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02701】 ![]() ![]() ![]() 文/卞江波 粽子飘香时,又是一年端午节。 端午的故事因屈原而代代流传,《离骚》的诗句让我们永远铭记。 每当此时,我还会忆起父亲的一段粽子情结。 记不清具体年份,只记得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流通渠道不畅。每逢端午节,爸爸都提前托人从外地购回江米、红枣、粽叶、马莲,筹足包粽子的一切食材。 爸爸的老家在河北,从小家里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 开工前爸爸把江米反复淘洗干净后,泡在大盆里,红枣挑选个头均匀的洗净放在一旁,粽叶和马莲用大锅蒸煮后泡在水桶里,经过蒸煮柔韧好用。买回足够用量的煤油,把煤油炉换上新焾,灌满煤油,一切准备就绪。 那时家里的炉灶都是连着火炕的,炕面烧太热被褥能烤着了,晚上根本无法睡觉。所以爸爸想出用煤油炉在院子里烧火的办法。 ![]() 接下来就看爸爸的手艺了。爸爸坐在居中的小板凳上,身边铁桶、大小饭盆、煤油炉摆放一圈,有点像舞台上的架子鼓手,触手可及。爸爸拿起一片粽叶折成一个尖底敞口的圆锥形米袋,先是填入一把泡得刚刚好的江米,再加上一个红枣,把粽叶折紧包严,用马莲捆住扎实,在他手里只那么一两个娴熟的动作,一个饱满鼓胀鲜活的生命诞生了。他的手法如同模具一般,每一个粽子包出来大致无二。每包出够一锅数量就放入焖罐添加适量冷水,在煤油炉上文火煮着。关键一步是粽子出锅后立即放入井拔凉水中浸泡,两桶凉水是从一里路外的土井用扁担挑回来备用着。后来有了自来水,要放掉管道里的温吞水,直到放出拔凉水为止。经过反复多次换水浸泡,这时拿到手的粽子温度刚好接近体温,解开马莲,拨开粽叶,吃到嘴里的粽子软糯香甜,劲道又不黏腻,米香、枣甜,加上粽叶独有的芳香,让你嗅到了北方初夏时节田园的“绿色”气息,令人陶醉在浓郁的端午节氛围中。 这时爸爸把煮熟的一锅锅粽子耐心地用冷水拔够时间,一份一份地装入塑料袋,有点像批发商等待零售店取货的样子。我被爸爸选作“跑腿儿”的,特别像现在的快递小哥,我也乐在其中,按照他的指定人选一一派送,条件是我得先吃上一个饱饱口福。 爸爸包的粽子是送给亲朋好友,邻里、同事的。很多人、很多年都是吃着爸爸的粽子过端午节。每到这个节令,爸爸包粽子的习惯和亲友们的等待已成默契。粽子独有的味道和爸爸的心情令他们至今难忘。 爸爸身体一直硬朗。75岁那年秋天,突然患急病住进医院。转年的端午节,做完大手术后,爸爸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躺在病床上因为不能包粽子心急火燎的,没在意自己的病痛,却心心念念着吃惯了他包的粽子的亲友们,仿佛亏欠了人家什么东西似的在病床上躺不安稳…… ![]() 刚出院那年的端午节前夕,爸爸病体还未痊愈,就急不可奈地按照老规矩把包好的粽子送给他心中挂念的人。那时他的脚肿得已经穿不了普通鞋,只能穿着一双软质的薄棉靴子硬撑着包够足量的粽子,我的儿子替代我按照爷爷的“旨意”一一送去。 那年爸爸包的粽子我没忍心吃,没想到我竟再也没有机会吃到爸爸包的粽子了,从此我也没再吃过粽子。 ![]() 爸爸故去后,每到端午节,亲朋好友无不叹惜说,哪也找不到你爸爸包的粽子的味道了。这让我更加思念爸爸,爸爸最后那次包粽子时的画面情形更加清晰地回映在我的视线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纵身一跃,而永远不灭。多情的粽子成为爸爸留给我的永久思念。 (写于2022年端午节,改于2023年初夏) ![]() ![]() 作者简介 ![]()
|
|
来自: 昵称7353163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