。“ 他说,汉朝的时候,没有现在的东北人参,南阳附近有很多北沙参,这个人参很可能就是北沙参,加上茯苓白术,可以去脾胃的湿,胃病的人多有肝气不舒,肝木克脾土的现象,加上柴胡郁金可以舒肝解郁。

我马上按照这个思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增加了茯苓白术和柴胡郁金,同时把人参换成北沙参,又用了一段时间,自己多年的胃病真的慢慢好了!饥饿时的胃疼消失了,反酸现象也没有了,心口下按着不舒服的感觉也消失了,甚至动不动就犯的口腔溃疡也不再犯了。

这让我充分相信倪师讲的都是对的,经方治病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乘胜追击,用真武汤加细辛乌药,治好了起夜和尿频尿不尽现象;用肾着汤治好了多年的腰部怕冷和阴囊潮湿的毛病。还有其他一些小毛病比如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是顽固性口腔溃疡的特效方)、小感冒等,都是用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解决问题。

在这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从一个对中医一无所知的小白,跟着倪师的课程,一步一步成长为敢开方、敢用经方的人。不仅增长了知识,也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感觉恢复到了十年前的状态,受益匪浅。

五、紧急时刻用倪师的中风八大穴针灸技术救治岳父的脑梗

在2020年冬,我自学中医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突然有一天接到老家电话:岳父中风了,摔倒呕吐,半身不会动,乡卫生院不接收,已经送到南阳市某医院紧急救治。接到通知后,刚好这一天是周五,我马上和家人驱车回去看望老人。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老人躺在床上,勉强还能动,说话有点口齿不清。当天晚上我守在老人身边,医生九点多再次下病危通知书,并且要求签字,说需要用一种很贵的溶栓药,并且这个溶栓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我想着只要能治好病人,再贵的药也要用。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根据我的观察,老人的情况越来越不乐观,说话没有之前利索,胳膊腿灵活性更差,原来胳膊能抬起来,现在胳膊只能抬起来一点,举不高。这说明西医的输液、溶栓效果不好。我问医生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医生说已经错过了开颅手术的最佳时间,只能输液溶栓,还要看病人本身的求生欲望。看来西医治疗脑梗除了手术就是溶栓。到目前看来,效果不好。

图片

实际上,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带了一盒针灸,因为倪师讲过,针灸在急救上是立竿见影的,我觉得带上针灸,会有用武之地。当天晚上,我又研究了针灸脑梗急救方案,因为倪师讲针灸课程的时候说“中风大穴:肩髃、曲泽、合谷透后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百会和风府”。但是,我从来没有实践过,也没见过急救这阵势,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所以就先看看西医的抢救效果如何。现在看来他们的技术已经黔驴技穷,那我就要冒险试试了。先是跟好友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带教专家石应轩教授打电话,请教如何下针,有哪些注意事项,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我心里也是没底,石老师让我讲放心扎针,不会有事的。关键时候石老师的话,坚定了我要冒险试试的决心。马上买来了消毒酒精和棉签,等医生查完房,我就把病房的门关上(怕医生护士看见,不让我扎针),然后快速给皮肤消毒扎针。依次扎了:人中、肩髃、曲泽、合谷透后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百会和风府没有下针,咱是业余的,头部不敢扎针),每隔十分钟运一次针。留针40分钟后起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拔针后,右胳膊居然可以举过头顶!右腿也可以抬的更高一点。由于没有带三寸长针,环跳和风市用一寸半的针扎不到位,所以右腿功能恢复没有胳膊明显。倪师说要扎到骨头上才有效。尽管如此,也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对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留针期间,医生过来一趟,看到我扎针,非常生气,吵我一顿,我说:我是他女婿,扎坏不让你负责,后果我来承担!拔完针,老人胳膊能高高举过头顶,那个医生看了,悄悄的走了,后来再次扎针他也不再吵我了。

岳父出院后又服用我开的小续命汤(孙思邈创立的方子,倪师说对90%的中风都有效),身体逐步康复,能够生活自理,到处走动。

这次脑梗急救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对针灸的信息,也再次确认倪师讲的都是真材实料,非常实用的技术。(这次治疗脑梗的技术,后来又远程指导过两例,他们都是中风后马上使用针灸+小续命汤,次日就恢复正常,没有后遗症。我的个人经验:脑梗第一时间使用针灸和小续命汤,可保不留后遗症,用的越早越好!)

六、自发心愿,创办经方之家网站和公众号义务宣传倪师经方思想

自从学习倪师人纪课程后,不但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了,还在危急关头治好了岳父的脑梗。我就想,如果能把倪师的人纪经方思想宣传出去,人人都掌握了中医本领,就会少得很多疾病,即使得病,也能很快用纯中医技术治好。说干就干,首先是把自己早年开网络公司申请的微信公众号改为“倪海厦经方之家”,每天发布倪师的文章。接着又购买了服务器,申请了域名“www.jingfangzhijia.cn”,创办了经方之家网站。网站用倪师人纪五本经典教材为主要内容。把《倪注针灸》《倪注黄帝内经》《倪注神农本草经》《倪注伤寒论》《倪注金匮要略》等电子书的所有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全部录入网站,并制作了适应手机阅读的自适应前端模板,让大家就像看电子书一样方便。尤其是加上了全站搜索功能,网友们可以在站内搜索关键词,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网站上还提供倪师各种学习资料的下载(倪师人纪五本电子书、人纪视频、1500个医案等),方便大家学习。随着网站和公众号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倪海厦人纪课程。实现了我的初衷:人人自学中,当自己的家庭医生。

七、贵人相助,开始注解桂林古本

在宣传倪师人纪思想的过程中,我自己的中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机缘巧合,三年前通过网友介绍,认识了南阳市南召县一位民间中医高手,他擅长五运六气,对伤寒论各种版本研究有颇有造诣,对辅行诀设计处方原理的研究也有独到见解,在实践中有丰富的传统经验。比如他说伤寒论里面去除身黄最著名的茵陈蒿汤所用的茵陈,秋季采收的带花茵陈去黄效果远远超过春季采收的嫩芽;还有伤寒论中的人参用沙参代替,效果更好;用伤寒论里面的原方原量治病往往一付即可痊愈;他还考证伤寒里面争议颇多的白粉,既不是米粉,也不是铅粉,而是南阳白河特有的白垩土。他推荐我读一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拿到桂林古本我发现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版本。该版本内容系统完整,编排合理,是最接近张仲景原著思想的完美版本。该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

图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3.03新书封面实物拍摄

于是我就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把倪海厦的注解思想引入桂林古本?这样看一本书,就可以完整系统的理解医圣张仲景的思想和医学体系。同时也能使倪海厦诙谐幽默和言简刚重的注解让更多人知道。说干就干,用三年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写出来了,参考了很多书籍,前后经过三次大的改版,数次小的修订,目前呈现给大家的是比较完善成熟的3.03版。书名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

该书以段译的形式,原文+译文+倪师注解+方证对应思维导图,个别生僻字进行注音和解释。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改版中,大量加入现代经方大师中医鬼才倪海厦人纪教程中关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注解内容,以帮助大家理解有关条辨。结合本人的理解,把现代医学中常见病与《伤寒杂病论》条辨对应一致的,放在一起制作成方证检索表,以便在实践中快速查阅和参考。同时本人耗时两年多制作了伤寒杂病论全书方证对应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根据症状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处方。

本书分16卷,A4纸大小,一共285页,23万字。正文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温病、六淫之邪、六经辩证、杂病部分等。采用原文和白话译文以段为单位对照,在适当地方引入倪海厦注解,汤方名称后边写入现代常见病适应症以及加减思路。附有插图,每卷后边插入本卷内容的方证对应思维导图。

最后本书附录1:倪海厦259种经典配方,涵盖常见病的经方治疗思路,本人对这259个经典配方进行分类排序,并修正部分明显的传抄错误和不恰当剂量,分成18个类别,更容易查找使用。

医学书籍,汗牛充栋,我们有限的时间,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本书四个附录,这些都是搜索相关内容的便捷工具(本人擅长计算机信息处理,情报分析,在这次写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会用四个附录,可以节约大量时间,也可以省去繁琐知识的记忆,只需要记住大概,就可以找到需要的内容,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记忆力不好的情况。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些内容更是倪海厦思想的浓缩,全是干货,开卷即受益。

本书特别适合经方爱好者,伤寒论爱好者,自学中医入门,临床中医医师,西学中的最佳帮手,对于倪海厦人纪爱好者来说,本书可以看作是倪师思想的精华浓缩本。也可以作为临床工具书使用。因为查找实在是太方便了,方证对应思维导图还可以启发辨证思路。真可谓是一书在手,仲景在心中,倪师在身边!

小结:小白自学中医,就从倪海厦人纪五本经典书开始,按照倪师推荐的学习顺序,依次学习: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个是基础,没有捷径可走。在没有学完这五门课程之前,不建议学习其他中医课程,以免被错误医学所误导!如果全部学完以上内容,想练习开处方,那就要从抄方开始,把倪师带学生在美国实习的1500个医案,全部抄一遍,你就会明白倪师看病的流程、诊断依据、加减方法。很多人学完倪师人纪五本经典还不会开方,就是因为少了最后一步画龙点睛。这个可是故乡的云独家秘籍哦!故乡的云已经把这1500个医案的精华总结成一本书,《百病不求人--自我诊断原理和技巧300则》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