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者自医。”

 解语渊 2023-06-21 发布于福建

以前做心理咨询时,总爱盯着别人的伤口看,期待做到彻底根除的效果,于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询问对方的感受、原因、过程和思考等上面。说白了,这是在给对方心理做按摩(先安慰并安抚,好取得信任,然后才进行下一步动作),并以此触发同理心的需要。再次重申:同理心不是以自己的最大感受去理解或同情或关怀对方的心理感受,而是和对方站在一起、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看到对方所能看到的一切继而深刻体悟其中的难处。然而,如今看来,这一套原理其适用性是极其有限的。归根结底,这套方式方法更适合的是收尾工作,以起到查缺补漏和根除的作用。说白了,这就有点像下猛药。而这之所以有效的原因也在于,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往往不是在初期、中期、爆发期,而是非得在愈合期,也就是爆发后期才会想到或意识到可能自己是“出了问题”的,故而用这套方法是疗效显著的。
不过基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尤其是个人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脆弱的考量,大多数人甚至还没到爆发期就可能已经濒临崩溃了,而且往往是在这其中难以自拔,一熬就是长年累月。这也就导致延缓了爆发的时间,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抗体,至于伤害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且反覆无常,直到失控。
到了失控阶段去治愈是极其艰难的。很多信息被刻意隐藏或遗忘,很多观念被强行扭曲,执念,偏见,成见根深蒂固。甚至出现“移情”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病人会习惯性“移情”医生。这其实是不利于治疗的。尤其是医生若本身专业能力不够精深的话,势必就会形成如用爱情疗伤,结果却病得更重的结局。专业名词叫:病娇。
回过头去说其不科学性在哪?就在于中间信息缺失严重,信念崩塌,想要重塑自我,除非敢破而后立。但这是极其危险的举措。很多人破而不立或难以自立更不认同他人为他立的种种,这样就直接进入下一阶段了。信仰缺失,认同感丧失。这时的对方简直形同行尸走肉。若想重新唤醒,非长时间的梳理和耐心,包括各种前期的同理心建设。这对彼此而言都是极其耗费心神的举措。且但凡医生自性不足,反噬也是极其可怕的,若这时再选择明哲保身,则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如何做呢?
先抛开自己的目光,抛开其伤口,不要急着安抚对方,更别同情心泛滥或同理心一下子就代入其中。若是如此,这是条极其艰难的路,并且如果医生逐利的话,偏偏对方又没有相应的经济条件,那也是一件挺“为难”的事儿。
明智的做法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通过行动带来的改变去给到对方以信心。这样做的依据是,当对方找到你时,说明对方已经迈出了信任的第一步(已经山穷水尽),接下来只要让对方看见“好”(效果)的变化,那么对方的信任就不会那么容易破碎,接下来只要往好的方面去指引,那么就能够不断叠加出“好”的成果。这样一来,对方在不断地变好,而坏的影响自然是越来越少的空间和留存余地了。等到了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到了差不多病愈的时候,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和根除,势必事半功倍。
当然,以上情况属于对方并没有达到病者自医的情况。且,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并不多。一则,若能做到这一步的人,但凡有所收获就最终还是能抵达自救的(好的东西会不断促进人的成长,同样在滋养人本身);其二,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多半也不会出现在心理咨询师的面前,除非对方的身份并不被知晓;其三,这样的人通过对方的讲述也可以略知一二,这时只需要用专业知识进行引导和完善就行。
换句话说,其运用的原理是“烂苹果定律”:好苹果和烂苹果放在一起很快就会腐烂,但好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却相安无事。关键点在于尽量切割掉坏的部分或不让它成为问题。
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若是对方还没有到“自愈”的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彻底接受过去或还在过去中挣扎徘徊往复的话,那么,你的目光和审视,包括旧事重提,都很可能把对方再次拉入深渊。这时,再想拯救对方无异于事倍功半。
所以,医生要做的就是告诉对方是什么病,然后用药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并且告诉对方这是正常的是好的。换句话说,这是把先后次序做了调整,并且是不断地把对方往好的方面指引,尽可能地抛出掉坏的影响和干扰。如此一来,只要足够多的好,坏的将无处安放。
这就像我常举的例子,如果正常的心理咨询(庸医),他们就像是知道坏习惯,然后只会也只愿告诉你如何改掉坏习惯。因为你的问题是这个,对方对阵下药自然治的也是这个。但高明的医生会告诉你,无需理会那坏习惯,只需要好习惯足够多,坏习惯自然没有时空的存活条件,只要好的越来越多,坏的不值一提,且丝毫无法动摇你的根本。如此一来,不必改,不必戒,且自己越来越健康。就是这么个原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