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心灵牧场书馆 2023-06-21 发布于河南

说起八宝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我国赫赫有名的革命公墓,许多英雄烈士都长眠于此。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能够在八宝山公墓举办追悼会并葬于此的,通常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但凡事皆有例外。

20年前,就曾有一名北大女学生获得了这份“殊荣”。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薨年24岁的她,在去世后不仅被破例葬于八宝山,而且北京大学的师生们还在菊花厅为其举办追悼会。

这既是北大首次在八宝山为学生举办追悼会,同时也是女孩生前成就的证明:

撒贝宁致辞追悼、曲三强为她撰写墓志铭,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更是为其离世而泣不成声。

这个让众人为之痛惜的女学生,正是昔日家喻户晓的北大才女张培祥。

从两度因贫穷被迫辍学的寒门女孩,到凭借自身才华走红全国的北大才女,张培祥的人生远比我们想得更加艰苦且励志。

但就在2003年,原本有着大好前途的她却骤然离世,人生宛如落花般凋谢。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命运残酷似刀山火海,却总有人赤裸着双脚,在不幸的经历里翩翩起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培祥的故事,一起聆听她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人生。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手持绝望“副本”的女孩

命运从未有过绝对的公平,每个人自出生起拿到的“副本”都不尽相同。

有人手握“金汤匙”,从小衣食无忧;有人生于贫寒,抬头便是生活的狂风暴雨,而张培祥的原生家庭,又何止是“贫寒”所能概括。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1979年10月,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的一个偏远山村。

恰逢秋高气爽、瓜熟蒂落的季节,可她的降生不仅没有给家里带来喜悦,反而增添了许多沉重。

常言道:“一人患病,全家忧愁”,但张培祥的家庭情况,却远比人们想得更糟糕。

她的父亲病弱卧床,常年需要吃药;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右手瘫痪。

一残、一病、一幼。

一家三口加起来连一个完整的劳动力都凑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将女儿健康抚养长大,自然成了一个艰难的问题。

贫寒的家境,让张培祥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同时也让她越发早熟懂事。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彼时,张培祥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水稻,把收获的大米拿到市场上售卖。

由于父亲患病在身,无法下地干活,年幼的她只能接过原本属于父亲的活儿,和母亲一起撑起生活的重担。

在张培祥的记忆里,干农活和卖米是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身边的同龄人还在父母身边玩耍时,她却已经拿着锄头在田地里帮忙干活了。

小至拔草、播种,大到施肥、除虫,这些原本属于大人干的活儿,张培祥都将其做得井然有序,稚嫩的身躯与宽广无垠的农田格格不入,可她老练的动作,却又像极从业多年的老农民。

比起日复一日的农活,更让人为之心酸的,是每年寥寥数次的售卖。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每到收获的季节,张培祥就会和母亲挑着两担大米,到四公里外的市场叫卖。

每次去卖米,她总会主动挑起比较重的那担,将轻的担子留给母亲。

瘦弱的身躯扛着近百斤重的大米走上4000米路谈何容易?扁担压在肩膀上,就像石头硌着骨头,疼得张培祥泪水直在眼圈里打转,可即便如此,她却始终没有喊累,更不曾主动提出要停下休息。

年幼的身躯里,藏着一颗远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心,张培祥很清楚,她肩膀上扛着的不只是大米,更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小小年纪却要撑起家庭重担,亲戚邻居们都觉得张培祥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她本人却不这样认为。

也许是早已习惯生活的波澜,又或是从未体会到甜蜜的生活。

儿时的张培祥,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和别人没什么区别,顶多就是比其他同龄人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有一次,父亲病情加重,急需吃药治疗。

为了筹齐买药的费用,她和母亲隔天天没亮就扛着两担大米到市场售卖,因为两分钱的差价,母亲拒绝把大米卖给黑心贩子,结果母女俩站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半粒米都没卖出去。

周围的米贩子都嘲笑张母锱铢必较,但张培祥却知道并非母亲小气,而是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每一分钱的重要性都如同大山般沉重。

夕阳西下,母女俩挑着大米哼哧哼哧地走回家,路上,她问母亲该怎么办?母亲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默了片刻后才说道:“明天上另外一个比较远的集市去卖。”

“有多远?”张培祥不解地问道。

“十几里......”

她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比起生活上连绵不绝的波澜,数得清距离的上路似乎不是那么苦了。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那天晚上,张培祥彻夜无眠,屋内父亲咳嗽不断;屋外蛙声片片,她望着窗外皎洁的月亮,心中充满了迷茫。

不知过了多久,天色逐渐露出鱼肚白,远方传来阵阵早读声。

张培祥骤然起身,那一刻,她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刘同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张培祥绝望的生活里,读书就像一道光,在照亮她灰暗人生的同时,亦指明了其前进的方向。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张培祥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她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新课本到手不到一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

她听课认真,从不分心,本子上的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密密麻麻全是知识点。

放学铃声一响,张培祥就像风一样跑回家,扛起锄头直奔田地里,等待手上的活儿干完,她又迅速跑回家里洗菜煮饭,尽其所能腾出时间,只为能够安心学习。

夜幕降临,张培祥一点时间也不愿意荒废,写完作业的她,连走出房间喝口水都舍得,拿起书本便孜孜不倦地看起来。

身边的同学都不明白张培祥为何如此努力,但她却很清楚,学习是自己走出大山最有效的方式。

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但对于张培祥而言,这却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可即便是这样一条不被许多人“待见”的道路,她每走一步都是万分艰难。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张培祥5岁时,她的弟弟出生了,本就沉重不堪的家庭变得愈发摇摇欲坠。

为了替父母分担压力,张培祥放学后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干农活上,只给自己留下一小部分时间学习,可即便是一心二用,她的成绩依旧在班上名列前茅。

乡亲们都说张培祥是文曲星下凡,将来必定能考取“功名”,就连老师都对其赞不绝口,不厌其烦地对她说道:“只要你一直努力下去,未来肯定能考上大学。”

张培祥想象不出大学的模样,但她知道,那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入场券,是可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地方。

然而,对未来美好的畅想,却赶不及现实的变化。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有一天,10岁的张培祥刚放学回家,就被弟弟拉到屋里,连掉落在地上的书包都来不及拿。

父亲坐在床上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四周的空气似乎骤然凝固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父亲迟疑地说道:“琼宝(张培祥的小名),弟弟也到了上学的年纪,要不......要不你就别上了吧......”

话音未落,张培祥顿时楞在了原地,她想要问个明白,却又害怕父亲生气,双眼通红地低着头,沉默许久才小心翼翼地问道:“爹,咋啦,怎么不让我上学呢?”

父亲叹了叹气,不再开口。

张培祥不想就此放弃,她一边流着泪,一边拉着父亲的衣袖苦苦恳求:“爹,我可以帮忙干活,帮家里多挣点钱,实在不行,我少吃点米,好不好?”

悲戚的哀求声传出窗外,惊走了院子树上的小鸟,似乎也惊走了她的梦想。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年少早熟的张培祥自然知道父母不易,可她更清楚,自己一旦放弃学业,也就意味着人生断了未来。

但事情的发展终究没能如愿。

昏暗细小的屋子里,父亲用看似商量实则命令的语气,敲定了张培祥的人生,伤心欲绝的她,此刻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冲出家门嚎啕大哭了起来。

张培祥没有看到,在她的身后,父亲瘦弱的身躯正在不停地颤抖着;张培祥没看到,母亲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浑浊的泪水无声地落在地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天底下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让子女辍学,一辈子龟缩在山村没出息。

贫寒的家境,限制了张培祥的未来,也限制了父母对她的爱。

一夜无眠,满腔的心有不甘,都化为泪水打湿了枕背,但哭完闹完,日子终究还得继续。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第二天早上,双眼红肿的张培祥如往常般早早起床,只不过这一次她没有去学校,而是扛着锄头跟随母亲到田里干活。

村里的小孩子结伴上学,路过农田时发出嬉闹的笑声,张培祥放下锄头站在田垄边,伸长脖子望着远去的身影。

四周碧绿的田野随风荡漾,可她的身边却满是荒芜杂草,像极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可望而不可及。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并非正确的道路

人生无常,纵使身处绝境,亦有希望存在。

对于张培祥而言,幸与不幸就像一条互相缠绕的绳子,贯穿了她人生的生命线。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小山村没有秘密可言,“文曲星”辍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村里,也传到了张培祥的姑妈耳中。

姑妈怒气冲冲地跑到哥哥家里,质问为什么不让侄女上学。

面对妹妹的质问,张培祥的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望了望手中盛满清汤的碗,里面见不到半点油水,仅有两片菜叶就像受了惊似地摇摇晃晃,一切都在不言中。

姑妈叹了口气,她知道哥哥的难处,可又不忍心见到侄女辍学,深思许久,姑妈坚定地说道:“让琼宝来我家住,我供她上学。”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那天傍晚,刚从农田回来的张培祥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地连身上沾满泥土的衣服都没换,抄起书包就跟着姑妈走出家门,生怕下一秒对方会反悔。

临走之前,父亲把她叫到里屋,慈祥地摸了摸她的头,并说道:“琼宝,爹没用,没办法供你上学,你要好好读书,别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张培祥如小鸡啄米般点了点头,泪水却忍不住从脸颊滑落,她不怪父母不让自己上学,也明白父亲始终爱着自己。

只是对于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而言,“爱”这个词更像是沉重到无法开口的负担。

院子里的老树上,不知何时已经重新站满了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似乎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新添了几分生气。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离家渐行渐远的张培祥不敢肯定,鸟儿们下一秒是否会因为再度受到惊吓而散去,但她很清楚自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不让失而复得的事物再一次从手中流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毕业后,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当地最好的中学——醴陵一中。

然而,好的学校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学费,这笔钱不论是对于她家还是姑妈家,都是沉重的负担,可即便如此,姑妈还是咬牙将其送入了醴陵一中。

姑妈的疼爱,让张培祥既感激又愧疚,她打心底感谢姑妈的帮助,却又不忍心拖累姑妈一家人的生活。

读完初一之后,张培祥找到父亲,希望转学回到乡下中学,父亲虽然同意了女儿的想法,却没有草率做决定,而是找到她的四叔寻求帮助。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彼时,张培祥的四叔在醴陵四中教书,得知侄女因为贫穷准备转学到乡下,他当即决定帮助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孩。

就这样,四叔不仅将张培祥安排进自己教学的醴陵四中,而且在生活上也尽其所能地照顾她。

求学的道路一波三折,但张培祥并没有感到沮丧,反而姑妈和四叔的帮助,让她越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醴陵四中读书的那段时间里,张培祥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抽空兼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缓解父母身上的压力。

懂事、乖巧、成绩优异......可以说,她将人们心中对好学生、好孩子的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彼时,所有的老师都认定,成绩常年名列年级第一的张培祥,必定能考上重点高中,倘若她稍加努力,甚至重点大学都能试一试。

但众人并不知道的是,张培祥早已在私下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为了尽早出来赚钱,她毅然选择了报考中专。

“人生不止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伴随着年纪的增长,张培祥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她很清楚自家的条件,也深知自己每一分学费和生活费的背后,都藏着父母数不清的汗水。

为了让父母“省心”,张培祥甘愿放弃学业,殊不知眼前的路,并非正确的道路。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她不懂,但有人懂。

这个人就是时任醴陵四中校长的罗定中。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再度辍学,寻人记

事实上,与其说是罗定中关注着张培祥,倒不如说是她优异的学习成绩,引起了对方的注意。

“读书改变命运”的真谛,此刻终于缓缓在她的身上显现。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罗定中看到张培祥填报的中专志愿,对此深感不解的他当即找到张培祥,询问她为什么这么做?

面对校长的关切,张培祥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她沉默许久后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我家里穷,读不起高中,我想早点出来帮他们分担压力......”

听到这句话,罗定中的心里顿时涌现出阵阵心酸,他不忍心一个好苗子就此毁了,

于是摸了摸张培祥的头,轻声对她说道:“你安心中考,学费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看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校长,张培祥再也憋不住内心的委屈,她重重地点了点头,泪水宛如失控的水龙头般喷涌而出。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无奈,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愿意拥有前途更加光明的未来?

但彼时的张培祥并不知道,“填报中专”只是命运对其一个小小的“试探”,在此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大的波澜在等待着她。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罗定中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那一年中考满分740分,而张培祥则考出了727分的绝对高分,成功被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

与此同时,罗定中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仅为其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而且还额外多给她一笔生活费。

层层苦难被迈过,日子似乎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众人都觉得克服这些难题的张培祥,能够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就连她本人也愈发刻苦努力,一心想着在未来的高考中冲刺重点大学。

可平静的生活是如此短暂,仅过了一年时间,残酷的命运又如同刀子般向她刺来。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高二那年,张培祥的父亲做了胆结石手术,母亲患上乳腺癌,无法下地干活,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至此彻底陷入了崩溃。

命运接二连三的摧残,有时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看着痛苦万分的父母,以及年幼的弟弟,她的心里似乎再也找不到说服自己继续读书的理由。

在一个彻夜无眠的清晨,张培祥早早起床,简单收拾几件衣服之后,就跟随同村的姐妹南下深圳,踏上了打工的道路。

离开村子时,她一步一回头,眼中的不舍,犹如清晨的露珠几欲溢出。

张培祥知道自己这么一走,多年来的寒窗苦读将会付之一炬,可生活的压力时刻摆在眼前,她实在无法做到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却眼睁睁看着父母弟弟受累。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寒冬将临,院子老树上的鸟儿似乎忍受不了清晨的寒气,在不知不觉中各自朝远方飞去,像极了张培祥悄无声息地离开。

可就在她离去不到半天时间,学校却因此“炸开了锅”。

平日里谦虚有礼的女学生,连请假都没有就“失踪”了,得知消息的罗定中着急不已,当即跑到张培祥家里,询问她到底去了哪里?

“琼宝......琼宝去深圳打工了......”面对急着发跳的校长,张培祥的父母低着头,羞愧地说出了这个秘密。

罗定中想发火,可看着低矮的土墙屋里,张父怏怏不乐地靠在床头,张母依靠在木门上捂着伤口低吟,他就算有再大的火气也不知该怎么说出口。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沉默了好一会儿,罗定中缓缓对张培祥的父母说道:“我是老师,我的义务就是让学生上学,琼宝这么好的一个读书苗子如果辍学了,那简直就是在犯罪!”

从那天开始,他就踏上了寻找张培祥的道路。

然而,偌大的深圳想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那个年代,通讯设备远没有现在那么普及,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少打电话回家。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罗定中几经打听,终于得知和张培祥一同外出打工的几个女孩,偶尔会打电话到村里的小卖部来。

凭借着这份渺小的线索,罗定中硬是拉着小卖部的老板到电信局查电话号码,一个一个地查,只要是来自深圳的号码,他就全部记在本子上。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在那之后,但凡工作之余,这位用心良苦的校长就会开始打电话,厚厚的本子上记着数千个电话,他一个一个地打,丝毫不放过任何一丝机会。

整整五个月,老人早已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但他心里始终记得一件事:找到张培祥,带她回来读书。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与命运交锋,首次胜利

熬过了命运的波澜,生命的彩虹就会极尽绽放。

哪怕很短暂,却也足够动人心弦。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1996年。

罗定中习惯性地拨通了本子上的号码,却意外听到张培祥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问着对方的名字,生怕这是一场梦。

面对校长的劝说,张培祥是既感动又无奈,她说:“校长,我想读书,可家里的条件根本不允许......”

“你别说了,尽管回来,学费的事情不用你操心”,罗定中一如既往地“强势”,但言语中的关切却怎么也藏不住。

他本不需要这样做,可为了挽救一个前途无量的学生,这位年迈的老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说出了这句承诺。

电话另一边的张培祥早已泣不成声,看着自己在工作中被磨得粗糙气泡的双手,她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发誓般颤颤巍巍地回应道:“好,我马上回来。”

承诺与誓言互相交织的桥梁,为张培祥重续求学之路,在辍学近半年之后,她再次踏入了课堂。

但时间不等人,彼时距离高考仅剩下一个学期,张培祥所要付出的努力,将是常人难以计算的。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为了不辜负校长的期望,从重返校园的那天起,她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路灯下、楼道里、图书馆,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其埋头苦读的身影。

1997年,满打满算读了一年半高中的张培祥,与万千学子一同参加了高考,考试结束后,她站在教学楼的走廊边,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方。

那里有延绵不绝的大山、有繁华喧闹的城市、有梦想汇聚的大学......

成绩放榜前一天晚上,张培祥彻夜无眠,她有些激动,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大学的模样,却又有些担忧,害怕考不好,辜负了帮助自己的好心人。

但这一次,张培祥不仅赢了,而且还赢得干脆利落。

那一年,她以株洲文科状元、全省第5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系成功录取。

这份成绩,不仅是张培祥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证明,同时也是她在与命运的数次交锋中,首次取得胜利。

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张培祥并不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在此后的日子里,她还会与命运多次交锋,在对方布置的“刀山”上翩翩起舞。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1997年8月,张培祥揣着全村人拼凑出来的1000块钱,坐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那天的太阳依旧毒辣,像极了她和母亲去市场卖米的天气。

但这一次,她不再是任由命运摆布的不幸女孩,而是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才女。

大学期间,张培祥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她白天打三份工,晚上自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充实着自己。

人才辈出的北大里,张培祥的成绩始终排在专业前10名,多次获得了奖学金。

她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凭借自身的才华,获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

2001年,张培祥从北大毕业,顺利拿到法律学士学位,但她的学业之路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读完本科之后,她又考上了北大法学院研究生,师从曲三强。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然而,天才总是“多面手”。

比起“北大研究生”这个身份,真正让张培祥走红全国的,却是她出类拔萃的文采。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走红全国,露出獠牙的命运

如果说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是张培祥经历的漫长寒冬,那么进入北大后的她,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绽放时刻。

更准确地说,是其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天赋。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张培祥酷爱《红楼梦》,于是便于“满天飞花”为网名,创作了《大话红楼》、《飞花读红楼集记》、《红楼十日楼》等诸多网文作品,一度广受好评。

其中《大话红楼》更是风靡全国高校,而她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粉丝。

但张培祥的文学之路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熬过漫长寒冬的她,似乎要在这个“春天”,将自己的才华一口气全部绽放出来。

在导师曲三强的指引下,张培祥开始帮北京电视台写剧本、做策划,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更是邀请她主持节目。

从两度辍学的寒门女孩,到年轻有为的北大才女,张培祥所取得的成就着实让人感到惊讶,而在此之后,她更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2003年,张培祥根据自身经历,创作出纪实长文《卖米》,该篇小说一经发布便引起轰动,被权威杂志《当代》收录,而后相继被《读者》、《新华文摘》等报刊杂志转载,其内容更是引得无数人泪目。

有人说:“起初我还羡慕别人有皮鞋穿,可读完《卖米》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光着脚在奔跑。”

或许和那些名人著作相比,《卖米》的文学功底并不算深厚,可其中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人生感悟,却让每个读者看完后都感慨不已。

命运残酷如刀山,而张培祥却赤裸着双脚,在不幸的人生中翩翩起舞。

那一年,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经历而落泪;那一年,不知有多少网友为她的坚强而动容。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凭借《卖米》,本就小有名气的张培祥一夜间火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才女,人们似乎隐隐看到了一颗文学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而在学业与名气蒸蒸日上的同时,张培祥也没有忘记自己贫寒的原生家庭。

她把赚来的钱留下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寄回家,给父母买药、买衣服,买各种家电、供弟弟上学,还把家里的房子修缮了一遍,答谢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一切都在往美好的方向发展,倘若不出意外,张培祥的人生会像繁星般璀璨,而她的故事,也会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典励志例子。

然而,命运无情,似乎见不得这个女孩的好,它就像一个残忍的“罪犯”,在张培祥毫无防备之时,骤然向她挥出了死亡的镰刀。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2003年,非典如海啸般席卷而来,许多高校为了保护学生安全,纷纷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北京大学也不例外。

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张培祥的身体却出现了异样。

这一年的五月中旬,她的皮肤逐渐出现青紫、起红点、经常头晕目眩、气喘不均、浑身乏力,甚至还伴有发烧。

张培祥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患上了非典,但很快便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为了避免麻烦导师,她没有到医院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培祥的病情也越发严重,到了月底,她整个人已经虚弱到连站立都成为问题。

得知情况的同学们,连忙将张培祥送到北检查,但等来的却是一封“死亡通知书”。

那一刻,命运彻底露出了狰狞的一面,以前所未有的残忍,摧毁了她的未来。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人生无常,命薄如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尽管在此之前,张培祥早已见识过命运的残酷,可当绝望真正降临时,她还是感到猝不及防。

医院的检测报告显示,张培祥不仅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而且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

毫无疑问,这则检测报告对她来说,无异于“死亡通知书”。

从那天开始,张培祥就住进了医院,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恳求老师和同学替自己保守秘密,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这年7月,张培祥的父母和弟弟最终还是得知她病危的消息,连夜赶到北京。

与此同时,几家此前和张培祥有过合作的电视台和出版社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赶到医院看望她,并表示愿意全力出资为其治疗。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张培祥拒绝了。

她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也知道花费大价钱的治疗,到头来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最绝望的事情,莫过于在所剩时日无多,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可即便如此,张培祥依旧没有自暴自弃。

也许是得益于早年的艰苦磨难,又或是看淡了死亡带来的恐惧。

在饱受病痛折磨的那段日子里,她始终以笑待人,仿佛遭受不幸的人不是自己,亲戚朋友们都担心张培祥是在强颜欢笑,可她却说这是自己真实的内心写照。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纵使命运穷尽手段剥夺自己的生命,但张培祥却始终不曾向其低头认输,她说:“虽然我改变不了结果,但我还是能珍惜剩下的时间,把每一天都活出别样的精彩。”

世界上哪有人真的不畏惧死亡,张培祥也不例外,但她的乐观,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敬佩和心酸。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人如花谢,不见悲秋

命运无情,才女凋零。

2003年8月27日晚上9点,时年24岁的张培祥,走完了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

漫天飞花,停留在了秋季到来之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在网上写下两个字——“花谢”。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没有抱怨、没有悲愤,张培祥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带着对姑姑、四叔、罗校长的无限感谢,带着对红尘的眷念,永远离开了人世间。

“生如夏花之灿烂,人生何故见悲秋”,这14个字,或许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张培祥在临终前曾留下一封遗书,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她说:

“我把自己分成两半。

一半留在北京,因为这里有可亲可敬的同学老师;

一半带回老家,家里还有慈爱的父母和放不下心的弟弟,需要我的陪伴。”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张培祥的一半骨灰被父母带回老家之后,村民们纷纷闻询赶来,自发送她走完最后一段路。

父亲拖着病躯,一趟又一趟地将水泥、钢筋和瓦片运到张培祥儿时采茶籽的小山坡上,在将其骨灰埋葬于此的同时,还修建了一座亭子。

他说:“生前爹没照顾好你,也没帮上你什么忙,现在你走了,我给你建一座亭子遮风挡雨,要是想你了,我就去亭子里陪你说说话……”

父爱如山,从未消失,早年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始终无法将对张培祥的爱诉说出口,等待条件变好,她却已经不在了。

与此同时,经北大申请,张培祥的另一半骨灰被破例葬入八宝山公墓。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2003年9月2日,北大师生在八宝山菊花厅为她举办了追悼会,现场名人汇聚、泣不成声。

乌云遮住太阳,微风徐徐吹来,划过在场所有人的脸庞,与哭泣声、叹息声揉成一团,似乎在悄然祭奠着这个一生坎坷的女孩。

作为首个被北大在八宝山举办追悼会且葬于此的学生,张培祥承受得起这份殊荣。

因为她所代表的,不仅是寒门学子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的励志故事,更是生命对命运的不屈服。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张培祥充满艰辛苦难的人生,固然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心酸,但她的乐观坚强,在命运的刀山上翩翩起舞,同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

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才女已逝,佳作犹在。

如今距离张培祥离世已经过去了20年,但她的故事将会伴随着《卖米》继续流传下去,成为照亮无数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