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天,27部电影,8部剧情片,19部纪录片,摄影师眼中的上影节

 凹凸镜DOC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这次看片最大的启发,就是明确我作为一个纪录片摄影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到导演和叙事。

第一:解决技术问题

摄影师不是匠人,但一定得有匠心。比如对设备的选择,给出合适的拍摄方案。因为现场突发情况会很多,关键时刻需要有一种方案能拍到导演想要的内容。

第二:与导演的沟通

这次完成度高的影片,除了导演老道,摄影师也拍得相当准确。这需要与导演在创作上同步,包括影像风格的确立。拍好一部影片,首先能理解了导演。

第三:感受、尊重、保护拍摄对象

人物是我们主要呈现的对象,那么如何理解ta的处境和行为,就决定着怎么拍。并且我的工作就是将人物情感通过影像传递给观众,摄影师是转换者,我共情于人物才有可能让观众也感动。同时摄影机让凝视他人变得合理,但要掌握好尺度,距离,这也是一种感受他人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第四:影像上如何加分,意化故事。

摄影师需要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并且意化,开发出影像本身的魅力,这点对于纪录片难度更大,一旦找到,就会获得这部电影独有的真实。所以多看片,就是看同行如何处理,如何拍出属于电影的独特美感。

第五:克服心态问题,保持开放性和定力

这次观影的纪录片题材非常丰富,这些题材超越了种族和国界,所以看电影本身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开放,更宽广,当你变得宽阔时,拍起来就会不着急,变得有定力和判断。

第六:多拍,多反思,常交流

只有去拍,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趣味,哪怕拍一张照片、一段录像,会对人、空间更敏感。就像这次来上海,我就发现这个城市开放度很高,人在这里更容易表达自我。并且要看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多交流,这就是来看片的好处,和好朋友一起聊聊片子,喝喝酒,真好,又感觉找到了自己。

《互不交织的树冠》⭐️⭐️⭐️⭐️

主题很有趣,前半部关乎青年人如何对待感情与性,后半段关乎他们如何面对极权、集体。而且是孪生兄弟,双主人公设定,哥哥性急,想体验做爱滋味却遭分手,弟弟有机会偷食禁果却没有那么做。因此前半段两人水火不容,但后半段当他们去军训,弟弟退出,哥哥却为他祈祷,虽然是互不交织的树干,到最后却相互闭羞。

思考:开头没有建立起视角,直到一位女孩推门出现在门口,弟弟喜欢她,才确立起人物关系。女孩有种静默的美,与兄弟俩很有反差。后来得知她因听力障碍被分手,弟弟没去强吻她,而是抱了抱她。很好的人物。

一部影片的风格,是由导演和拍摄对象共同确立的,整个影片和人物都特别飞。

关于双胞胎的探讨有趣,尤其是各自自我意识的确立,性是个切入点。

不同文化,对待隐私与性的态度不同,决定拍摄方式,观众可看度、接受度。这部影片完全贴着拍,私密的两人空间也直接跟进去,但人物表现的很自然。

弟弟心仪的那个女孩,如果她爱上了哥哥,也许是部特别的爱情电影。

《为了翅膀》⭐️⭐️⭐️

借鸽子去讲黎巴嫩的政治与生活,斗鸽,被切断翅膀,鸽子不再归来,寓意直接有效,以小见大,最后鸽子飞翔的视角用得恰当。

思考:影像上,色彩艳丽,亮调为主,内里却是个悲伤,充满批判的故事。

拍出鸽子的质感,在摄影机宽容度、拍摄制式得有所选择。

特殊天气,能呈现出异常的氛围,剪辑时会很好用。

随机采访的时机得找对,片中人物正刮胡子,导演突然提问,他不得不让店员停下去回答,显得刻意;人们正在谈家常,导演突然问到生命、人类的大问题,人物第一反应也有些不适。

《走线》⭐️⭐️⭐️

边境移民,近年热门的国际题材,从开篇悬念,故事设定是一位底层墨西哥女性能否把自己怀胎的孩子生在美国,到结尾完满进入美国。观众反应很好,毕竟这年头能战胜生活太难了,更何况改变命运,这是纪录片人物的魅力。

思考:拍16:9画幅对于荧幕播放有点吃亏,画幅比影响观感,拍摄时想清楚在哪里播放。

结尾去人物如何去美国没有拍到,这应该是影片的高潮,虽不易拍摄,但最好也有其他的视觉呈现,夫妇到美国后的第一反应,包括孩子的诞生,都是观众所期待的。

纪录片应有独特的切入点,这部影片的题材或呈现方式,变成剧情片可能会展现的更完整,更有魅力。

《极地低语》⭐️⭐️⭐️⭐️

原以为是个类似民族志的大闷片,结果却很好看,讲的是极北地区生活的人,当地的音乐作为串联,融合了很多人物,光开场就直接拍成了一段旋律,融合弦乐,现场干活声,呢喃的人声,非常丰富。不得不说,整部影片就是个施魅的过程。

思考:讲述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如此广阔的内容,用分段式的结构,有一个人物穿插其中是合适的,既有独立故事,又有叙事逻辑。

原本是个文献片,却做成了艺术纪录片(导演片头所打),因为导演的作者性,他创造的文本结构、呈现方式,叙述载体有新意,融合了剧情、装置、偏实验的影像。

氛围的营造贴合叙事光线有种力量感。当人物穿梭在黑夜森林里,她的恐惧,光线从她身上经过,有种重量压在她身上,拍了大量的密度时刻,是最神秘的时刻,观察日常不同天气下,光线赋予我们的感受。

《替身女性》⭐️⭐️⭐️

讲述三个电影特技女演员的处境,探讨女性在电影中所遭受的暴力和歧视,借此去类比现实,正如戈达尔所说,电影是男人凝视女人,男人怕死,而女人不怕。

思考:这部电影从字幕,配乐、影像都像一部Netflix电影,开场建立悬念,人物特质,故事前提明确,快速进入了情境。

对话氛围贴合叙事。比如讲主角个人处境时,暗调,偏暖红色的背景,既有话题私密性,又有女性的力量。

纪录片与剧情片选人的不同,纪录片是在选人物,是现实中的人,ta直接扮演自己,ta的所言所行,所见所感, ta内在的生命力,复杂度、自然感,决定了题材和主题表达。

剧情片是选合适的人去扮演人物,根据剧本选角确定一个人,让ta投入到另一个生命,重新确立情境的真实。

两者都是在“演”,但演自己和演他人,演员付出的代价,整体呈现的准确度,拍摄方式上会有很大区别,二者的风险,对于人物的调整,纪录片更少,对于帮助人物建立情境,剧情片付出更多。

中间地带就是非职业演员的介入。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有生命经验的人去本色出演。

《摩西的间谍》⭐️⭐️


以色列一个特工的死亡作为主线,讨论极权政治对人的戕害,多视角讲述,采访为主,最后无法形成共识甚至彼此敌对的他们,正是以色列变得千疮百孔的原因。

思考:人物值得被讨论,可影片想阐述的主题太多,导致没有记住人物,更没有明确主题。

这种叙事方式靠讲述,几种观点混杂,很难代入,借他人之口描述,可信度也很低。

关于特工死后还原的部分,只拍他的房子,有些局限,应该再拍些没加入特工前的生活,包括和女友的情感生活。

采访的影调不符合叙事,本片通过采访父母复原主角死亡前的状况,他们有些难过,这显然不是个轻松愉快的话题,但采访场景是在白天的亮调下,背景是白墙,很刺眼。或许找个主角生活过的卧室,暗调背景,对于他们的情绪和叙事更好一些。

《马哈茂的中年激情》⭐️⭐️⭐️⭐️

一开始就陷入搬演的情境里,刚开始还以为是导演在设计,后来才发现是男主角自发的。开篇就在念旧情人-妻子发怒-彼此相怨-家庭危机,在虚构扮演和现实自己中交织。最后回到源头,原来男主酷爱戏剧,只有二婚的妻子和养女愿意与他排练,并且他亲生女儿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最后一幕他风中送女去治疗,应了他排练《哈姆雷特》的那句话,让所有人目睹自己的真相被揭露。

思考:人物独特,开始以为他不屑于现实,最后才知道他是不愿面对现实。

前半段就在伊朗一个村中小院,影像写实,固定,空间单一,为最后一幕走出家门,送别女儿积蓄力量,故事也得以落地。

纪录片融合虚构最好的方式是在现实中直接长出一种情境,并让观众进入,相信情境是人物自发的。就像男主,他相信自己所想的故事,那些故事比现实更真实,他娓娓道来地说,观众以为那就是他的经历。

这个题材适合纪录片呈现,如果不是真实人物出演,第三幕将没有力量,主角的真实处境,正是整个电影,整个主角戏剧人生的支点。所以人物奠定了主题,决定了题材。

《少女与马》⭐️⭐️⭐️⭐️



四个少女把马儿当成孩子,甚至是恋人,她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长大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可我们想努力变得纯粹一些,这可能就是打动我的原因。最后,马儿解开缰绳翻滚,人在草原奔腾,对啊,马也做自己,人也做自己,挺好。

思考:故事、人物的趣味度,是电影最初吸引人的原因。

人物之间的感情,最后也会变为一种主题、价值观。它不是思想,而是感受的传递。让人出影院后感觉心里暖暖的。

对素材的熟悉,理解很重要,剪一部纪录片,难度就是重新理解素材,理解人物。

结尾升华了一层,做自己,这个主题轻盈,普世。

《永恒的记忆》


当记忆逐渐消逝时,如何保留住那份曾经,还是当下即是永恒。一对夫妇,丈夫患阿尔兹海默症,逐渐像孩子一样,而她的妻子也化身成最初的那个女孩,与他相互依伴。这部电影是一封情书,是彼此献给对方的告白。

思考:开场,晚上睡觉前,妻子在床边哄丈夫入睡,只有暖调的台灯亮着,立刻进入一种可爱、温暖、亲密的氛围里。影片就是关乎于这种情感的。

随着进入俩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条线索开始交代丈夫的过往。伴随着他的状态越来越糟糕,之前影像的他便越来越年轻。这种结构,让我们思考当记忆消失,生命也会慢慢消逝,但生命真的消逝了吗,他年轻的影像提醒着我们并没有。如此记忆并不是永恒的,永恒的是,爱。

配乐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呈现,无法描述,直接能击中我,还带人声唱词,可见这部电影制作水准很高。

剪辑好,结构简单,主题不沉重,人物深情。本来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悲情故事,但最后却成了“若人生只如初见”的爱情故事。

几次虚焦镜头,是妻子自己拍摄的,或许是为了照顾丈夫崩溃情绪,摄影师没有进去拍,但这并不影响,反而成了一种更私人化的影像。

作者简介:

田力,纪录片摄影师。九五后,山西人,从小学习音乐,后考入影视院校,毕业后师从薛明学习纪录片摄影至今。

代表作品:《赖小子》入围世界游牧影展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