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农民起义为何最先从陕北爆发?

 历史系的小学生 2023-06-20 发布于宁夏

民变之所以会首先出现在陕北,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的农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很艰辛,那么陕北农民对此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陕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虽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土地贫瘠,降水稀少,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很多地方都是亩不满斗,农业收成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也需要天天在田地里劳作,才能勉强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

既然搞农业不行,那么能不能搞点手工业呢?

很抱歉,在这里,发展手工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陕北虽然能够出产皮毛和棉花,但是却普遍缺乏纺织技术,日常所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要依靠外地供应。农民以极低的价格将皮毛和棉花卖出,却要花高价来购买外地所产的棉布,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搞不了手工业,单纯依靠种地又很难养活自己的家人,有的农民为了贴补家用,不得不投身于军队和驿站,指望着能够吃上一口皇粮。

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北方的蒙古一直是最大的威胁所在。为了防御蒙古军队南下侵扰,朱元璋在北方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全部驻有重兵。这其中,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都在陕西境内,总驻军达到了37万余人。

既然是政府军,按理说就该由朝廷负责给士兵发军饷。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朝廷经常拖欠士兵的饷银。比如崇祯二年(1629),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的士兵就连续三十六个月没有领到一分一毫的饷银。

偶尔能发下来的军饷,也会被各级军官贪污克扣。有的人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盔甲和武器拿去换钱,卖完了盔甲武器,又开始卖儿鬻女,其情形真可谓是惨不忍睹。

再说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士兵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负责接待出公差的政府官员。陕北乃是朝廷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又是边防要地,所以朝廷在此地设立了大量的驿站,不少贫苦农民去驿站当了驿卒,每日东奔西跑地为官府运送物资和公文信函。一天下来,往往弄得尘头垢面,其工作的辛苦程度,堪比今天的快递和外卖小哥。

工作虽说艰苦,待遇也不高,好歹勉强能够养家糊口。我们所熟知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李自成,当时就是甘肃银川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驿卒。

崇祯二年1629,刑部给事中刘懋上书朱由检,建议裁撤驿站,他说:“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有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如果裁撤得当,既能减轻地方负担,也能节约朝廷开支,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由检正为没钱而犯愁呢,一听说有这么好的法子,立即表示同意,他调任刘懋为兵科给事中,专门负责驿站整顿事务。

一年多以后,刘懋向朝廷上报了整顿以后的成果:共计裁撤驿站两百多个,每年可节约朝廷经费六十八万五千余两。

崇祯皇帝很高兴,但是有很多人是不高兴的,因为在裁撤驿站的同时,也顺便裁掉了上万名驿卒。换句话说,节约的这六十多万两银子,是通过砸了上万名驿卒的饭碗实现的。

这些失业的驿卒里,就包括李自成。

事实上,崇祯皇帝什么都可以省,唯有驿站是省不得的。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就曾对驿站制度有过这样的评价:“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结果经崇祯皇帝这么一折腾,上万失业的驿卒立即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李自成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没过多久,就带着一批同样走投无路的同乡,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崇祯元年(1628),陕西大旱。

这场大旱可以算得上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当时许多地方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米价飙升,农民买不起粮食吃,于是,各种各样的人间惨剧就出现了。

陕西巡按御史马懋才是延安府安塞县人士,崇祯元年(1628)他途经家乡延安,第二年四月,他向崇祯皇帝上了一份《备陈灾变疏》,详细描述了当时陕北灾民生不如死的惨状,现摘录于下: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怎么样?是不是特别悲惨呢?杂草、树皮、石头,这些东西竟然成为了灾民饱腹之物,着实令人骇然。然而,更夸张的还在后面: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人吃人。对于已经饿得失去理智的人来说,吃人,也许并不夸张。

陕西的灾荒已经严重到这种程度了,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更确切地说,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是:没钱。

朱由检即位时,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相当严峻了。花钱的地方太多,而国库里就只有那么点银子,皇帝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陕西的兄弟们,你们就先忍一忍吧。

朝廷不赈灾,那把灾区的赋税免掉总可以吧?

对不起,没门!正所谓赋税不是你想免,想免就能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你种的是国家的土地,就得按照国家的规定上缴赋税,谁也别想偷税漏税!更何况,此时明朝政府正与皇太极打得不可开交,辽东战事吃紧,加税尚且难以应付,还想免税?

这可真是不给人活路了,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农民只好三五成群出去抢劫。据说因抢劫而被官府抓到的农民是这样说的:“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这话很现实,也很无奈。

当这些小的抢劫团伙越来越多的时候,民变就出现了。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府谷县农民王嘉胤率众起义,率先举起了起义大旗。一时间,陕西大地上烽烟四起,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

张献忠正是在这个时候参加起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