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奉为“草书教科书”,这个帖子啥来头?

 慧然 2023-06-20 发布于广东
央视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
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
今天,一起来认识
宋拓《十七帖》
图片
图片
图片

《十七帖》是个什么帖?

图片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草书《十七帖》
同样是“教科书”级别
单看《十七帖》这个名字
你可能会以为它是由十七个帖组成
其实不然
《十七帖》因第一帖首“十七”二字而得名

是由王羲之的29篇书信“拼接”而成

图片
书信内容涵盖王羲之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的寄托了对亲友的思念

图片

△《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二十六年,虽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有的是向朋友讨问奇闻轶事

图片

△《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译文】您那里的盐井、火井,都有吗?您都亲眼见到过吗?我想把这样的奇闻异事介绍给更多的人,请您告诉我。

还有祝寿、问药等生活中的小事

这些书信从东晋永和三年写到升平五年
横跨14年之久(347—361)
时间跨度如此长的书信
为啥会被收集在一起呢?

这还得从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唐太宗说起

图片

《十七帖》从何而来

唐宋以来被奉为“草书教科书”

图片
据史料记载,当年唐太宗四处寻找
“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的书法真迹
经过多年收集
共找到王羲之真迹3000多件
经唐代著名书法家禇遂良的鉴定、挑选
将最具代表性的一组汇编成卷

即为《十七帖》

图片

《十七帖》篇目的顺序也大有讲究
从首篇《郗司马帖》的从容点画
字字清晰流畅
逐渐过渡到中间的恣意奔放
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
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
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

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是《郗司马帖》《青李来禽帖》《虞安吉帖》(局部)

每一个字都是“教科书”级别
唐宋以来被奉为“草书圭臬”
(圭臬guī niè,指规则、准则)
更被赞为“帖中神品”“书中龙象”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评价此帖:

图片

意思是这些信札
从心而书,无拘无束
每一件的风格皆有不同

这亦是晋人书法的独有魅力

图片

处处写满“唐代”印记的宋拓

收藏故事很传奇

图片
遗憾的是,《十七帖》原迹早已散失
现在流传于世的皆为刻本
开封市博物馆藏王羲之《十七帖》为宋拓
此帖字口清晰,拓工精良
纸墨黝(yǒu)古,神韵兼备
尽显书圣真迹之妙

封面题签为“唐搨十七帖”

图片

帖尾有“勅”(chì,代表皇帝的诏令)
及“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

臣禇遂良校无失”字样

图片

虽然其封面和帖尾处处充满“唐代”印记
但经专家鉴定,此本实为“宋拓”

其内容完整,并附有多人的题跋、释文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其捐赠者吴宝炜
也曾在1928年留有一题跋
记述了他在收藏该帖之际时局动荡
在多本《十七帖》刻本已流失海外的情况下
他所藏的这本也受人觊觎
但他为保国粹,坚决不卖与外国人
并变卖家产筹资印行
使世人知“书中之龙、法帖之祖”仍在我中华

“予虽固穷何憾”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图片

△吴宝炜题跋

从晋代王羲之写下这些书信
到唐代经褚遂良校对,在弘文馆摹刻
再到宋朝拓下这本书帖
后经明清多位名家收藏、题跋

千载之后,我们终得相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