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宝(1901—1982),河南南阳人。建筑学家。 1921年 毕业于清华学校, 赴美国留学,1925年获硕士学位。1955年聘 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 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 要创始人之一、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齐名,有“南扬北梁” 之称。 杨延宝先生长期致力于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在新中国 成立以来,历任南京工 学院副院长、建筑学系主任、建筑研究所所 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 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 师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等职。他是我 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参加北京天安门 广场规划,人民英雄纪 念碑和1958年北京十大工程方案设计, 主持设计北京和平宾馆,主持和参加南京长江大 桥、江苏省体 育馆、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 设计。 1982年12月13日,杨延宝先生因病逝世于南京,终年 82岁。他的墓地就在距离他指 导设计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主 持设计的雨花台红领巾广场不远的望江矾。一代建魂, 安息雨花, 人们将不会忘记他在事业匕作出的丰厚贡献。 一 建筑设计离不开绘画。 1921年,杨延宝自清华学校毕业赴美留学前夕,他怀着对母 校和师友无限眷恋的 深情,画出了一组“清华八景”的钢笔画,这些 景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惟妙惟肖、精 练严谨。后来这八幅画都成 为珍贵的艺术资料。 杨延宝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并在这些画上记上日期。这便是 他的画“日记”。 他的水彩画“日记”有二三百幅,速写“日记”则有 百余本。这些特殊的“日记本”既 是他生命中的见闻录,更是他在 艺术的道路上勤奋追求的光辉记录。 1954年春的一天,他同梁思成、吴良铺、汪季崎等著名建筑专 家来到北京东安市 场的西餐厅。只见他坐下后,顾不得品尝满桌 的菜肴、点心,也顾不得与同行友人斟酒 共叙,而是首先掏出随身 携带的卷尺和小本本,认真地量记了餐桌与座椅之间的尺寸。 他 觉得今天在这里人座后,桌、椅间的距离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于是 便细心地连记带 画录下了这些数据。 他信手画听的草图,竟能与用比例尺绘制的图稿相差无几,同 行们都信服地称他 为“神手”。 二 杨延宝早在青年时代,就养成了不耻下问的良好习惯。1932 年,他接受了修缮北 平市古建筑的任务。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责任 重大,而自己又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于是,他便邀约了老木工 候良臣、老画工郭松泉等人,到东来顺羊肉馆去,边与他们同 桌共 饮,边向他们请教。如“柱高一丈、出檐三尺”,“方五斜七”,“修旧 如旧” 等口诀,就是经常同工人师傅一起总结出来的经验。 杨延宝贡献给纪念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项目,是由他主持指 导设计的淮海战役烈 士纪念塔。1961年夏天,当花岗石贴面贴到 塔身北米高度时,突然发现塔身往东北方向 微微倾斜。如果继续 按原图纸施工,倾斜的程度将更为加剧。一时间,主张炸掉重建的 意见占了上风。杨延宝心想:工程已经花费了200多万元的巨资, 国家又处于暂时困难 时期,决不能轻易浪费了人民的血汗;于是他 向建塔的工人请教,磋商各种补救措施。 终于,他拿出了新的补救 方案:将塔肩下的平直部分修改掉,突出回纹线,使之与塔顶 相连, 像是给纪念塔加戴了一顶端庄的桂冠。修改后的设计,不仅挽救 了微斜的塔身 ,而且比原设计方案更为壮观和富有立体感。 他在指导新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设计的过程中,那是 1978年的夏天,他意每 天仅穿一件白纱背心,大汗淋漓地伏在图 板上画图。他那以古稀之年所完成的图纸中, 比例匀称的造型,丰 富得体的细部装饰和精美流畅的铅笔线条,更使人惊叹不止。 三 杨延宝自1940年到重庆中央大学担任建筑系教授起,开始了 一生中40年的教学生涯 。他先后开设过建筑设计、素描水彩、外 国建筑史、设计初步等项课程。在他的循循善 诱、孜孜不倦的教诲 下,培育出了大批建筑界的栋梁之材。在他们当中,有中央部长、 大学校长、有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总建筑师、总工程师等。真可 谓桃李满天下。 杨延宝作为一名老一辈的建筑专家,特别注意把中青年人才 推到第一线,让他们 多挑担子,多承担责任。周恩来总理逝世后, 淮安县邀请杨延宝和其他的建筑专家,共 商建造周总理纪念馆的 设计方案。当大家请杨延宝谈谈自己对设计方案的意见时,他没 有立即受言,而是让他的学生、40岁的鲍家声先谈,而杨延宝则在 要害处,作些补充 ,画龙点睛。鲍家声的意见,受到了与会同志的 重视。很快,鲍家声就在杨延宝的支持 下,拿出了纪念馆的设 计方案。 1979年,杨延宝在主持设计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时,从众 多的设计方案中,选中 了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一位女同志陈宗 钦的设计图。他认为这幅设计图,既具有鲜明 的中国古建筑色彩, 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风貌,但是却过于古板。于是,他以这幅设计图 为基础,加上自己的设想,指导陈宗钦画了新的方案草图。杨延定 还亲自为它画出了 水彩渲染画。如今,那矗立在红领巾广场的花 岗石结构、牌楼式的少先队礼台,成了杨 延宝精心培育年轻一代的 历史见证。 四 杨延宝进行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最大长处是因地制宜。他 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 蓄,勇于创新,强调符合国情,讲究实用、经 济与美观大方。 1951年,杨延宝主持设计了北京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和平 宾馆。按设计要求,这 是一座八层楼房的建筑,比当时最高的北京 饭店还高出一层。加之,这幢楼又是为了接 待即将召开的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代表,更显得责任重大。 宾馆的主楼到底搞成什么式样?不少人主张设计成飞檐翘角 的“大屋顶”,以显示 中国的民族传统。杨延宝差不多在20年前, 就主持修缮过北京城的古建筑,对这些独具 风格的“大屋顶”建筑 物,不仅熟悉,而巨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也深知,搞这种 建 筑,投资太多。他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现在国 家还很穷,百 废待兴,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于是,杨延宝在北京闹市区的众多四合院居民住宅区中间,因 地制宜地设计出了宾 馆的方案。它以一座一字形平顶大楼为主 楼,外加若干幢排列整齐、别有风味的四合院 ;主楼底层设有过街 门洞。将前后院连结,汽车可由两边胡同交互进出。院内原有的 各种古树,都一应保留,与新建的屋舍组成一组组别致的景观。在 主楼过街门洞前,就 保留了一棵有五层楼高的古树。它的主干位 于门右,而伸出的枝叶却覆盖于门顶之上, 大有张臂欢迎游客的黄 山迎客松之风貌。这种精巧的布局,真可谓“巧夺天工”。 1958年,南京市在扩建中央路的工程设计中,发生了一场争 论。一部分同志坚持借 扩建的机会,将中央路取直,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显示出大城市的气派。可是,杨延宝在 这场争论中,却持另一 种观点。他在会上说:“设计一条线,落笔值千金。我们建筑师 的 笔,落得好,就利国利民,省干省万;落不好,就劳民伤财,浪费成千 上万。”接 着,他又联系中央路的具体情况有理有据提出自己的意 见,获得了南京市领导同志的认 可。 五 杨延宝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时,曾经在美国建 筑系大学生设计方案 竞赛中,获得1块金牌和4块铜牌。那枚金 牌,是美国全国大学生比赛的最高奖——美国 政府艺术社团奖。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杨延宝个人在一系列 国际交往中不断获得 赞誉,他于1957年9月,在巴黎国际建筑师 协会大会上,被推选为该协会的副主席。选 举前,这一分配给社会 主义国家的名额,本来推举的候选人是波兰建筑师学会的国际部 长锡尔库斯女士;可是到选举时,一些国家的代表提出要进行差额 选举,杨廷宝便被 推举出来,作为候选人之一。在这一新的情况面 前,杨延宝再一次表现出他那稳健、持 重的气质。在他的提议下, 商定了如下的原则:中国代表团遵照原协议,仍投波兰代表 的票; 但如果别的国家坚持选举中国代表,我们也当仁不让。结果,杨延 宝以他在国 际建坛的崇高声望而光荣当选,波兰的锡尔库斯女士 反而落选了。从此,杨延宝一连当 了两届、8年的国际建筑师协会 副主席。 杨延宝教授是中国建坛和国际建坛的一代英杰。他的建筑设 计思想、风格和业绩 ,永远在大江南北那众多的凝聚了他的智慧和 汗水的建筑物上烟烟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