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感,怎么办?

 Ray先森 2023-06-20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393篇原创

今日主题:时代的选择

Ray先森说✎

在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常常会遇到很多职场人非常迷茫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方向感比如每天工作也不知道干什么一味地去盲目应付着反正领导让我干啥我干啥既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也无法在工作中找到自我的定位

久而久之,慢慢被物化,仿佛是一颗被榨干的电池,等待着被抛弃的命运。

当然,曾有一段时间自己也深陷于此。

于是,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一些好奇,让我产生了与之交手的欲望,以及顺便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解决“没有方向感”这个问题的相关看法和思路。

 1

没有方向感的本质

自我探寻的动力缺失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到公司也不知道干什么,打开电脑满脑子都是想着下面这些灵魂拷问:

我是谁?为什么在这?今天要干什么来着?昨天不是上班了吗?怎么感觉天天在上班?什么是下班?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时间越久,也就越容易陷入自我内耗之中。

有时候,我经常感觉自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流水线工人,终日只知道用扳手扭螺帽,没有任何想法,最后形成肌肉记忆,看到什么都是螺帽,忍不住一股脑地冲上去扭螺帽。

实际上,一个职场人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扭螺帽,但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已经被职场化和流水线化的环境慢慢圈养成一个个规矩的螺丝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与机器无异。

这让我想起在《十三邀》中项飙提出一个叫“附近的消失”的概念:

“消失的附近”,即“对于自己周边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那种愿望或能力。”

比如如果你问现在的大学生,你父母的工作是干什么?你居住的这个小区,当时买这个房子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这个小区在你的城市里面社会意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周边的菜市场是什么关系?然后你的学校是怎么一个过程?

他们可能描述不太清楚,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有点无聊、有点不重要,心想着这关我什么事啊?也并不是他们需要关心的。

他们觉得有更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他们对要实现考好大学相关的世界排名、托福GRE怎么考这个系统很清楚。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在职场只会考虑工作怎么做,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但工作之外的事情我们可能压根不会再去考虑了。

项飙还提到,工作场合倾向于把人打成“原子化”,大家彼此都是一个细微的原子关系。

每位员工都是系统里的独立的螺丝钉,这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削减了同事间的额外交流,打碎了人际关系,也就导致了大家已不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每天打螺丝就完了。

这里我且借用项飙老师谈到了自己做研究时的一句话:

一是要始终保持智识上的好奇;二是你活着是以非常具体的方式活着,你在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你希望对这个生存的环境能够有一些说法。

一方面你要知道宇宙有多大,但另一方面你知道,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哪怕你再渺小。

这种自我的好奇与探究,常常让我有一种非常深处次的自我探究的动力,所以我每次在不忙的时候,经常会让自己回归到本真的生活里,有时间就去买买菜做做饭,或者和好朋友见个面吃顿饭,尽量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感知度,而不是让工作将自己束缚。

如果一个人连自我探寻的动力都缺失了,无疑,他会变得冷漠且无情,对很多事情常常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也慢慢让自己彻底在他人的世界里,成为另一个“消失的附近”。

而找回“附近”,或许正是找回这种具体生活的感觉。

不管是由内到外,还是由小到大,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行一场自我的探寻。

以此做到,勿忘本我。

 2

为什么我们依然要

对世界和自己保持热情

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常常把“躺平”和“摆烂”挂在嘴边,说到底,说这话的这群人可能也并不是真心想要摆烂,他们只是一边自嘲,一边用这样的方式对抗着这个世界。

但我自己是特别不喜欢“摆烂”和“躺平”这个状态的,而且我始终觉得:

一个人应当对这个世界和身处世界中的自己保持一份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爱德华和理查德·瑞恩等人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又称之为“自我决定理论”,说的是推动人们持续坚持一份工作的三个因素:自主、胜任、归属。

首先,是自主需求,我们渴望拥有做出自己选择的自由,而不是被迫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其次,是胜任需求,我们希望自己拥有独立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被迫面对我们根本不理解的任务。

最后,是归属需求,我们希望感受到归属感和被需要,而不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被边缘化。

比如说,对于我来而言一份让我热爱的工作是:

我喜欢且有能力驾驭的工作,而且在这份工作中我也成功收到到价值感和正向反馈,也就是所谓正确且合适的工作。

因为喜欢,就能全身心奉献。也因为有能力,就不会产生无力感。更因为有归属感,所以才不会觉得自己被抛弃。

或许,我们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又或是不断磨练,让自己逐渐爱上现有的这份工作。

在职场工作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工作其实和爱情很像:

在一开始,你会有很多个“择偶标准”,直到找到那个彼此看着合适的那个ta。

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帆风顺,当你对另一半有了新的了解,也许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是排斥心理,比如很多情侣最后分了手,就是因为过不了磨合期,彼此看透真相后因为无法接受便草草结束了。

同理,你难以忍受现有的工作,可能会摆烂、会抱怨、会内耗、会辞职、会离开,但如果你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一点点自己喜欢的乐趣,并平静地度过了这个时期,坚持到最后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就和谈恋爱一样,没有完美的伴侣,也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

工作热爱与否,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它本身是否“正确”,更要看你是否在“正确地”工作。

能找到真正喜欢的何其幸也,找不到也不要担心,因为有些工作不一定为你所爱,但可能是最适合你的。

回过头来,你会发现那些成功的职场人,可能最开始的时候也过的很难很苦很不顺,但没有办法,这是向上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很喜欢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虽然道路上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在这份光明来临之前,希望你能找到正确且合适的工作,在生命的这条上升曲线中,找到拾阶而上的能力和热情。

 3

找到方向感的原点

是找到自己对外界的热情

我一直认为,相比于工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学会找到热情,比如对工作的热情。

可能有人会说,热情我知道很重要,但是我没有,我也找不到。

其实,不妨可以从这3个步骤去思考:

1.学会培养热情

心理学界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把两拨智力相当的孩子分成两个班,对于一个班的同学,不停地告诉他们:

“你们很有数学天赋,数学学得很好”。

另一个班则只是正常教学,不做任何额外的鼓励。

结果,受到鼓励的孩子们,会对数学萌发出兴趣,学习热情更高,测试的成绩也更好。

从这个实验你会发现,其实藏在热情背后的是四个字:正向反馈。

简单说就是,一旦你很擅长一件事情,又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夸奖,那么你可能就形成了一种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你就会爱上它。

这就是为什么说,热情和兴趣是可以被慢慢培养起来的。

2.学会鉴别热情

其次,要学会识别你的“热情”背后的东西,因为有时我们会误解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所在。

比如,你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哪些事情只不过是停留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阶段?

以我自己为例,之前我做过建筑和审计相关的工作,一开始我会反复告诉自己:

我对建筑特别有热情,这就是这辈子我要做的事业了等等。但是做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发现,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对建筑感兴趣,而且我对枯燥的工地生活和满眼的数据没有一点兴趣。

而我选择这个专业,也是迫于当时家人的安排,而自己根本就没有一点认知和思考。

所以,你也可以想想,有没有一种工作是同样能够满足你的“自我决定理论”,按照这个标准你可能会找到你想要的工作。

于是,我离开了建筑和审计这个行业,去追求另一些我发自内心且喜欢的事业,比如能给我带来幸福感和我真正有热情的事情,而开设自己的公号专栏、输出自己的职场心得,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和结果。

3.学会等待热情

很多人的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我建议你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好好沉淀下自己。

很多工作并不是谈钱就可以解决的,就好比你今天拿了一份高工资但你并不喜欢的工作,时间久了,你也会因为那份发自心底的不喜欢,被慢慢耗尽心力,最后还是会放弃。

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依然建议你不妨学会等待自己的热情到来。

热情既可以后天培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诚实面对自我的过程。

找到它、发现它、拥有它其实并不容易,在确定你的热情、下定决心之前,你可以多做一些尝试,保持固定的输入和输出,在前进中慢慢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培养热情,鉴别热情,等待热情,不妨将之作为你重新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当你找到了自己对外界的热情,相信你也就会明白你的方向和方向感在哪里了。

写在最后: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讲一个陈海贤老师在他的课程里分享的一个咨询案例,某天一位来访者说起自己的人生感受:

她说人生好比第一次去逛迪士尼乐园,你并不确定自己在那里想玩什么,你就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但是哪里都要排队,也很辛苦。

你排了一个小时队,结果坐在旋转木马上转了两圈。

你想:“这里值得我排那么久吗?这有什么意思?”

这样你渐渐就会陷入虚无,你发现你哪里都不想去了,只想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同时你觉得这里真没劲。

其实一个人慢慢失去方向感也是如此,他会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不想做,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走向虚无。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始终觉得不管世界怎么样,我都会找一些我喜欢的方式,把接下来的时间认真度过就好了。

就像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愿你认清了生活的残酷后,依旧能找到职场的方向,也依旧能拥有战斗的勇气。

Ray先森(Rayzhang1993):《预期思维: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作者,36氪、领英、BOSS直聘等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和你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