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成长?(最终篇)

 Richard_X 2023-06-21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图片

01

\ | /

     当然,孩子成长中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典型问题,比如,孩子为什么敏感又脆弱?比如为什么孩子跟伙伴相处得不友好?比如孩子不跟家长说心里话怎么办?等等,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后有机会再来探讨。

     其实心理行为调整并没有什么奥秘,也没有点铁成金手,给孩子上堂课、道理讲通就期待孩子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都说“教育无小事”,教育就体现在细节当中,好习惯就是在无数的琐事当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对他有影响,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教育。

     分享一句话:“真爱的发生”,尽管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你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和谐而暖人!这就是真爱你的孩子。

图片

/////    

02

\ | /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以上这些案例,大家可能也会发现,家长与学堂的认识越一致,孩子的成长就越快。

图片

     事实上,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配合,老师最多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知识,却很难对孩子进行心性上的影响。新教育的孩子幼小离家,他们毕竟年龄还小,24小时在学堂,跟老师和伙伴们朝夕相处,在锻炼心性和培养能力之外,也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滋养,我们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个大家庭的氛围,长幼有序,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孩子们以后离开知守学堂,回忆起在这里的生活,心里能够温暖而有力量。

图片

     我们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的各种类型,不可能一一举例,不过,孩子问题的根源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除了家长本身问题的复制,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之外,笼统来说,溺爱(包括身体的溺爱和心理上的溺爱),忽视(包括对孩子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忽视),暴力(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是造成孩子问题的三大根源。

图片

     造成的结果也可以归结为在身体、思维、心灵三方面出现问题。人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不同的人给它定义了不同的名称,我们在这里用身(也就是身体)、脑(也就是思维)、心(也就是心灵)来指代。简单说问题归结为身体懒惰、思维混乱、爱的能力匮乏

图片

     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如果这三点解决了,孩子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这三点只要有一点做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孩子就不会有大的问题,这三点内在是有联系的,同时也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图片

/////    

03

\ | /

     那么对于老师和家长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呢?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故事:隋朝时,吏部侍郎薛道卫游开善寺时,见寺内金刚与菩萨形象各异,就好奇地问旁边小和尚:“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

     小和尚答:“金刚怒目是为了降伏恶人,菩萨低眉是为了摄取善人。”小和尚一语道出玄机:一个人要想得“道”成“佛”,心中既要住怒目之金刚,也要住低眉之菩萨。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图片

     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心脑合一,雌雄同体,尽管还差得远,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段时间学堂的焦老师参加了慧心课之后对刘老师描述了一个意象,我觉得很形象:感觉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是一手持剑,一手持花;而接触过山长的人也都知道,山长同时具备高度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教育同时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一者用心,一者用脑,也可以简单地说是感知力和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和感知力需要平衡发展。甚至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知力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你对对方的内心状态一点感受力都没有,你说的东西就不能直接进入对方的内心,你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互动,你的话再理性,再有条理,没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也不可能打动人。我最近一段时间最大的感悟就是,用心去体察孩子,了解他的需要,然后用脑去制定策略,提供给他需要的养分。前者在先,后者在后,既缺一不可,也不能用错方向。

     一个人做到雌雄同体是理想状态,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如果不能,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弥补。在一个教师团队中,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工,有擅长体察孩子内心的老师,也要有能够一步步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老师。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在一个家庭中,严父慈母就是这样的理想状态,母亲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是有条件的爱。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爱的艺术》这本书里面对父母和子女之爱的论述。

图片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家长会觉得好有压力,似乎这个要求有点高,我们要工作,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而且限于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执,似乎总有缺憾。不过,要知道,错误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养分。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试错的过程胜过一个完美的结果。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孩子,就会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方。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直觉养育的力量》,里面阐述的直觉式养育,简而言之,就是强调关注孩子、享受当下,对孩子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都做出最自然的反应。

     这本书可以帮助父母放下焦虑,发现自己的力量,原来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去爱你的孩子吧,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而是他们很可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并不要为你的失误耿耿于怀。

     我们还看到,绝大部分家长其实远远高估了老师和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了伙伴的力量,因此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群体,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也推荐大家看看《教育的迷思》这本书,相信会有很多启发。

图片

/////    

04

\ | /

     说老实话,在教学中,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变化,我作为老师,有时候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得意的,尽管朱云龙老师说自恋是老师的大忌之一。

     然而,孩子的变化真的是因为我吗?其实不是的,孩子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他想有变化,我作为老师只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了他一些合适的建议而已。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教育他,把他教育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是成为他的伙伴,只不过是更有经验知识更丰富的伙伴,让他慢慢发现他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有一句很有诗意的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图片

     我们分享是因为我们喜欢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我们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分享,我们丰富了他人,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自己。“给”就意味着“得”。

     几年之前曾经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她原先做心理咨询时消耗得很厉害,而后来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反过来滋养了自己,我当时并不很理解这句话,但是通过教育,我体验到了什么是“滋养”,教师在教导孩子时,也是在丰富自己,从孩子身上受益最大的是自己。而这样做的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与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一个人只有付出才会有价值,才会感到自己是富足的,一个只知索取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内在很匮乏,他是个穷人。在学堂的生活,使孩子们有机会能够体验到这一点。当他们参与集体的劳动中时,他们是快乐的;当他们能够为学堂做点事情的时候,他们是快乐的;当学堂因他们的点子而改善时,他们是快乐的;当在分组时没人要的时候,他们是悲伤的;当他们竞选工作岗位未成功时,他们是失落的……

将责任还给孩子,他们就拥有了力量。

图片

/////    

05

\ | /

图片

     回到我们开始时的话题,把孩子当植物养,每一种植物都有他本来的样子。把它们放回自然的生态中时,每种生命都会慢慢的去迸发生命本身的力量。相信孩子,相信所有的种子都想要发芽,所有的生命都想要怒放。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些案例和观点,是我们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的一些心得,教育之路学无止境,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欢迎大家踊跃交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知守学堂教师团队的亲密伙伴们,感谢你们的包容和全方位的支持;感谢可爱的孩子们,你们让我无数次看到自己的狭隘和不足;感谢有缘来到我们学堂的家长们,感谢你们的信任、理解、宽容、忍耐;也感谢新教育联盟,你们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比较有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得;感谢直播义工的倾力付出,使本次分享顺利进行;感谢正在聆听的诸位家长,你们是一片大海,使我们不致干涸,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当然还要感谢最重要的人山长和刘老师,是你们开启了我的慧命,使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图片

谢谢大家!

图片

/////    

本文的参考书目:

山长和刘老师博客相关文章

美国/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话》系列,上海书店出版社

美国/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一念禅师《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一行禅师《佛陀传》,河南文艺出版社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华夏出版社

美国/乔尼丝·韦布《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机械工业出版社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阿戴尔·费伯 伊莱恩·梅兹立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德国/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康萍《康妈学堂》,作家出版社

美国/斯蒂芬·卡马拉塔《直觉养育的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国/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