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一首《星星》与《诗刊》同时推荐的诗?这高度?谁懂……?

 当代诗歌评论社 2023-06-20 发布于重庆
“著名诗人”汤养宗的这首海洋诗,同时被《星星诗刊》与《诗刊》推荐,但是,你能读懂它多少?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诗刊社,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汤养宗
   《从鱼皮到花衣》是《诗刊》《星星诗刊》两大国内权威性诗歌刊物共同推荐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一首“隐喻与造句融合”的“组装体”诗歌。
[①“隐喻与造句融合”是指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营造出具有隐喻(修辞)效果的完整句式形态
②“组装体诗歌”是指:由多个独立、单体句式叠加组合而成的诗体形式。]
    从诗体构建关系来看,这首诗无论是“从和到”的造句式堆砌,还是“鱼皮”所衍生出的“隐喻性”表达,几乎都显得非常的过度(缠绕)和陌生化。
    当然,在诗意的建构上,它也存在层层推进痕迹(指隐性逻辑关联),只是,由于其句式结构过度依赖于“单句式意象”的碎片化效果,从而导致了文本(诗歌)整体关系的弱化(指代入感丧失,造成直观性的断点与不完整的碎片意象),因此,很自然就给人营造出一种“重复性”的造句漩涡以及不断利用“造句”(从和到)的影响来“填补和拔高”诗意建构或认知的不足。[“从和到”的作用是为了说明时间范围、事物共性以及空间跨度存在的关联关系。]
下面,我们就围绕《从鱼皮到花衣》来展开一些研讨,希望可以为读者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从鱼皮到花衣,从一片海/到一块布。从海腥味到公布在都市大街及各个角落的幽香/从碧波间的飞溅,到风华流芳/扣好胸前最汹涌的水声。”
   这里通过“递进式”的表现手法,对“鱼皮”到“衍生品”(花衣)做了铺陈式的表达。
    前两句“从鱼皮到花衣,从一片海/到一块布”是一种具有“写实性”的过程展示,它主要是起到说明事物的作用(指花衣的材质来源于大海中的鱼类)。
   后面则是用生动的语言形态以及“隐喻”的手法,对“鱼皮花衣”存在的价值(反应),做了进一步的辅助性说明。而这样的说明,显然也是很失败的,因为,它忽略了对某些细节上的雕琢处理,使得诗意的散化程度倍增,以至于逐渐陷入一种概念(笼统、含糊)式的重复之中。[另外,这里的“公布”,明显有些不太妥当,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此处的“公布”一词,极有可能是“散布”的误写——当然,鉴于诗歌语言的诗化性来说,诗人就是写了一个错别字,他也是可以利用各种的牵强理由来解释通透,因此,此处就不着深究了。]
   “海腥味”则从侧面展现出了鱼皮本身的廉价(价值),而,“幽香、风华流芳”则又与“海腥味”形成具有反差性的对撞,从而也衬托出了“鱼皮”处理后(花衣)的高级感。
   “扣好胸前最汹涌的水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穿上鱼皮花衣后拥有了贴近大海的自然体验感”(“扣好胸前”表示为穿上鱼皮花衣,此处也有还原大海和鱼的自然环境性隐喻),但是,从表现手法来说,我们则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情感状态的体现或表达。事实上,结合全诗来看,也只有把它理解为一种“情感状态”,才可能会与后面内容产生出一定关联作用。
“私密到共识。从用于脱的手/到用于穿的手。/异质与共生。”
    这一节也是全诗最难理解的地方,好像一段“凭空飞来”的旁白,既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茫然无措,又让人不得不为“晦涩程度”叹为观止……。
    从诗意的层面来说,虽然,这一节的插入,表面看似与“鱼皮和花衣”毫无关联,甚至还有几分“故作高深的哲学搬运”之嫌,而实际上,却是诗人以此来对“从鱼皮到花衣”的种种过程,表明自己的一种思想或意识上的行为。
    而,这里“私密到共识、异质与共生”的对比性运用,实际也是一种事物存在关系上的“过渡与转换”渲染,当然,在深层含义的影响下,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极具哲思意蕴的大同宇宙观(或一种境界的表达)。[不过,鉴于诗歌主题是以“鱼皮”为构建主旨,而,“鱼”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鱼皮做的花衣”是并不存在所谓的大同宇宙观可言,它最多也只能算上是一种废物利用(自然资源)的再创造以及诗人自我膨胀的臆想表达。]
“从鱼纹,到留在身体上/白姑鱼般光洁又斑斓的妊娠纹”
    这里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前面“从和到”的造句结构,从意象来看,诗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鱼皮花衣”的外观(花纹、纹路)做了形象化(白姑鱼外表)的描述。
    而作为全诗的结尾句,显然,此处(延续式造句)表现得极为平庸,非但没有凸显出结尾句的重要性(指尾句需要对全诗起到突破和弥补的作用),而且,还会给人产生一种“永远在延续叙述,永远在表达过程”的伪留白之感。
[其实,将鱼皮花衣的外观纹路比喻成女性生产后的妊娠纹,明显就有些极为不妥,虽然,我们可以在意象中无限制的渲染和夸张,但是,把穿在身上的鱼纹花衣(衣服外观)比作女性的妊娠纹,尤其还用到“光洁和斑斓”来作强调和突出,很容易就给人带来“穿上了鱼皮花衣就多了一条妊娠纹”的不适之感。——当然,如果以此延伸(牵强的理解)到全诗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比喻,看成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指从少女的青涩到成熟的魅力展示),只是,像这样的理解,我们实在都有些不好意思说出来!]
    综上所述,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从鱼皮到花衣》理解为对传统工艺精神(从原始到实用,从实用到流行)的一种传承性的赞美,但是,从文学艺术(诗歌)的角度来说,像这样的讴歌和赞美(指过度的抽象表达以及晦涩难懂的程度),又有多少人能读懂,甚至,有多少人可以从诗歌里,感受到“鱼皮花衣”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其古老技艺的源远流长。
    最后说句实话吧,像这样的诗,不仅在写作上毫无意义(指全诗围绕“从和到”的叙述形式,在浅性思想层次与修辞下表现、突出“鱼皮花衣”的美观性),而且,读起来也是浪费时间(过于反复、缠绕)。
   甚至,很有可能连诗人自己都无法解释通透(指诗意建构),因此,我们就不要过分去指望,推荐这首诗上诗刊与星星诗刊的人,他能看懂多少了?
虽然,现在很流行:看不懂的才是艺术!
——但是,如果他们能详细的来解读解读……那就更好了!

[当今的一些著名诗人,总是以创作标新立异的“烧脑级”诗歌为荣,殊不知,这样的诗歌体,不仅不能凸显出“著名诗人”的认知高度,反而还间接地拉低了,其多年来被认可的诗歌水平。
事实上,我们也承认,诗歌的确是需要不断进化和创新,只是,无论怎么进化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构建的合理性”,千万不能随心所欲、自以为是、胡诌乱扯的来彰显其创作的专业性以及高度,更不能以“睁眼说瞎话”的方式,把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结于某些所谓诗学流派的特征……!]
​◎我们只在此诗歌文本上作解构和研讨诗人写作能力,因此,本诗的写作日期、诗人创作的整体水平,均与本文无关。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