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眼头条】娱乐内容通货膨胀?但还不包含“她”内容

 吾家小儿女 2023-06-20 发布于上海

无论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感知,还是研究报告展示的客观数据,都显示内容产品饱和到消费不过来了,互联网人头不够用了。

去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7亿,占网民整体97.7%。新榜发布的《2023内容产业年度报告》中阐述到目前是存量竞争的时代。从网民人数的趋近饱和,到平台跨界、内容类型跨界——电商平台内容化、内容娱乐电商化、视频内容社交化、严肃内容娱乐化等多个方面可看出在存量的竞争中,内容的通货膨胀、溢出、内卷。

而女性题材(或是女性群像)类型化创作是较新的、可创造增量和流量的赛道。其内容可开发的边界宽广,可讨论的范围还未全面展开,还是蓝海,同时,女性又是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综上,目前女性题材是有产出大流量作品的土壤。

但今年上半年的女性题材连续剧作品有点风平浪静。

在“她”内容的蓝海

荡起流量质量的双桨还有点难

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了8部女性题材连续剧。《耀眼的你啊》以医美行业为载体,《今生也是第一次》讲述三代人的生育坐月子的故事,《女士的品格》把视角放在娱乐行业商务公司竞争,《心想事成》讲述北京胡同姊妹励志成长,《灿烂的转身》里的单亲妈妈组队“她”联盟,《欢乐颂4》继续超一线城市五姐妹的狗血故事,《外婆的新世界》以被嫌弃的外婆出走为线头牵引出女性社会事件合集。从以上8部连续剧的选题角度和元素标签上,可看出创作者的野心、创作者的热情。

但是整体播出数据和舆情热度相对较平淡。云合数据的最高峰市占率为11.8%,豆瓣最高评分为7.5,单部豆瓣最多评论人数为4.2万人。三个指标的峰值均不高,且不集中在一部作品。8部的整体豆瓣平均分为6.25,稍高于与2022年上新剧集均分6.2;平均打分人数约1.48万人,平均云合市占率高峰值约6.93%。

在数据上,均值不高不低,单部与爆款相去甚远;在体感上,没有产生像《梦华录》救风尘、《三十而已》爱马仕等互联网爆梗和热议话题;在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上,没有引出更新鲜的思考和观点。

好在《外婆的新世界》因其较新鲜的选题年龄段和角度,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在收官后豆瓣评分落点在7.5分,为今年上半年的女性题材或者女性群像故事题材画下了一个还不错的逗号。

云合报告显示2023年Q1爱芒腾优上新独播剧观众平均年龄在29.3-30.5岁之间,女性用户占比在62%-79%之间,以及今年女性主义社会议题屡屡引起全民讨论,土壤和环境都十分利于产出有价值的女性题材爆款,并且长视频平台对用户的运维妥妥步入到了苦练内容内功的阶段,那我们一起看下今年过去的几个月女性题材连续剧的内容情况。

内容同质化较重

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今年播出的几部连续剧,以及去年的几部连续剧来看,女性题材的内容在多个方面同质化较重。

第一,聚焦的人群阶层同质化:较多的选题者、创作者把主角和故事背景放置在一线城市中产阶层或是精英阶层。国产剧经常被诟病“杀死穷人”“见不得有人穷”,这类讨论已经是周期性话题,屡屡惹观众炸毛。这种普遍问题在女性题材创作中很集中,女主角多是超一线或者是一线城市的公司总裁夫人或者是总裁本人,部门总监或者是医院科室带头人,体面光鲜。

为了播出的实际效果和女性题材类型的创作本质出发,需要创作者考虑两点:一是观众看女性题材是为了看什么,是为了看富贵烦恼?是为了看大女主?还是为了看大城市人的高端生活方式?是为了猎奇,还是为了寻找与主人公的共同困境?是从困境中看到人性中的普世价值?二是受众是谁,如果所创作的阶层是直接受众,那这些富人或者白领精英在人群中有多少?对他们的塑造是否是真实的?有多少中产白领是在设计感十足的5A写字楼上班,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拿出完整的时间来看电视剧,他们是不是真实的受众。那谁是受众,是围城之外、慕强和猎奇的人?围观精英人群和不熟悉的领域,那剧中的情节、人设是否完善,是否加剧了悬浮离地感,受众是否相信所看到的,这与他们的生活又有何交集和不同。

第二,聚焦的元素同质化:在聚焦的阶层中,女性职业的元素成为选题的差异点,但差异点也同质了。例如,《今生也是第一次》的三个女主中一个横刀立马的影视制片人,一个是小说被影视改编的成功作家,《女士的品格》的女主是娱乐行业的商务公司的总监,老公是综艺导演,情敌是女明星,去年的《第二次拥抱》女主角职场再就业是电影宣传公司,老公是音乐制作人,第三者是歌手,闺蜜是画家经纪人。这几部都是比较受瞩目的女性剧,其中的元素情节逃脱不开本身所处的行业。女性群像剧塑造的情节、戏眼也具有相当程度的高重复性,破环性情节为婚姻中出现了破坏者,爽点情节是抓出轨、虐渣男,亮点情节为年下弟弟穷追不舍,以及家暴、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扶弟魔、母女关系、职场歧视等元素任意排列组合即成一出戏。有些元素是关照现实,非常值得通过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景情节被反复提及以及深入探讨,比如部分女性被搁置在生存、生育、职场、母职组成的犹如深渊一样的修罗场,在《女士的品格》就有很具象的展示,邢菲饰演的职场小员工被领导大骂之后,还顾不上难过,就被哺乳期的特殊痛苦憋出一眶眼泪。但是很多时候,情节元素同质化,场景也同质化,例如涉及到生孩子,还是婆婆和妈妈在产房门口辩论保孩子还是保大人;甚至有时候因为选角上的同质化,加上情节的同质化,会引发观众串戏,比如同一位女演员在不同的女性题材剧里都有一段年下姐狗恋。

第三,选题的本质同质化:内容范围较多聚焦在女性的身份焦虑,外化为婚恋、生育、职场与家庭平衡中的矛盾,围绕在讨论女性是妈妈、女儿、妻子、职员,更要是自己。而女性在电视剧中要成为自己,需要经历其他身份的九九八十一难,这八十一难里头基本都要由几个矛盾构成。所以选题在职业上能有

差异点,但是在本质上差异不大。

新播出的剧集与之前播出的剧集的同质化,同期上线的剧集也同质化,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审丑疲劳,在名场面、议题、情节不具有新鲜感,不易出爆款。再掀女性主义高潮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今年办到第四季,再完美的舞台,再出乎意料的选手,再刻苦感人的故事,都很难再复刻第一季全民狂欢的盛况。观众的审美胃口已经被吊高,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思索也更进步更深入了,提出自己的疑问,会质疑为什么会有占据年龄利好之年的选手来参加比赛,质疑节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在观看连续剧时,观众也会慢慢不再满足于女性自证和缠绵在婚恋家庭的泥淖。

打开心灵,打开脑洞

如何打开?

北大女生与上野千鹤子女士的对谈,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这个事件本身外化地折射出大众对女性主义认识的多元与深入。婚姻关系是女性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也不应该把婚姻与否归因于某些刻板原因。人都有更自由的选择权利。

在女性题材这个市场,选题内容也要跟上或者超前于观众的认知,不然非常容易一个不留神被观众痛斥创作者大脑被裹了小脚,分分钟在舆论上失势,可参考去年《梦华录》播出后期舆论崩盘。

女性题材成为类型还在探索过程中,更需要打开脑洞,深入沟通。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看看是否可以深耕出好内容:

第一,从建立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使命感出发,比如可参考《黑暗荣耀》《傲骨之战》《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等,探寻女性本身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也能避免内容像菟丝花一样依附在婚恋的循环往复里;

第二,从深度个人心灵成长出发,比如可参考《大小谎言》《我的天才女友》《伦敦生活》等,从第一视角呈现关于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例如《我的天才女友》中的女主经历痛苦、荣耀、失败,探索个人边界,在情感和认知上与观众形成通感;

第三,人物塑造上允许主角有致命的缺点,不困在高大全的形象,不局限在正确的客观的绝对的正面形象,缺点不局限在过分善良单纯等,可参考《致命女人》《瞬息全宇宙》等,人是有裂缝才有故事发生和光照进来,不然只能纯靠外因推动了,落入窠臼,女性还是被动的客体,而非主体;四,聚焦小人物的小生活,比如可参考《重启人生》《我的解放日志》。最近的爆款公众号推文、小红书视频标题的关键词是“四亿中产返贫”,以及在搜索“四亿中产返贫”搜索框下面关联的是“什么是中产”。在信息爆炸、内容通胀的现在,在很多人还没确切弄清楚什么是中产之前,就有字面上的四亿中产返贫了。一个个概念的炒作的潮起潮落中,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总归是过眼云烟。无论是不是四亿中产中的一员,真实的人们都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平淡过度期,也需要更多的熨帖的内容去润滑矛盾、慰藉观众。

以上是上半年的一个小结,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接下来即将播出的女性题材剧集。

结语

论不可思议和狗血程度,现下的社会新闻的曲折离奇是编剧写出来,观众都会批判的程度。所以更需要有深度的内容做引领观众的寓言、浸润心灵的成人童话,宽慰观众。而女性题材最后能否成为类型,还需更多的内容创新探索,要避免在探索清楚和红利期结束之前观众已经厌倦。女性题材的创作者任务重、道路远,责任重大,需要早日卷出内容的优质通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