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热!热!炙烤模式开启!试试这些办法可以祝你安全度夏

 爱中药爱健康 2023-06-20 发布于北京

炎热的夏季,高温热浪一次一次的来袭,让不少朋友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现在,防高温,斗酷暑是绝大多数朋友不能不面对的生活必须现实问题。

炎热夏天,对抗高温吹空调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选择,但是长期吃空调又会对关节不好,会伤害到颈椎、容易引起呼吸疾病、可能会患上面瘫等等。好容易下了雨,会让温度暂时降下来,让我们舒服下,一不小心又会让身体着凉感冒。出了一身汗,喝点冰凉饮料,一不小心又会导致胃肠功能出现问题,炎热的夏季我们该怎样安全度夏呢。

炎热的夏季首先我们掌握中暑的自救。中暑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发生中暑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等待急救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调整生活方式不可少。保持充足睡眠,睡觉时避免空调和电风扇直吹。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非必要时不要在上午10点后、下午4点前在高温暴晒下长时间行走或强体力劳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凉帽、太阳镜,打遮阳伞,涂抹防晒品。一旦出现头晕等不适,尽快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

  老年人、儿童、孕妇、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应避免在午间高温时段外出。

《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因此夏季心态平缓勿急躁也是不错的选择!

合理使用艾灸助你安全度夏。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清淡饮食多样化,安全度夏。夏季饮食宜清淡多样,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可多食绿豆、黄瓜、苦瓜、莲藕、紫菜、西瓜、薏米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适量补充维生素,如多吃些西红柿、青椒、冬瓜、苦瓜、荔枝、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还需喝些绿茶为佳。

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有的人夏天非常怕热,很容易出汗,其实呢,即便天气很热,也不适合整天开着空调,更不能让它直冲着人吹,这样很容易感冒。

有些朋友为了解渴一次性饮水过多,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热茶解暑不可或缺的选择。想解暑,要喝60度左右的热茶,而不能喝冷饮。人喝了热茶,血管扩张,皮肤发汗,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热量。而喝冷饮,就像在火锅里浇冰水,不但热量难以散发,还伤脾、伤胃。有的人喝了冷饮腹泻,就是“外热未退,内冷伤人”的表现。

夏季,朋友们在可以多吃苦瓜,丝瓜,葫芦瓜,通心菜等应季解暑产品;西瓜,奇异果,火龙果,苹果,李子,酸梅,蓝莓等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

用药食同源的芡实,莲子,绿豆,茯苓,白术,荷叶,淮山等熬粥是预防高温中暑的选择之一。

家里常备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风油精,按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推荐几种中药代茶饮,共朋友们选择:

竹蔗茅根饮:清热生津、止咳止呕。可用于夏季保健或作为消暑凉茶饮用,也适合肺热咳嗽、咳痰黄稠、胃热呕吐的患者饮用。

鲜白茅根100克,竹蔗200克,将竹蔗切碎略捣,加入鲜白茅根,加水适量,煎沸去渣饮用。

  五味龙眼洋参茶:益气生津,养心安神。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1至3人份)。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将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250毫升,放在武火上炖,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

  健脾开胃,清热敛肺---乌梅冰糖饮。乌梅30克,冰糖适量(根据实际所需添加);陈皮、玫瑰花、山楂根据各人情况选用3至5克。乌梅、陈皮、玫瑰花、山楂加水500至1000毫升,大火滚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放温后即可服用,无需冰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