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本中的苏轼:语文老师没告诉你诗词背后的时间线

 入出有致 2023-06-20 发布于四川

提到大文豪苏轼,人们会凭记忆随口拈来几句课本中的佳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怀民亦未寝”、“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语文老师眼中,这些词句代表了不同的体裁和情感。在历史老师眼中,这些词句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阶段。而我们作为学生时,根据诗词认识苏轼人生经历的顺序,存在片段化、跳跃性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苏轼的生平时间线,来梳理这些诗词的顺序。

文章图片1

阶段一:名动京师 初入仕途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体裁:七言律诗

年份: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冬 地点:河南渑池县

背景:苏轼、苏辙两兄弟赴京应试曾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后来,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经过渑池,苏辙送兄至郑州,分手回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

主旨: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文章图片2

阶段二:政见不合 自请出京

代表作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 地点:杭州西湖

背景: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主旨: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图片3

代表作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体裁:词

年份: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地点:山东密州

背景: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政治处境不好。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激发了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而创作了此词。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主旨:上片出猎,下片请战,词中历来是香而软的儿女柔情,而今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代表作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体裁:词

年份: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 地点:山东密州

背景:中秋之际,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主旨: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章图片4

阶段三: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代表作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体裁:词

年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一百零三日,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代表作二:《赤壁赋》

体裁:赋

年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章图片5

代表作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体裁:词

年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代表作四:《后赤壁赋》

体裁:赋

年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前面记真景真情,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代表作五:《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体裁:词

年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被贬黄州后,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此时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文章图片6

代表作六:《记承天寺夜游》

体裁:游记

年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月 地点:湖北黄州

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被贬黄州后,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此时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阶段四:东山再起 入京重用

代表作一:《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份: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地点:江西九江

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主旨: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章图片7

代表作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份: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地点:河南开封

背景:为惠崇和尚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主旨: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画以动态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阶段五:旧党不容 一贬再贬

代表作一:《食荔枝二首·之二》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份: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 地点:广东惠州

背景: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苏轼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开始二任杭州,后来依次被贬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主旨: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章图片8

代表作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体裁:七言律诗

年份: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 地点:海南

背景:绍圣四年(1097年)开始,苏轼被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归。

主旨:北归的兴奋之情,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些内容虽不能诉说苏轼的一生,但对我们了解他怎么成为苏东坡,提供了人生时间线上的关键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