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华 | 端午节快乐?快乐!

 丁中广祥 2023-06-22 发布于江苏

端午节快乐

江都  王建华

作者王建华先生:70后,自主创业者,自云:闲来喜欢看看书,读读史,信手瞎写写。

有人说,不能祝人端午节快乐的,应该是祝端午节安康。

这是有说法的,端午节本为纪念屈夫子而设立。三闾大夫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讦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忌日,我们能说快乐吗?显然是不行的,只应该祝安康。

但,中国的农民,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民的孩子,哪里知道得那么多?端午节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快乐的。快乐来自哪里?第一就是有粽子吃。


现在人有没有粽子吃是无所谓的了,也就是一种常见食品而已。那时,可是我们一年的期盼啊。天天“一干两稀”,早晚都是彩儿粥,粥里最多添几块山芋,中午还经常瓜菜代,对于粽子这种硬货能不爱不期盼吗?那时糯米也是有限的,不能像现在想吃粽子了就裹,一年中也只有端午节这一锅。一年到头就这几个,而且是实实在在能扛饿的硬货,让我们对粽子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有粽子吃能不快乐吗?

那时的粽子多是白粽子,偶有红豆粽、枣子粽、花生米粽……甚至还有肉粽,主要还是白粽子。我到现在还是最喜欢白粽子,纯正的糯米香、粽箬香。只是,现在的糯米好像没以前的黏了,香、糯、黏的特点黏字上弱了些。肉粽小的时候没吃过,吃不起啊。不过久闻大名,心中就有了向往。成年后,出差在浙江,就有机会品尝到了大名鼎鼎的嘉兴肉粽。吃了一个,却不想再吃第二个了,也太腻人了。需要的时候吃不到,身体不缺营养了,倒能有机会吃了。

小的时候,有粽子吃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白粽子本就香糯好吃,但是“吃粽子还想沾糖”。“吃粽子还想沾糖”是我们那的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有粽子吃就不错了,还想着沾糖吃,这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了。不过,母亲一般还是能满足我的这点小欲望的,舀一小匙白糖给我沾粽子。白粽子沾糖真是太美妙了,百吃不厌!


其实,大人们也是爱吃粽子的。那时农田生活很苦,肚中无食,手上就无力。繁重的农活又不能放下,如果肚子里有点硬货一衬,做事都有了精神。平时哪里有粽子吃?端午节虽然是在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夏大忙的末期了,此时,体力已经透支,正可以由着端午的名义裹起了粽子。早上出工时带上一个粽子,近晌午,肚子饿了,正好用粽子垫饥,效果极佳。

大人小孩都很爱粽子,有粽子吃的端午节能不快乐吗?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端午节的快乐不仅是有粽子,还有百索和鸭蛋。现在的孩子很少有系百索的了,百索是由红、黄、青、黑、白五色组成的丝线,在端午这天系在孩子的脖子和手腕脚腕处,这就是五条小龙。可以驱五毒,避邪气,保康安。一直戴到六月六时,大人才给剪下,扔进河里,让病毒灾害随流水而去。端午家中插艾草也是为去病怯邪用的,中药艾草确实能熏跑虫子。

戴了百索还真挺好看的,但更吸引我们的是蛋袋和蛋袋里的鸭蛋。端午节前,母亲或者姐姐就会帮着结蛋袋,大了些后,我也会自己编织蛋袋了。蛋袋来源于传说:几千年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祈求。女娲后来告知各位母亲,在每年端午节,都让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袋,可保平安。编织蛋袋一般就用五色的百索丝线,也可用别的单色线。端午节前日,在煮粽子的锅里,母亲会放上几个蛋。最好是咸鸭蛋,淡的鸭蛋也行,最不济也得有几个鸡蛋。也有用鹅蛋的,一般很少见。

端午节到了,早上起来,我们系上了百索,挂上了蛋袋,蛋袋里装着一颗大大的鸭蛋,神气极了。小朋友们在一起就比赛撞蛋,拎着蛋袋,和对手的蛋袋互撞,看谁的蛋结实。蛋没破的算赢,说明了自家的蛋好;蛋破了的也不急,面子上输了,却可以吃蛋了,吃完回家再要一颗来。

端午这天是既有粽子吃,又有蛋吃,能不快乐吗?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回忆起童年的那些往事,好玩又心酸。现在是能吃饱了,而且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天真无邪的简单纯粹的快乐了。

最后,还是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吧!天天快乐,月月快乐,年年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