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闻轶事:民国那些奇葩事儿

 梦回乡关 2023-06-21 发布于浙江

文/景梅寒

全文共2456字

01

武昌起义是这样拉开帷幕的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源于武昌起义,可以想象武昌起义得多么的波澜壮阔,其实武昌起义有很多的偶然性。

当时武汉的革命党定于1911年10月16号起义,起义总指挥是蒋翊武,参谋长是孙武。

10月9日上午,孙武在房间里制作炸弹,准备去炸湖广总督瑞徵。刘同,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他哥哥刘公是起义负责人之一)叼着烟走进房间,随手一弹烟灰,可想而知,炸弹被引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炸弹质量太差,竟然没有人被炸死,只是靠炸弹最近的孙武被炸得破了相,被送进医院,始作俑者刘同毫发无伤。虽然炸弹没炸死人,但却引来了清兵,经过搜捕,清兵搜出了起义名单。

起义总指挥蒋翊武闻讯后,决定提前起义,定于1911年10月10日凌晨行动,但由于清政府追捕,蒋翊武也逃出武昌。

起义总指挥跑了,参谋长住进了医院,起义如何进行,眼看起义就要夭折。转眼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上七点,离起义时间已过去了19个小时。

全城戒严中,工兵八营中值日排长(陶启胜)在查房。他发现一个班长和士兵程正瀛(都是起义者)正在擦枪,旁边还有一堆子弹。排长问他们干什么,想造反哪?

造反就造反,那个班长说,并且面露凶色。排长见势不妙拔腿就跑,被程正瀛一枪打中腰部。

枪声惊动了另一个房间的班长熊秉坤。熊秉坤不是一个普通的班长,而是革命党在八营的总代表,他已知晓起义名单被搜走,并秘密通知起义士兵做好起义准备。

既然枪声已响,还等什么,熊秉坤吹响了哨子,全体集合,兄弟们,枪上膛,刀出鞘,开干吧!

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两天后,汉口汉阳起义相继成功,四十八天后,清政府十四个省宣布独立。

八十一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了。

后来,很多历史记载,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熊秉坤打响的,这个记载应该指的是象征意义的第一枪,其实真正开第一枪是士兵程正瀛。熊秉坤马马虎虎算个临时总指挥吧,可这个总指挥也就是个班长。当时革命党的那些大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都没参与武昌起义。谁说都是大人物推进历史进程,小人物也能名垂青史的。

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必然的,但必然中有很多偶然。

虽然是程正瀛开的第一枪,但这功劳记在了熊秉坤的身上,给他赢得了“熊一枪”的美称。建国后,有一次熊秉坤赴京开会,碰见溥仪,溥仪对熊秉坤说,我得感谢你“熊一枪”啊,使我获得新生(言不由衷)。熊秉坤尬笑对应,据说,两人还合影留念。

02

能明杀,谁还暗杀

冯如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在广州显摆得瑟,清朝广州将军孚琦坐着轿子,领着一帮随从去看。走到城门口的时候,革命党人温生才提着手枪,在风中酷酷地说“刺客来了”。结果,孚琦的随从侍卫把孚琦一扔,都撒丫子跑了。温生才从容地走到孚琦跟前,一枪打爆了孚琦的头,还不过瘾,又冲着孚琦身上补了几枪。

温生才随即被捕,由于事关重大,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温生才,“你为什么暗杀朝廷官员?”

温生才抬头看看天,轻蔑地笑笑说:“这么好的天气,怎么是暗杀,明明是明杀。”

张鸣岐只好说:“那你为什么明杀?”温生才讨了杯茶水悠然地品了一口茶,慢吞吞地说:“能明杀,谁还暗杀。”

气得张鸣岐当场派人将温生才拉出去砍了头。

温生才是红花岗四烈士之一,此人脾气火爆,正义感爆棚。当年他在南洋一个锡矿做劳工时,当地的监工经常欺负华工。有一次,一个监工又无故鞭打华工,温生才气坏了,说,你是人,我们华工不是人吗?凭什么欺负人。上去三拳两脚将那个监工打得鼻子淌血,吓得那监工扔下鞭子跑了,当然,温生才也赶快跑路了。

03

 诙谐的王闿运

袁世凯当大总统后,为了表示礼贤下士,请当时的文坛领袖湖南的王闿运来北京做文史馆馆长。袁世凯见到王闿运时,只见这位老先生穿着清朝的官服,就说:“现在民国了,您老还穿这个干么?”王闿运说,你穿的西服是西洋异族人的衣服,我穿的是满族人的衣服,咱俩彼此彼此啊!

那时王闿运八十多岁了,有人略带讽刺的问他,您这把年纪了,怎么还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做官?王闿运淡淡地说,我老了,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做官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做官更容易的事吗?那人哑口无言。

王闿运在北京逛街时,路过总理衙门,就对陪同的人说,这是动物园,余人不解,王闿运解释说,这里面住着熊(熊希龄)猿(袁世凯),不是动物园是什么?

王闿运滑稽幽默,但学问的确很好。有一次,他游泰山住在东岳庙里,恰巧庙里死了个和尚,僧人们仰慕王闿运让他写副挽联。王闿运大笔一挥,写了上联“东岳庙死个和尚”,僧人们一看,认为王闿运搪塞他们,都很生气。没想到王闿运接着写出下联“天竺国多一如来”,僧人们转怒为喜,拍手称妙。

这副对联从平仄词性来看,严格按对联要求存在着很多毛病,但后来这副对联却成为教科书式的对联。我们知道,头重脚轻是对联大忌,而头轻脚重是允许的,就是说,上联气势弱,可以用下联浑厚气势来补。现在讲对联时,只要讲到头轻脚重时,往往用此联当例子。

04

谁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有一年,召开“国大”,在会上,文人代表们和军人代表们因政见不和争吵不休。军人们都是叱咤风云的将军,冲锋陷阵打仗没问题,动嘴皮子肯定不如那帮整天耍笔杆子的酸秀才。

会后,觉着吃了亏的军人们,在胡宗南、薛岳等军官的带领下,追到文人们的住所算账。一开始是争吵,继而成了骂架,最后是拳脚相加。

由于文人代表占据“有利地形”,他们在楼上,牢牢地守住了楼梯,手里还有拖把扫帚等“武器”,致使这些将军们冲不上去。薛岳将军还被泼下的一盆水浇成了落汤鸡,气急败坏的薛岳拔出手枪,可就是不敢打,楼上一个名记者伸着兰花指遥指薛岳而骂,气得这位一代抗日名将一点法没有。后来,军人们只能叫嚣着撤走了,后边传来文人们肆无忌惮的笑声。

事后,也没听说这些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的将军们报复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顶多见了面互相瞪着眼看看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