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过孩子

 乐水清山 2023-06-21 发布于浙江
你的孩子很浮燥!”“字写得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全是孩子老师的伟大发现。此刻,我觉得这位老师的声音特别刺耳,我很不屑地脱口说道:一个老师,整天盯着孩子的问题,这才是老师的最大问题,更是教育的悲哀。他们把学校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把对一个成人的量化考核,全部一股脑地倾泄到了孩子身上。这些老师为了考核,整天拿着个放大镜,不断地放大着孩子的问题,就像苛责完人似地挑剔着孩子、要求着孩子。
浮燥!如果孩子不浮燥能是孩子吗?老人倒不浮燥,可不需要教育啊!每个人都习惯性地以自我的认知为标尺去丈量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可是,老人却是爱孩子的呀!他们不会要求孩子不要浮燥不浮燥那还是孩子吗?心死之人,平静得可怕,这样的不浮躁难道是你想要的吗?显然不是!你所谓的浮燥,只不过是涉及到你个人利益后的措词罢了,准确地说更是一种工作无能的表现。
教育,我们姑且把二者分而视之,即“教”和“育”。先说说“教”。在“教”的问题上,一个“教法”包打天下,学生不会要么是通知家长,要么是体罚。这样的做法既简单又粗暴,而且还一再延续。“教法”的根在“学法”。你不会把时间投身到“学法”的研习上,以及以成绩为导向地以果溯因的“教法”反思上。第一你没有那个耐心,第二你也不会有那个精力。因为你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盯梢”上。于你而言,发现问题后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方法,要么是推给家长,要么是推给学生。总之,“教”是你的事,但“学”得怎么样却与你无关。尽管这已经成了普遍现状,可是你的学生、学生的家长一样会宽容你、理解你,欣然为你的责任去买单。可是你呢?你有没有过宽容呢?反过来,却还在变本加厉地拿着放大镜不断地挑剔着学生、挑剔着家长。这竟然成了常态。我们好像永远会忘记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问题永远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高度决定着这个课堂的高度。
再说一下“育”吧。这是一个不得不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教”和“育”本来就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再说了,上面在谈“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涉及到“育”了。因为那些通过放大镜放大的不仅仅是成绩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成绩带来的认知偏见。他们通过孩子的成绩,反向推导出的所谓孩子的种种“错误习惯”,最终归结到了“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这让我想到了康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于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时代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是我们事业不顺心了要找时代的麻烦,是不是我们工作不顺心了要找社会的麻烦;因为教育不顺心了找了家庭的麻烦,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成果才对呀。不知道谁提出的“家庭教育”理论,这个“家庭教育”的理论是从那些天才们身上汲取的吗?比如爱迪生,那个被学校认定的“低能儿”,最后却被他的母亲培养成了发明家。这既是对教育的讽刺,又是对教育的肯定。我们这种苛责完人的育人方式,反过来苛责一下老师,难道老师就是完人了吗?显然不是。既然不是,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宽容自己,却不能宽容孩子呢?我们能不能向一些先进的教育强国学习,比如丹麦,让教育回归童真,让教育回归教育。赞赏和鼓励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走进孩子,又怎么能引领孩子走向未来呢?
俯首甘为孺子牛,放过孩子吧!多苛责和反思一下自己,多些赞赏和鼓励,既是孩子之幸,也是教育之幸,更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202211411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