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药方剂

 無争禅子 2023-06-20 发布于广东

带下病是指女性阴道中的黏液状分泌物颜色、量、质以及气味发生了异常,或者伴有全身、局部症状,统称为“带下病”。正学情况下,阴道内有少量无气味白色或者淡黄色的分泌物,除了正常生理期,如青春期、月经前后、妊娠期因生殖器充血而使分泌略增多外,平时如果阴道分泌突然增多,同时伴有腥臭味、带血、脓性或黄,伴有阴部瘙痒等,这就是病理变化引起的白带。

病理的白带增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带下量多,颜色与气味、性质发一改变。根据颜色,白带可分为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及五色带几种,其中临床又以白带、黄带和赤带较为常见。病理白带的出现,可能是生殖器炎症,如各种阴道和宫颈炎症、肿瘤或者身体虚弱等。中医认为白带改变的病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脾、肾阳虚,致使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阴虚夹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从而损伤任带。

一、脾阳虚型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从而使湿浊下任。脾阳虚型引起的带下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带下量多,颜色白或淡黄,质较稀薄,无臭气。同时还伴有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肢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特点。治疗脾阳虚型带下病,主要方法为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名称】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方剂组成】白术、车前子白芍、苍术各15克,淮山药30克,党参20克,黑芥穗9克,陈皮、柴胡、炙甘草各6克,白芷10克,扁豆30克。

【方剂加减】气虚明显者,可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阳;兼有肾虚,症见腰酸者,可加芡实、金樱子、鹿角霜等;兼有痰湿较重者,症见头重胸闷痰多,可加半夏、白芥子、冬瓜仁、云苓等去湿除痰。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验方选择】党参、椿根皮各15克,苍术、白术、山药、黑芥穗、车前子(包煎)各12克,白芍、陈皮各9克,甘草、柴胡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带下病。

二、肾阳虚型

肾阳虚型引起的带下病,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带下量多,颜色白且清冷,质地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同时还伴有头晕耳鸣,腰痛、小腹冷,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间次数更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无华,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疗本证,当以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为主。

【方剂名称】内补丸(《女科切要》)。

【方剂组成】鹿角霜(包煎)、黄芪、茧丝子、潼蒺藜、杜仲、补骨脂各10克,桑嫖蛸、赤石脂(先煎)12克,煅龙牡(先煎)各15克,制附块(先煎)5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验方选择】煅龙牡(煎)30克,黄芪、赤石脂(先煎)各15克,杜仲、桑螵蛸各12克,鹿角霜(包煎)、菟丝子、潼蒺藜、制附片(先煎)、紫菀茸、补骨脂各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肾虚不固引起的带下病。

三、阴虚夹湿型

阴虚夹湿引起的带下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并不太多,但是色黄或赤白相兼,质地稠并伴有臭气。兼有阴部干涩不适,或者不灼热感,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赤唇红,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治疗本证,当以益肾滋阴,清热止带为主。

【方剂名称】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知母、牡丹皮、泽泻、山萸肉各15克,生地黄、云苓、贯众、鱼腥草各20克,黄柏10克,淮山药30克。加芡实10克,金樱子10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四、湿热下注型

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带下量多,颜色典,质地黏稠,有气,或伴有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小腹或少腹作痛,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便短赤,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利湿为主。

【方剂名称】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方剂组成】淮山药、芡实、云苓、太子参、生薏苡仁各30克,绵茵陈20克,车前子、白头翁各15克,黄柏10克,白果10枚。

【方剂加减】如果兼有脾虚,可加山药、芡实、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利湿。如果带下量较多,色黄,或者黄绿如脓,质地黏稠或者呈现泡沫状,有臭气,伴有阴部痒痛,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可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龙胆草、柴胡、甘草各6克,栀子、黄芩各9克,泽泻、车前子、生地黄、当归各10克,木通3克,再加苦参10克,黄连9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利胆除湿。如果带下量多,色白但如豆渣状或凝乳状,伴有阴部瘙痒,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需要清热昨湿,疏风化浊。

【方剂名称】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方剂组成】萆薢、黄柏、牡丹皮、泽泻、通草、苍术、藿香各10克,薏苡仁20克,赤茯苓12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利湿,疏风化浊。

【验方选择】土茯苓、蒲公英各30克,猪苓、知母、白茅稂、蛇床子、茜草各15克,牛膝、丹皮各12克,黄柏、炒该仁、炒山栀各9克,生甘草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型

湿毒蕴结所致的带下,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带下量多,颜色黄绿如浓,或者带中有血,呈褐色,状如米泔,腥臭难闻,伴有腰骶酸痛,小腹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疗时,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主。

【方剂名称】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方剂组成】绵菌陈、生薏苡仁各30克,冬瓜仁、云苓各20克,山栀子、猪苓、牛膝、牡丹皮、车前子、赤芍各15克,黄柏10克,泽泻5克。

【方剂加减】如果湿重于热,症见带下色白兼黄,舌苔白微黄略厚者,本方可去牡丹皮、赤芍,加苍术、白术,以健脾祛湿;如果热重于湿,症见带下色黄,伴有阴部瘙痒、热痛等症,本方可云苓、生薏苡仁,加龙胆草、败酱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六、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个,水煎服。

验方二:蜀葵花一两,研末,每次9克,每天2次。

验方三:榆钱9克,煎服,治体虚白带。

验方四:金樱子30克,水煎服,或和猪膀胱,或和冰糖炖服。

验方五:刺猬皮焙干,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每天2次。

验方六:苦参、蛇床子各30克,白藓皮、狼牙草各20克,煎水坐浴,一天一次。

验方七:秦皮、菊花、蒲公英各15克,煎汤坐浴。

验方八:马鞭草、白藓皮、苦参、黄柏各30克,红花10克,煎水冷却坐浴,每天1~2次。

(二)口服中成药

(1)白带丸可治疗脾虚带下病。每次1丸,每日2次。

(2)乌鸡白凤丸等可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带下病。每次1丸,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内补丸等用于治疗肾虚不固引起的带下病。每次1丸,每日3次。40妇科千金片、二妙丸、白带丸等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病。每次1丸,每日3次。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要用专用盆洗涤外阴部;不宜过食肥甘、辛辣食物;定期妇科检查。

◇妊娠病

妊娠病内容有很多,包括妊娠呕吐、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子痫等。

一、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多出现在妊娠早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频繁,头晕倦怠,吃什么吐什么,有时候不吃也会干呕。严重者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会出现血压下降、体温升高,黄疸、嗜睡或昏迷。造成妊娠呕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等。辨证时应该多观察呕吐物的性状,如色、质、气味,结合舌脉及其他症状,辨别虚实寒热,区别妊娠呕吐与胃失和降所致呕吐的区别。

(一)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孕后就会使阴血聚于下中和,冲气上逆,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因此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多发生于早期妊娠,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不喜吃食,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口淡或呕吐清涎,头晕体倦,神疲思睡,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等。这种症状一般会持续到妊娠三个月左右。严重者会出现连续性剧烈呕吐、不能正常进食,造成营养摄入的困难,使体液平衡失调、新陈代谢紊乱,从而严重印象换恶化的身体健康。治疗本证,当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主。

【方剂名称】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

【方剂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各10克,陈皮15克,木香、砂仁各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骏方选择】太子参、姜竹茹各12克,白术、茯苓、姜半夏各9克,广木香、陈皮各6克,砂仁(后下)3克。

【方剂加减】如有口干想喝水、舌尖发红症状,可加黄芩9克,黄连3克;有胃寒症状的,加吴茱萸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恶阻。

(二)肝胃不和呕吐

肝胃不和,脾胃气虚加重,就会引起的妊娠早期呕吐。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对油腻食物特别反感,头胀而晕,头痛心烦,胸满胁痛,嗳气叹息,烦渴,口干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等。治疗本证,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为主。

【方剂名称】苏叶黄连汤(《湿热病篇》)加味。

【方剂组成】苏叶、乌梅各15克,半夏、陈皮、竹茹各10克,黄连5克。

【方剂加减】如果呕吐严重伤津,可加石斛、沙参。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验方选择】太子参15克,乌梅10枚,苏叶、竹茹、白芍各9克,吴茱萸4. 5克,黄连、陈皮各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恶阻。

(三)痰湿阻滞呕吐

痰浊阻滞导致的呕吐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初期呕吐剧烈、清涎反复,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胸郁闷、身体倦懒贪睡、口渴却没有饮水的欲望,小便很少,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温中化饮、降逆止呕为主。

【方剂名称】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半夏、茯苓、陈皮各10克,白术15克,砂仁5克,生姜3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两次分服。

【功效】温中化饮、降逆止呕。

【验方选择】生姜、制半夏各15克,云苓、苡仁各12克,泽兰、苏梗、新会皮各9克,白蔻仁8克,藿香、川朴、大腹皮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痰浊中阻引起的恶阻。

(四)简易验方

验方一:生扁豆、橘皮各3克,糯稻根24克,水煎频服,可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妊娠呕吐。

验方二:竹茹15克,芦根24克,黄连3克,苏叶2克,水煎冷饮,频服,可治疗肝胃热盛所致呕吐。

验方三:半夏9克,生姜6克,水煎冷饮,频服,可治疗痰湿阻滞呕吐。

(五)口服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每次1丸,每日2次。

(2)二陈丸、陈夏六君子丸等可用于治疗痰浊中阻引起的恶阻,每次1丸,每日2次。

二、妊娠腹痛

妊娠期发生的小腹疼痛,称为“妊娠腹痛”。妊娠腹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引起“胎动不安”,甚至下血坠胎,或“小产”引起妊娠腹痛的原因有血虚、气滞、虚寒、血瘀等多种原因。

(一)血虚腹痛

血少则气不行,胞脉受阻,所以妊娠期会出现腹痛。血虚症引起的腹痛,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按之疼痛减缓,并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口干不欲多饮,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等症状。治疗本证,当以养血安胎止痛为主。

【方剂名称】胶艾汤(见前文)。如果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可用如下方剂。

【方剂名称】当归芍药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柴胡、白术、茯苓各6~9克,当归、白芍6~12克,薄荷、甘草2~4克,煨生姜2~4片。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妊娠腹痛。

(二)气滞腹痛

气滞证引起的妊娠腹痛,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妊娠数月后小腹、胸胁胀痛,或者少腹胀痛,情志不畅,抑郁,吸气吐酸,不欲饮食,或情绪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等。治疗本证,当以疏肝解郁,养血安胎为主。

【方剂名称】逍遥散(见前文)。

【验方选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15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妊娠腹痛。

(三)虚寒腹痛

虚寒证引起的妊娠腹痛,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痛缓,形寒肢冷,纳少便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滑。治疗本证,当以温经散寒止痛为主。

【方剂名称】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方剂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香附、川断、艾叶各10克,川芎6克。

【方剂加减】如果小腹痛严重,可加吴萸、肉桂温经散寒;如果兼有气虚者,可加黄芪补气。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验方选择】川芎、艾叶各10克,当归、阿胶各15克,芍药20克,干地黄50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内寒引起的妊娠腹痛。

(四)血瘀腹痛

血瘀症引起的妊娠腹痛,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小腹常隐痛不适,或者偶有刺痛,痛点固定不移,舌黯有瘀点,脉弦滑。

【方剂选择】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组成】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阿胶各10克,桂枝6克,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各12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五)单方成药

(1)当归逍遥丸等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妊娠肿痛。每次1丸,一天2次。

(2)逍遥丸等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妊娠肿痛。每次1丸,一天2次。

三、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又称为先兆流产。胎漏是指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七个月以前,阴道出现少量出血,时止时出,或者出现淋漓不断的现象,但没有腹痛、腰酸和小腹下坠之感。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出现腹痛、腰酸和小腹下坠感,有时还会伴有阴道少量出血的症状。无论是胎漏还是胎动不安,都是小产、堕胎的前兆,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

中医认为,造成这两种症状的原因有肾气不足、气血虚弱、血热妄行、外伤跌仆等原因所引起,临床用药要辨证施治。治疗时一般以保留胚胎,维持妊娠为主,同时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禁止性生活等。

(一)肾气不足

肾气不足引起的胎漏和胎动不安,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血色淡黯,并伴有腹痛、腰膝酸软、四肢倦怠、小腹下坠之感,同时会出现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的症状。治疗时以补肾固态、固冲止血为主。

【方剂名称】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菟丝子、何首乌、云苓、党参各20克,桑寄生、川续断、阿胶(烊化)、白术、川杜仲、益智仁各15克。

【方剂加减】如果肾不足较重,可把党参换为太子参,白术改为淮山药,加山萸肉、熟地黄、二至丸,用以滋养肝肾;如果阴道出血量较多,出血时间较长,方中可加入仙鹤草、地榆、黑荆芥、鹿角霜等;如果大便干结难解,可加润肠通便药,如熟地黄、肉苁蓉、火麻仁等。

【用法用量】煎服,阿胶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验方选择】菟丝子120克(炒炖),桑寄生、川续断、真阿胶各60克。

【用法用量】将前三味细细研碎,用水化阿胶和为药丸,每丸重0. 3克,每此服用20丸,以温开水送服。

【功效】用于治疗肾气不固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

(二)气血虚弱

气血虚弱引起的胎漏和胎动不安,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血色淡红,质清稀。其他症状还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肢倦,四肢乏力,或伴有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等。治疗时以益气养血、止血安胎为主。

【方剂名称】胎元饮(《景岳全书·妇人规》)合寿胎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组成】党参、熟地黄、菟丝子各20克,当归、杜仲、白芍、白术、桑寄生、川续断、阿胶各15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验方选择】当归、益母草、续断、寄生、条芩、白术各5克,陈皮、砂仁各4克,川芎3克,甘草1. 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

(三)血热

血热引起的胎动不安或漏胎,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期阴道有少量出血现象,血色鲜红或深红,质地稠,或伴有心烦不安,腰酸,口苦咽干,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

【方剂名称】保阴煎(《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生地、熟地各10克,淮山药30克,白芍、川断续、黄芩、白术、冬桑叶各15克,女贞子、早莲草各20克,生甘草3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验方选择】竹、鳖甲、龟甲各25克,熟地、生地、麦冬、牛膝(酒蒸)、山药(蒸)各15克,天冬、茯苓各10克,圆肉10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血热伤胎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

(四)血瘀

血瘀症引起的胎动不安、胎漏,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宿有瘸积,常伴有腰酸腹痛下坠之感,阴道时有血液流出,色暗红,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治疗本证,当以补气和血、止血安胎为主。

【方剂名称】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方剂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白术、丹参、益母草各15克,云苓党参何首乌各20克,川芎10克,三七末3克(冲服)。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如属外伤,则要辨明受伤情况,灵活用药。【功效】活血消瘕,补肾安胎。

【验方选择】熟地、人参(多用潞党参)各20克,黄芪18克,当归、白芍各15克,川芎8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跌倒伤胎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

四、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荷叶蒂7只,南瓜蒂2只,水煎服,每日2次。

验方二:苎麻根24克,艾叶3克,水煎服,每日2次。

验方三:杜仲20克,菟丝子、黑豆各15克,水煎加糖冲服,连用十剂,治习惯性流产。

验方四:苎麻根30克(洗净),生姜5片,煎水服用,可治疗跌打损伤导致胎动不安。

(二)口服中成药

(1)寿胎丸等可用于治疗肾气不固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每次6克,每日3次。

(2)保胎丸、安胎丸、滋肾育胎丸等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每次1丸,每日2次。

(3)清热养阴丸等用于治疗血热伤胎引起的胎漏、胎动不安。每次1丸,每日2次。

(4)补气和血胶囊等用于治疗跌倒伤胎等原因引起的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每次1丸,每日2次。

五、子痫子

痫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前、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昏倒,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苏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等现象,是一种危、急、重症,严重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造成此种病证的原因有肝风内动,痰火上扰等。

(一)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所致的子痫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浮肿、头晕、头痛,突然昏迷,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同时伴有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苔无或花剥,脉细数等。治疗本证,当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为主。

【方剂名称】羚角钩藤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生地黄15克,白术12克,鲜竹茹、茯神木各10克,川贝母、菊花、钩藤(后下)各9克,霜桑叶6克,生甘草3克,羚羊角(先煎)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子痫。

(二)痰火上扰证

痰火上扰所致子痫,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全身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疗本证,当以清热开窍,豁痰息风为主。

【方剂名称】牛黄清心丸(见前文)。

【验方选择】制半夏、南星姜各12克,茯苓、枳实各10克,橘红7. 5克,人参、石菖蒲各5克,竹茹3. 5克,甘草半钱2. 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效】用于治疗痰火上扰引起的子痫。

◇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之后,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至昏晕,不省人事的症状,称为血晕。产后失血过多,面色苍白,感觉头昏目眩,属于虚证脱证;产后恶露不下,小腹疼痛,面色潮红或暗紫,属于实证闭证。产后血晕多是由于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引起,再加上生产时间如果过长,失血过多,就会造成气随血脱;如果产时体虚受寒,寒凝血瘀,气逆于上,也会发生产后血晕的现象。根据此种病因,造成产后血晕的病机可分为血虚血晕、气滞血瘀两类。

一、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晕,属于血虚血晕。其临床主要病证表现为心悸胸闷目眩,面色苍白,或恶心欲呕,甚至昏迷不知人事,目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脉微细或浮大而根。治疗本证,当以益气固脱为主。

【方剂名称】参附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党参30克,附子12克,枸杞子30克;如果病热较缓,可选芪、白术各30克,当归9克,橘皮、炮姜、甘草各3克。

【用法用量】煎服。

【功效】补中益气,温中散寒。

二、气滞

血瘀气滞血瘀引起的产后血晕主要表现为产后大量按红色出血、并夹杂血块,患者同时伴随有面色苍白、舌头按紫、小腹疼痛怕按压、逐渐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治疗时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

【方剂名称】逐瘀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卷上)。

【方剂组成】生地20克,大黄、赤芍、龟板(醋制)各9克,丹皮3克,当归尾、炒枳壳各15克,桃仁(炮、炒、研细)10粒。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益气活血,去瘀行血。

【验方选择】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乌贼骨15克,当归、五灵脂各12克,川穹、没药、丹皮炭、炒丹参、阿胶(烊冲)各9克,三七(服用)5克,炒艾叶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产后血晕。

三、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白茅根12克,荆芥炭9克,百草霜9克。前两味水煎,倒入百草霜服用。可治疗血虚血晕。

验方二:山楂(红糖水炒)12克,牛膝9克,煎服。治产后血晕,产后腹痛。

验方三:土三七15克。煎服,治产后恶露多,流血不止。

验方四:生蒲黄、五灵脂、荆芥穗各3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6克,水煎服每天2次,可治疗气滞血瘀血晕。

验方五:刺猬皮烧炭存性,每次服用3克,每天2次,治产后出血。

(二)口服中成药

(1)得生丹,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用炒荆芥穗9克煎水服药。

(2)云南白药等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产后血晕。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即产后子宫内排出的余血浊液等,初为暗红,继之淡红,一般三四周停止。如果过期仍然淋漓不断,称为恶露不绝。在中医看来,产后恶露有虚实之分,虚证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其临床主要辨证点为色淡红、量多、质稀、气味不臭;实证引起恶露不绝的主要辨证点为色红或紫、黏稠臭秽、有血块。一般来说,产后恶露不绝分三种类型:气虚不固、血瘀内阻、热毒侵扰冲任脉。

一、气虚不固

气虚会导致产后恶露不绝,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无臭气。同时伴有小腹坠感,形寒怕冷,神倦懒言,心悸气短,乳汁常不足,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缓弱等。检查子宫,多较软而大。治疗本证,当以补气摄血为主。

【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方剂组成】北黄芪、益母草各30克,党参20克,白术、当归头、鹿角霜、七叶一枝花各15克,升麻12克,陈皮、柴胡6克,炙甘草、炮姜9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一天2次。

【功效】补气摄血,固冲任。

【验方选择】黄芪、金钱草各30克,党参、陈皮、胡桃肉、淮牛膝、白茅根各15克,白术、柴胡、当归、续断各12克,升麻9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不固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

二、血瘀内阻

血瘀内阻所致的恶露淋漓不绝,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恶露过期不止,血色紫黑、量少、长时间淋漓不净,有血块,排出后疼痛感减轻,小腹有阵痛,按之加重,舌质暗红或微紫,脉沉实或弦。治疗时以祛瘀活血、生新止血为主。

【方剂名称】生化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焦山楂16克、益母草10克,泽兰5克,红糖适量。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血瘀内阻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

三、热毒侵扰

热毒侵扰冲任脉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恶露不止、量多质稠味臭,患者同时伴随有恶寒发热,面色潮红、嘴唇及咽喉干燥,下腹痛,按之加重,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疗本证,当以以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为主。

【方剂名称】保阴煎(见前文)。

【验方选择】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各20克,益母草15克,生地、熟地、山药、赤芍、炒蒲黄、川续断、五灵脂各12克,黄芩、黄柏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热毒侵扰冲任脉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

四、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艾叶炭9克,仙鹤草30克。水煎煮,加适量红糖温服,可治气虚不固所致的恶露不绝。

验方二:益母草30克,香附9克,煎服,可治疗血瘀内阻所致的恶露不绝。

验方三:益母草15克,煎服用,也可加红糖水煎,治血瘀恶露不绝。

验方四:益母草、马齿苋各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取汁与粳米煮粥待熟时加入药汁及红糖。可治血瘀恶露不绝。

验方五:血余炭30克,研末,每次服用6克,白水送服,每天2次。

验方六:葵花盘一个,烧炭研末,每次服用3克,每天3次,白水送服。

验方七:当归、益母草各12克,川芎6克,芥穗3克,马齿苋3克。水煎服。

验方八:延胡18克,炒研,每次白水服用6克,每天2次。

(二)口服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归睥丸、补血益母颗粒、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天2次。可治气虚不固所致的恶露不绝。

(2)益母草膏(或冲剂),每次30克,每天2次,或五加生化胶囊,可治疗血瘀内阻所致的恶露不绝。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多发生在产后的两三天至半月内,是指产妇乳汁缺少或者完全没有乳汁的现象。缺乳也有虚实之分,如果脾胃虚弱,或者因为分娩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而影响了乳汁的分泌,为虚证;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脉道阻滞,精血化生无源,以致缺乳,为实证。因此,造成缺乳的病因就有气血虚弱、肝郁气滞和痰浊阻滞三类。

一、气血虚弱

气血虚弱引起的缺乳,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乳汁少或全无,质地清稀,乳房不胀,面色苍白,经常觉得神疲无力,四肢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或大便溏泻,并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的虚证特征。治疗本证,当以补气养血、生乳通乳为主。

【方剂名称】通乳丹(《傅青主女科》卷下)。

【方剂组成】人参生黄芪各30克,当归(酒洗)60克,麦冬(去心)15克,木通、桔梗各0. 9克,七孔猪蹄(去爪壳)2个。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剂,一天2次。

【功效】补气血、通乳汁。

【验方选择】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王不留行、漏芦各9克,熟地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剂,一天2次。

【功效】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缺乳症。

二、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引起的缺乳,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胀痛但乳汁少或全无,同时伴有情绪紧张、胸肋闷胀、情志不舒、食少便秘、低热、舌苔薄黄、脉弦等症。治疗本证,当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

【方剂名称】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当归、白芍、王不留行、穿山甲(代)、川芎、地黄、天花粉、桔梗、白芷各10克,漏芦、青皮各9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功效】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验方选择】夜交藤60克,王不留行24克,夏枯草16克,沙参、细生地黄各12克,生白芍、炒川棟、阿胶珠、川贝母、土鳖虫、生蒲黄、茜草各10克,水蛭6克,蚕蛹20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产后缺乳。

三、痰浊阻滞

痰浊阻滞导致的产后缺乳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汁少,甚至没有乳汁,乳房下垂或硕大,但并不胀满,乳汁清稀,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等。治疗本证,当以健脾化痰为主。

【方剂名称】苍附导痰丸(《叶氏女笠》)合漏芦散(《济阴纲目》)。

【方剂组成】茯苓12克,陈皮、苍术、枳壳、漏芦、神曲、瓜蒌各10克,法半夏、香附各9克,甘草、胆南星、生姜各6克,蛇蜕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通乳。

【验方选择】半夏、茯苓、瓜蒌、陈皮、当归、厚朴各15克,漏芦10克,王不留行、桔梗各12克,穿山甲8克,生薏苡仁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功效】用于治疗痰浊阻滞所致的产后缺乳症。

四、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王不留行20克,气虚加黄芪、当归各12克,鹿角9克,煎服,可治气血虚弱缺乳。

验方二:王不留行15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治一般缺乳。

验方三:芝麻炒焦研末,每次9克,以王不留行9克,煎汤冲服。

验方四:冬葵子研成细末,每次6克,一天2次。

验方五:鹿角霜12克,王不留行15克,水煎服。

(二)口服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催乳丸、生乳丸、十全大补丸等,每天各1丸,用王不留行、漏芦各9克,煎水送服。或治气血虚弱所致的产后缺乳。

(2)逍遥丸等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产后缺乳,每天1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