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论赏罚”精解及挖空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导读:

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自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晋国的军政大权就一直由六卿把持,后来为了争夺权力,六卿之间不断相互倾轧。到了赵襄子的时代,智伯瑶取得了晋国正卿的地位,开始竭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455年,智伯瑶假借国君之命,向赵、韩、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迫于实力有限,所以忍辱献地。然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称臣,坚决拒绝了智伯瑶献地的要求,智伯瑶因此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襄子退守晋阳。

晋阳之战非常惨烈,最后的获胜者是实力较弱的赵襄子。在这场反败为胜的角逐中,张孟谈居功至伟,正是在他的游说下,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与赵结盟,最终消灭了智伯瑶。但奇怪的是,后来赵襄子行赏,第一个得到封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对此,立下首功的张孟谈自然要问:“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首赏,何也?”

赵襄子如此封赏,也有其特殊的用意。晋阳被围,赵氏危在旦夕,彼时“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赵襄子首赏高赫,就是希望其他臣子仿效高赫,以此彰显君臣之道。这是当时儒家的基本看法,所以特别假借孔子之口说:“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不过,这样的做法却不是韩非所赞同的。他以“或曰”的方式反驳说:“仲尼不知善赏矣!”在他看来,“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国君施行赏罚,一定要严格遵循“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的原则。相比于赵襄子所说的那些骄侮之臣,高赫只是奉行了人臣的本分,只是无罪而已。赵襄子不严惩有罪,又重赏无罪,是对功过是非的混淆与错位。

《韩非子·难二》中还讲到齐桓公也犯过的类似错误: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齐桓公因为酒醉丢失帽子而感到羞耻,所以他听取了管仲“雪之以政”的办法,一是开仓放粮,赈济贫困的民众;二是审查罪行,释放犯了轻罪的囚犯。这样的做法在韩非看来也完全是错的,管仲的建议是“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无故开仓分粮,就是奖赏无功之人;轻易赦免囚犯,就是不诛罚有罪之人。这就完全违背了韩非赏功罚罪的原则,是“乱之本也”。


原题呈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答案】10.C E G
【解析】“夫子善之”作“云”的宾语;“引以张本然后难之”中的“然后”一般是前后句之间的承接;“岂”疑问句句首。
译文:《韩非子》书中记载,孔子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韩非子引用它作为依据,然后责难孔子,难道不和这个相似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1答案.B
【解析】“不可以不劝爱人”是“劝勉”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2答案C。
【解析】“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他们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高明,他们想以此让愚昧的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不是“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的样子,只有高赫没有违背君臣的礼节,因此首先奖赏他。
骄侮【轻慢;侮慢】;意【情意、感情】;是以【因此】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请让我略说一个方面,而君子考查他可信不可信
一隅【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审【审核,审查、考查】;信【真实、可信】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材料一:
襄子围【表被动】晋阳中出围【突出敌方围困】,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第一位】,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急】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轻慢;侮慢】【情意、感情】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因此】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矣。”
或曰:仲尼不【懂得】善赏【合理的奖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超越职权】,群臣不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君主】设其法,而【臣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密】之泽【恩泽】【掌握】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惩罚不合理】也。为人臣者,乘事【谋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曰:“韩子韩非子】【制定、提出】【法则、主张】,其所以【原因】夫子【孔子】【论述、主张】【多】如也【是这样】。予每【探究】其意而【考察】其事,持久历远【经过的时间已经很长很久】遏奸劝善【遏制恶人劝他们向善】,韩氏未必【错误】,孔氏未必【正确,合适】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指天之极远处】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称说;说出】好事【喜欢多事】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者,必言【经书】以自【佐助】,援圣以自【有贤能】,欲以取信于群愚【普通大众】【引申意是采用、相信】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君子审核,审查、考查】【真实、可信】否焉。”
武臣曰:“【对】。”子鲋曰:“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并【和,联合】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备位充数之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以……为善……,认为……好……】之 引以张本【依据】 然后【责难】之 岂有不似哉?然实【欺骗】也。何以【阐明】其然?
昔我先君【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攻打】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才】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惭愧】意。
【这】【就是】世多好事之徒【喜欢多事的人】,皆【韩非子】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缄口不言】于小道,塞耳【堵住耳朵不听】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测量】天,【竖立】寸指以测渊,【心智幼稚、昏昧无知】大道【正确的道理】而不悟,信诬说【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以疑圣,【大概】非所【希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宗庙快完了。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样子的,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因此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善于奖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一个敢失礼了。”
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人,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置法令,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也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证明襄子失于惩罚。做臣子的,谋事有功就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襄子却赏他,这是失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何为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家的先君孔子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帅齐国军队救郑)而返,这时孔子去世11年 ,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