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于影壁的浩荡家风

 转折点001 2023-06-21 发布于山东

在桓台古县城的西南一隅,静立着一座四百余年的祠堂——忠勤祠。进入祠内,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写有“忠勤可悯”四字的影壁墙,这是嘉靖皇帝为表彰祠堂主人王重光平蛮功成、督木殉职所题。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却并非是这象征无上荣耀的皇帝御书,而是其背面所镌刻的数行鎏金小楷。尽管不是名家书法,却常常引得游客驻足诵读、感慨连连。究竟这几行字里,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呢?想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还要将时光倒回明朝嘉靖年间。

嘉靖二十年,一阵锣鼓声响揭开了王氏家族的仕宦序幕,四十岁的王重光金榜题名,成为这个家族耕读三代后的首位进士。从政之后的王重光将王家几代以来积善处世、刻苦攻读的传统归纳升华为了四点家训:“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友读书之人,言读书之言。”这是王家首则成文家训,围绕“读书”和“道义”展开,成为整个王氏家规体系的开端。

纵观整则家训不难发现,王重光将读书看得尤为重要,即便结交朋友也必须是读书人。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正是孜孜不倦的埋头苦读让王重光跻身士绅阶层,成为开启王家仕宦大幕的重要人物。因此,他将读书视作修身进取的基础和前提也不无道理。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后世也承继了先祖的优良传统,继续将读书的要义进行深化,尤其是五世祖王之垣在督促子弟读书方面尤为用心。作为唯一的仕进之途,王之垣看到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专门制定了一套经典的科举教育体系。比如,他要求子孙五鼓即起,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一篇不佳,便要鞭笞十下,可谓让子孙毕生难忘。其三子王象晋耄耋之年,犹“时时梦课业未竟,心中惶惶,跪受扑责。”但正是这样严厉的教育,使得家族子弟的应试能力不断提高,保持了科举长盛的局面,将新城王氏的发展推向了鼎盛时期。

然而,在王重光的读书理念中,并非只有科举出仕这样简单的目的,而是以书为师,学习道义,这也是其所立家训的另一大核心理念。他所谓的“道义”,并不只是表面上的道德和正义,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综合,更是王氏族人立身处世的本源。王重光本人可谓实践道义的典范,不管是在工部、户部、九江、云中,处处都留下了他的忠勤身影。即使后来谪调贵州,仍然勤于王事,督木殉职,至死"无一语及家事"。正是他始终追求道义之源,也将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理念根植于子孙的血脉当中。在王重光之后,子孙相继对道义的概念进行了更加详尽和规范的阐述,在为人、处世、治家、从政等方面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使得王氏家规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如梭,岁月变幻,多少家族盛极而衰,淹没于历史。透过王氏家规训诫,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家族繁盛荣耀、与时俱进的根源和脉络,是一位又一位王氏族人用心经营、克己奉公的清正形象。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如今“道义”和“读书”的家训依旧镌刻在忠勤祠的影壁墙上,时刻告诫着王氏后人:要秉承先祖遗训,家风家范,莫失莫忘!

(本文编辑:胡晓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