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是“节”亦是“劫”

 则宬 2023-06-20 发布于北京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淮南子》:“(芒种)加十五日斗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

每年的夏至为6月21日至22日左右,届时太阳将行至黄经90°,此后月将换“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故夏至也是重要的天象观察时间点。
《易通卦验》曰:冬至晷长丈三尺,(郑玄注曰:晷者,所立八尺表阴也。三尺,长之极也。)春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夏至晷长尺有四寸八分,秋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
而日渐短,阳气渐衰的现象,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了。
《黄氏逸书考》所集南朝·梁·崔灵恩所撰的《三礼义宗》中有云:“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就代表着夏天中的天象极“至”。阳气鼎盛之极;阴气萌生之始;太阳从北向南移。
【夏至·三候】
夏至有三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随着夏至的到来,自然界最先感觉到阴气的萌动。
一候鹿角解
一候鹿角解
鹿,形小山兽也,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
解,角脱落之意。
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物极则必反,故此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
鹿属阳,因阳气已盛极而衰,故夏至鹿角开始脱落。
同为鹿科,麋鹿为何就是“冬至二候麋角解”?
麋虽为鹿属,但麋与鹿之性,阴阳异也。
麋,形大泽兽也,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属阴。注:鹿指坡鹿,麋指麋鹿即四不像
夏至一阴生,阳气始衰,鹿角朝前生,属阳,故鹿感阴气而角解。冬至一阳生,阴气始衰,麋角朝后生,属阴,故麋感阳气而角解。
故苏东坡《良方》有云︰鹿阳兽,见阴而角解;麋阴兽,见阳而角解。故补阳以鹿角为胜,补阴以麋角为胜。
二候始鸣
蜩,蝉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知了”。
古人云: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
正所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现在我们都知道,雄蝉鸣是为了吸引异性交配。蝉性寒,待阴气生后,才是到了最佳的生育期,故此夏至后蝉鸣。注:蝉鸣实则是因腹盖下鼓膜震动产生的,翅膀只是被带着震动,古人误以为是“震翅发声”
《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蟪蛄即为夏蝉,故不知春秋。所以这时候再不叫,就能以留后了~~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多年生有毒的草木,因其夏至后生,而此时夏天过半,故称“半夏”。
而此“”非“苗始生”,而是“倒苗”,茎叶枯萎而根茎生长,此时便可采收。

由此可知,夏至之后,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而喜阳的生物便开始衰退。

【“节”与“劫”】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称之为“四季八节”,是季节变换的重要节点。

而“夏至,一阴生”,同“一阳生”的冬至更被视为一年中阴阳巨变的节点。

所以“节”过不好的话,就很可能就变成“劫”。

《周易·复卦》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闭关养身,即便是商旅,也要休息。

《礼记·月令》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这天除了进行一些天地、土皇地祗的国祭活动外,基本就是全员静养了。

《五经通义》曰:夏至,阴始动而未达,故寝兵鼓,不设政事,所以助微气之养也。

但静养的同时,夏至也会有一些生活型的节俗。

如《荆楚岁时记》曰:夏至节日食粽,周豦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棕。练叶插五丝,系臂,谓为长命缕。

亦载《风土记》佚文:“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夏至,有很多后世端午节的节俗。但随着汉代独尊儒术思想的盛行,夏至的节日气氛日衰。

《汉书》有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因为夏至一阴生,阳气始衰,阴气始盛,有“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意味。所以夏至一些最基本的庆祝活动也逐渐消减,以至于最后原本夏至的活动内容都移到端午过了。

另外,随着“一阴生”的节气变换,人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尤其是有慢性病或旧病的人,在这种节气阴阳转换的时候,多会发病。

因此,古人在注重夏至养生的同时,也加入避瘟的内容。

汉代之前就将夏至多病的原因归结为“夜游神”做恶。

汉《风俗通义》有载:“野仲、游光兄弟八人,恒在人间作怪也。”

游光,厉鬼也。故此夏至着五彩,辟兵,题曰游光。而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

可见夏至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痛苦。

而且每至两“”,都会有一些人熬不过去。

因此在夏至前后,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保养,能少动换就少动换,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久病之人的预防上,需要把一些应急的药提前备好,并调理下自己的身体,做到“未病先治”。

【防疰夏】

随着夏至的到来,不但没有熬过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而是才刚迎来。

《易稽览图》曰:夏至后三十日,极温。

也就是说过了夏至,才是一年中最热的开始。

阳至”则天暑下迫,“阴生”则地湿上蒸,乍雨乍晴,气候潮湿闷热,外界湿邪极易侵袭人体。由于体内外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造成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渐见消瘦,甚至出现疲劳、呕吐、腹泻等各种不适症状,即所称的“疰夏”。北方多称之为“苦夏”。为劳病之一。

《清嘉录》云:“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

《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

《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

为了有个健康的夏季,人们采取了很多的手段。

《仪征岁时记》曾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而且在夏季的饮食也要采取健脾利湿,淡补、清补的原则。如多食木耳、番茄、黄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绿豆、胡萝卜、茄子、鸭子、鲫鱼等物。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进入千家万户,但也为夏冰带来了隐患。

夏季时,身体为了散热、排汗,卫气羸弱、毛孔张开。如此时接触冰凉之物,冷气就会随着张开的毛孔突破卫气、直入腠理。待身体有感封闭毛孔时,又会将冷气闭封在体内,产生疾病隐患。

因此,即便天热,初入室内,切不可贪凉猛吹空调。尤其是湿热的时候,可开除湿,通过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即可感觉到清爽。如高湿度时再猛吹冷风,势必造成湿邪入侵,冬日病痛缠身。

【“消失的夏祭

一提到“夏祭”,人们可能第一反应便是网上闹的火热的日本“夏日祭”。

以至于360百科词条中直接将【夏祭】备注为“日本的传统节日”
实则“夏祭”是“夏天进行的祭祀”的统称,并非哪个国家的专属。
如《周礼》载:以禴夏享先王。
禴,《集韵》同礿。《诗·小雅》禴祀烝尝。
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天子在夏天以“”的形式祭祀先王。
如《管子》曰:夏至而麦熟,天子祀太宗,其盛以麦,穀之始也。
除了祭祀先王,在夏天还有鬼神等多项事宜需要祭祀。
《周礼·春官·司巫/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在冬至那天要招致天神和人鬼进行祭祀,在夏至那天要招致地神和百物之神进行祭祀,以祈福避免国家和民众遭受灾荒和瘟疫。
《汉旧仪》曰:汉法,三岁一祭於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於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祭五帝於雍畤。
乃至在明清两朝,夏至祭地,也是大祭、中祭、群祭三种祭祀规格中最高的大祭。
而按《日本纪书》,日本国成立于公元前660年。周朝在进行夏祭的时候日本还没有建国呢。夏祭怎么就成立源于日本的夏日祭祀呢?可悲可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这么被曾经的文化属国抢走了~~
【附:夏至数九】
冬至数九,夏至亦数九。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