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教堂"中"五教"的含义

 jxwhb 2023-06-21 发布于安徽

                                      汪涛鋒

古徽州, 在居家扁额或宗祠中常起名"五教堂"。如绩溪县城内,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中叶建筑葛氏徽派民居堂上就高悬"五教堂";绩溪登源大庙汪村,知名的明代后期建筑"王氏宗祠"的堂号就是"五教堂"。如果探讨一下其"五教"之含义,足可显示出几千年来,在封建社会里,孔孟的儒家道德标准理念在民众中具有何等重要。"五教"后面再加上"堂"字就如同一个老师手拿教义永远地在教育着一群学生。所以"五教堂"三字表示不仅要閘明"五教"的含义,而且要指明需对谁进行"五教"?这是一个解答命题,既不能混淆,也不可颠倒。

 2000年以前,中华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对做人的道德标准首先提出"仁、义、礼";其弟子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又延伸加上"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在其后再加一个"信"字。並认为这五个字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标准。董仲舒在讲授《公羊春秋》时提出"天地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家理论。至此,"五常"即仁爱忠义、礼和、智慧和诚信这五种美德成为那时推行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应秉持的行为規范。是封建社会赖以維系着的社会道德标准。将"五常"改为"五教"额于堂上,不仅可以㝉示对儒家传统要代代相传的决心,而且可以以此为镜,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按此标准去进行对照践行。这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管理百姓的一种方式与支柱!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就是"五教"的含义。而且以"教"取代"常"字显得更为通俗,更贴切,更具有引示作用。这也表明是那个时代信奉儒家学说己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是古徽州体现东南邹鲁推行程朱理学的一种典型体现。

对"五教"含义的介释,后来的研究学者虽显各其神通,但其用意都基本趋向一致,只是表达角度方式不同而己。其通俗的介释可表达如下:

仁;仁爱,仁者乐山或人人心德,勿施于人,事物为人;

义:忠义,大义凛然或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

礼:礼和,以礼相待或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

    智:睿智,智者乐水或是非之心,文理密察;

信:诚信,信守诺言或信字从人言。

后来,儒家对"五常"又进行了后续,使做人的道德标准更为丰富更为完美,当然也为"五教"增添了更充实的内涵。其后续内容主要是:温、良、恭、俭、让;忠、孝、廉、恥、勇;诚、悌、勤、雅、恆。即指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忠心、孝悌、清廉、羞耻、勇敢;真诚、恺悌、勤勉、雅致、恆心。其中"温"即为温文尔雅、"良"应为择良从善、"让"应指当仁不让、"廉"是指廉洁自好、"恥"应为知恥后勇、"悌"为知乐君子、"雅"为雍容文雅、"恒"即持之以恆等等。当然,组成上述四组"五常"即20个字的人为道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提倡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来说,有些是可以借鉴与提倡的。而有些则必须批判地引用,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才能起到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而达到促使社会进步的效果,

如果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之一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敎"作为"五教堂"上"五教"的含义?这种有根有据的介释在旅游浪潮到来之时,在历史的盲区里釆用移花接朩张冠李戴手法,显然也是一种可以应付的办法,必竟历史上以假"传"真的亊例可謂多于牛毛。"白鹿洞"书院位于 江西庐山显子县北鹿五老峰下,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重修了书院后与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组成中国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成了朱熹传播理学的中心。朱熹为学院制订了严格的学规。学规首条即引用尧舜时期(公元前2000年以前)司徒(一种官职)契向尧、舜提出的格言,曰:"敬敷五教",即上述所称的"五教"。此"五敎"只是一种用最普通的表述来告诉人们应懂得的道理,它还沒有上升成为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規范,而且其中如"夫妇有别"、"兄弟有序"等作为道德規范来遵循也过于庸俗简单,也更不可能是儒家理论的雛型。只是又过了1000多年之后才由孔、孟、董等圣人經过长期的实践与磨合,才形成了完整的儒家理论即"三綱五常"。所以堂铭扁额屮的"五教"含义与书院所引用的"五教"既毫不相关,也不可以用此"五教"来借用于彼"五教"。当然,朱熹在制订学規时引用远古司马徒的"五教"格言是非常正确的、合适的。因为他既引用了先人的格言来敎育学生,又能让学生起到"既能做到又必须要做到"的效果。将其以条例方式固定在学规之中,彰显出朱熹相当务实的办学风格。而且,朱熹还制订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条例,如除了引用"五教"之外还制订了"五焉",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且对自修身、处亊、处物等要求也均用条文列出。可以说,朱熹对办学的贡献不仅可体现它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还为封建社会的崭新办学模式提供了样范。出于对朱熹的崇拜与敬重,将朱熹在学规中引用先人的"五教"格言作为现今"五教堂"中"五教"之含义,出现此等差错当然亦在情理之中,因其主观作为是良苦的,而且具有一种含糊相似之忎。但从科学态度来研究历史却是不可取的。

 对谁"五教"?笼统地说就是对"后人"进行"五教"。此"后人"应是泛指的,而且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群阶层都会有不同旳受教对象。可以说这是一个宽阔可以任意理解的答题。

对绩溪县葛氏民居悬挂的"五教",就是对一宗一族的家属后人以致子孙后代都要遵循铭记的"五教"。葛氏民居至今己保存了500多年,完好无损!这就足以表明葛氏一族为遵循"五教"巳经作出了榜样!

汪村王氏宗祠"五教"的对象更是花样翻身。曾是民国时期七任外交总长二任国务总理的陆征祥在1920年为"盘川王氏创修宗谱"作序时泛指了"五教"的对象,曰:"狭义之亲为家人。祖孙父子、兄弟、伯叔;广义之亲为婣、娅、甥、舅姐妹、亲婿是也"。这就将宗族中的所有相关对象都囊括在五教范围之中。涵盖了一宗一族的整个层面。汪村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五教堂是继社公(新安王氏二十世祖,生于1360年左右,即迁居汪村后的王氏六世祖)亲手建造昀,他生有四子,长子善祖迁居楊溪丁家店,次子关祖迁居庙头,三子友祖迁居忠周,四子住祖留居汪村。为了用"五常"来教育四个儿子及其家人遂取名"五教堂"。今后若有谁犯错,不论居于何处都可以开祠堂问责!这样理解虽然通俗粗浅,却也在理!

"五教"对象如果跳出一宗一族,从社会层面来讲,則涵盖面更广,且还有倾向性。如对于兵丁应侧重于仁、义的教育,对于学生要引导礼、智的教育,而对于商人者要強调信的道德!这实际上也是封建社会历来普遍推行的行为规范。

本文仅供参考!

 

                           20236月于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