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草篇——关于地涌金莲与芭蕉属

 王挺军 2023-06-20 发布于浙江

1、邂逅金莲

6月初的某个清晨,阴雨霏霏的,驱车赴同行的某中药厂看看。末了,杜兄还陪同我们去周边的老鹰山走了一会儿,找找一些土草药。在附近的园子里,有幸遇见了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属仅有地涌金莲1种,原产于中国云南西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15002500m。地涌金莲,在云南中部至西部多有栽培,但在江浙一带还算是属于稀罕物的。

地涌金莲由于其花苞片金黄,犹如一朵金色大莲花从大地涌现,这场景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并叹为观止的。

2、“五树六花”与地涌金莲

《西游记》第二回里,提及孙行者的师傅菩提老祖在讲道时情景,赞曰:“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大德讲经,想必是相当的精彩绝伦。

曾闻,南传佛教有“五树六花”的说法,即五树为菩提树、贝叶棕、高山榕、槟榔和糖棕,六花为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白兰花)和地涌金莲。长久以来,这些植物常见在西南地区的寺院种植,均与佛教有所渊源。

“五树六花”,因其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并在当地流传千年,其中包括这地涌金莲。

在傣族文学作品的描述中,形态奇特的、花开神奇的地涌金莲,也是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

3、植物形态与药用

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 (Franch.) C. Y. Wu ex H. W. Li,为芭蕉科地涌金莲属植物,多年生丛生草本,俗名千瓣莲花、地金莲、不倒金钢、地母金莲等。假茎矮小,高不及60cm,叶片长椭圆形,长达50cm,宽约20cm,有白粉。花序直立,直接生于假茎上,密集如球穗状,长2025cm,苞片干膜质,黄色或淡黄色,有花2列,每列45合生花被片卵状长圆形,先端具5 (32) 齿裂浆果三棱状卵形

地涌金莲花期在春季,可长达半年,具有花大、花艳、花期长等突出特点。在旺盛的生长期,叶片能散发出淡淡的青草香气,假茎尚作猪饲料,因而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

地涌金莲,以花入药,性味寒、苦涩,具收敛止血的作用。夏季采集,晒干。如《滇南本草》谓之:“治妇人白带红崩日久,大肠下血。又血症日久欲脱,用之亦可固脱。”

地涌金莲的茎汁亦可入药,即榨取新鲜茎汁、饮之,用于解酒醉及草乌中毒。另外在当地,因其假茎肥壮鲜嫩,且富含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可采收作蔬菜食用,据称有减肥保健等作用。

尽管栽培数量不少,但原产地遭遇生长环境的破坏,地涌金莲的野生种群日渐稀少,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录,等级为濒危(EN)。

4、近似种之芭蕉属

按植物分类学,芭蕉科芭蕉亚科含3属,即象腿蕉属、芭蕉属与地涌金莲属。其中的芭蕉属与地涌金莲属,形态特征较为相似,均为花序直立。

两者的主要区别点:前者的花序下垂,花及苞片脱落,苞片绿、褐、红或暗紫色,但绝不为黄色;后者的花序垂直上升,花及苞片宿存,苞片黄色。

也就是说,芭蕉属的花序,是从天上挂下来;而地涌金莲属的花序,是从地上冒出来的。两者花序的方向相反。

不同于地涌金莲属的单型属(1属中只有1种),芭蕉属下的物种较多,约有40种,包括常见的经济作物,如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香蕉Musa nana Lour.、大蕉等。香蕉,实为水果栽培种,通常认为其亲本来源是小果野蕉经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

芭蕉花,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香蕉花的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

《中药大辞典》收载芭蕉花以芭蕉的花蕾或花入药,能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芭蕉花,酷似心形,据说能补心、治心疾。记得早年在嵊州工作期间,有同事心脏不太好,曾多次帮其爬上芭蕉树、采摘过芭蕉花的。

今查阅了下中医典籍,确有类似的记载。如《日华子本草》谓之:“治心痹痛。”又,现代《湖南药物志》曰: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猪心食。

芭蕉根,味甘、大寒,具清热、利尿、消肿之效,民间常用以治疗糖尿病、关节肿痛与高血压等症。据《浙江民间草药》记载:“治高血压:芭蕉根茎煎汁,或同猪肉煮食。

5、其它

“五树六花”之一的地涌金莲,苞片色泽金黄,层层叠叠,酷似莲花,又比普通的莲花更加壮丽夺目。地涌金莲不愧为佛家的象征,亦恰似它的花语:高贵典雅、万事如意。

地涌金莲是喜光植物,又忌夏日阳光直射,不耐寒,在0℃以下低温时,地上部分会受冻。因其为极具特色的观赏植物,近些年来在江浙一带的园林栽培植物中,偶尔也可见到它的身影。

今年为传统农历的兔年,癸卯年。据《孔圣枕中记》言:“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大抵意思是说,这一年喜忧参半,风风雨雨非比寻常。一阵无情雨,绿了一串蕉。

地涌金莲是佛家的“圣花”,也为吉祥与善良的化身,据称见着它的都能带来好运。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的,甭管流年如何,万事惟求本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