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丁?斯科塞斯与美国黑帮电影(全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22 发布于山东

马丁?斯科塞斯与美国黑帮电影

[摘要]有着“电影心理学家”之称的马丁・斯科塞斯,并不仅仅满足于呈现给观众一个黑暗社会的恶斗残杀,而是关注着这一批生存在另类境遇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斯科塞斯在黑帮题材上的尝试既有着对传统美国黑帮电影的继承,同时又以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丰富了美国黑帮电影,为这一类型片魅力的扩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在分析美国黑帮电影的发展与特色的基础上,探究马丁・斯科塞斯对美国黑帮电影特色的继承以及超越。

[关键词]马丁・斯科塞斯;美国黑帮电影;继承;超越

美国是世界大众电影艺术的中心,本身又因为复杂的移民情况而孕育了根深蒂固的黑帮组织,黑帮电影这一类型片也就应运而生。在美国电影人的艺术加工之下,黑帮电影中不仅具有刺激观众眼球的血腥暴力,也有着缠绵悱恻、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1942―)在好莱坞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齐名,二者都极擅长拍摄表现美国黑帮的电影。[1]斯科塞斯的《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好家伙》(Goodfellas,又译作“盗亦有道”,1990)、《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2006)等影片,对美国的黑帮生态以及黑帮背后的整个社会环境给予了持续的、有思想深度的关注。有着“电影心理学家”之称的斯科塞斯,并不仅仅满足于呈现给观众一个黑暗社会的恶斗残杀,而是关注着这一批生存在另类境遇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斯科塞斯在黑帮题材上的尝试既有着对传统美国黑帮电影的继承,同时又以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丰富了美国黑帮电影,为这一类型片魅力的扩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美国黑帮电影的发展与特色

有关黑帮之中个别成员进行犯罪的电影,早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就已经在银幕上出现过,但是真正以整个黑帮为主要描述对象的电影,还应该属于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茂文・勒鲁瓦执导的《小凯撒》等电影。《小凯撒》称得上是黑帮电影的开山之作。其背景是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帮派卡迪耐力帮,主人公小凯撒原本出身于贫民窟,他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尽管最后小凯撒成了独霸一方的黑帮老大,控制了芝加哥几乎一半的地盘,并且还和自己曾经的好兄弟,后来洗手不干的乔伊有着深厚的友情,但他最终还是走到了自我毁灭这条路的尽头。可以说,早期的黑帮电影最大的特色,便是具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往往不是一开始就已经成为龙头老大,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发家,并且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显示出了自己凶悍、坚韧和自负并且野心勃勃的性格。与之类似的还有1931年的《人民公敌》和《疤面人》等。前者的主人公汤米在美国爵士时代禁酒的背景下依靠贩卖私酒而发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后者也处于禁酒令时期,故事取材于阿尔・卡邦的真实经历,电影讲述了他从崛起直到暴毙的一生。这三部早期的黑帮电影,基本奠定了美国黑帮电影的审美特征。首先,它们都根据真实的黑帮故事改编,使影片具有一种与观众既陌生又熟悉的精神特质,这一点也为后来的斯科塞斯所继承,斯科塞斯的一些根据自己成长经历改编的黑帮电影甚至有半自传的色彩。

到了20世纪50年代,现实生活中的黑帮也逐渐告别了单纯的打打杀杀,而开始有组织地向合法经营过渡,如食品批发、垃圾清理、酒店等,以正常的经济产业来为粗暴的地下活动进行掩饰,同时也通过合法经营向主流社会渗透而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出路。这一时期的黑帮电影主要有《纽约机密》《兄弟会》等。其主要内容相对于上一个时代来讲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依旧是警方与黑帮之间的“黑白对立”、黑帮内部的“黑吃黑”两种矛盾,而恶斗的主要表现也依然是枪战、爆破等,反响不大。60年代美国黑帮电影才真正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科波拉、詹姆斯・凯恩等意大利裔的电影人登上影坛,他们抛弃了传统美国黑帮电影中对黑帮采取隔膜式的批判态度,而根据自己成长以来的耳濡目染在电影中挖掘出了非本民族、本区域人所不能道的黑帮“精神”。[2]其表现的主要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自我奋斗的黑帮成员,而是背后整个有历史传统、有着从事非法勾当“底蕴”的、体系完善的黑帮组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科波拉执导的、以柯来昂家族为背景的《教父》系列。电影中既不乏黑帮内斗的血雨腥风,又有男子汉之间的情深义重,同时黑社会首领还是一方民众爱戴的保护神,举止优雅,富有人格魅力,将黑帮作为一个庞大帝国来经营。可以说《教父》系列也深刻地影响了斯科塞斯的创作。

在“教父时代”落幕后,斯科塞斯扛起了美国黑帮电影的大旗。但是为了寻求对科波拉的突破,斯科塞斯改科波拉的“史实”叙事为“传奇”叙事。在斯科塞斯的电影中,人们不难发现,黑帮电影如20世纪30年代一般,又一次将焦点对准了社会的边缘和底层,那些混迹在街头的小人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美国梦”,斯科塞斯也恢复了现实主义批判的态度。斯科塞斯之后,黑帮电影进入了一个解构的时代。美国的黑帮在政府的打压下式微,意大利裔移民电影人的淡出,使得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黑帮电影充满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游戏化和黑色幽默化,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就是典型的对科波拉、斯科塞斯等人的颠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斯科塞斯在美国黑帮电影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马丁・斯科塞斯对美国黑帮电影特色的继承

如前所述,马丁・斯科塞斯在科波拉通过《教父》为黑帮电影披上一层浪漫外衣之后,回归了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的特点。在电影之外的世界,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对于黑帮与其说是崇拜依赖,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声泪俱下的控诉。而从小生活于小意大利区的斯科塞斯本人,则对黑帮也有着一种较为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这是本族裔同胞们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斯科塞斯也深刻地了解身处其中之人有诸多痛苦与无奈。通过运用写实的笔法,斯科塞斯详细地展示了黑帮生活的种种细节乃至阴暗面,并且对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道德判断。

在美国的黑帮电影中,宗教文化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在《教父》中,科波拉就在拍摄柯来昂枪杀范努奇时,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当时大街上天主教信徒们正在庆祝的“圣罗卡节”。一代代的黑手党们之间以“Godfather”(教父)与“Godson”(教子)的关系延续,而维系这种关系的便是宗教。美国黑手党的最初来源便是意大利裔黑帮,自罗马教廷的时代开始,大部分意大利人笃信天主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有着严格而复杂的宗教仪式和习俗。这种天主教信仰,对整个欧洲甚至美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一个后果就是引发了当地爱尔兰移民与意大利移民之间的矛盾,黑手党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就与同爱尔兰族裔之间争夺当地的宗教地位和资源有关。因此在黑手党的入会仪式中,往往都会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宗教的严肃性有效地维护了美国黑帮的某种威慑力和“正当性”。

斯科塞斯的电影亦不例外。斯科塞斯本人在青年时代就深受美籍意大利裔人的移民文化的影响,并且曾经也笃信罗马天主教,因为患有哮喘病而接触神学,在天主教的教义中领略到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本人甚至在八九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一名神职人员,长大后报考神学院而落榜,距离牧师这一职业只有一步之遥。[3]在斯科塞斯有着“关于信仰的宣言”的《穷街陋巷》中,他还原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国的“小意大利”。在这片区域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意大利移民亚文化,并且与美国的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如犹太裔文化)之间彼此摩擦。在意大利区中,既有灯光迷离的酒吧、黑暗而混乱的街道,又有整洁的教堂,神圣的、俯瞰众生的耶稣基督塑像,以及盛大的、充满欢乐的天主教迎神节庆典活动。主人公查理一方面没有正事可干,沉沦在昏暗的酒吧之中,陷入无来由的争吵和打架中,但是他又不断地忏悔,在宗教中寻求平静,希望能获得来自宗教的惩罚以赎罪,避免毁灭的结局。

在黑帮成员的结局上,无论是考虑到观众的情感接受,抑或是社会的道德容忍程度,历来的黑帮电影中都规避了“大团圆结局”,让苦苦奋斗的主人公最后依然没有实现通过违法犯罪来功成名就的幻梦。早期的黑帮电影中主人公不是锒铛入狱就是暴毙街头,即使是在对黑帮进行了美化的《教父》系列中,黑帮家族也在不断地衰落,一度手握权力的柯来昂最后在西西里孤独地死去。斯科塞斯也继承了这种结局设置方式,一来这样能够尽量避免电影的消极宣传倾向,二来主人公的没落、孤寂或死亡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电影的悲剧感。在《好家伙》中,亨利・希尔尽管曾经跟随兄弟们一起抢劫、走私,一度过上有着娇妻爱女的惬意生活,得意地宣称做黑帮分子比做总统还舒心。但是他最后还是因为贩毒而被警方绳之以法,因为背叛帮派也没有一位兄弟为其出头,不得不灰溜溜地成为警方的污点证人,最后以一种黑白两道都不容的尴尬姿态隐姓埋名地过完自己的人生。

三、马丁・斯科塞斯对美国传统黑帮电影的超越

如果说《小凯撒》时代的黑帮电影是通过个人奋斗来揭露社会问题,《教父》时代则给大家营造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充满梦幻感的黑帮帝国,那么斯科塞斯便是擅长直指人物的内心,以对黑道中人的精神危机的披露而不是仅仅以枪杀、爆炸等视觉效果吸引观众。这与新时代人们对“异化”主题的关注以及精神分析学在艺术领域的渗透是分不开的。

中国香港、日本与美国都有各自的黑帮生态系统,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然而斯科塞斯却能在香港影片《无间道》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购入版权,并将其移植到美国本土社会中,改编成《无间道风云》,不难看出他的创新突破思维。[4]在《无间道风云》中,传统黑帮电影中的黑手党色彩已经大大削弱,甚至可以说斯科塞斯所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自我救赎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比利被警方派入卡斯特罗黑帮中做卧底,一开始比利极度不适应,无法面对黑社会的种种暴行,内心的警察身份与外在的小混混身份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困扰,使比利一度崩溃。然而正是“做个好人”这种坚定的信念迫使比利坚持了下来,为了惩恶扬善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圆满完成卧底任务,不仅逼迫自己正视了黑社会的残暴手段,还抵御了黑社会巨大利益的诱惑,最终选择作为一个警察而光荣地死去。实际上比利原本有机会能够恢复身份,脱离危险,但是当他在走进科林的办公室时,发现了科林正是黑帮派入警方的卧底。为了除恶务尽比利毅然离开,并且决定为警方清除科林这颗定时炸弹。这种信念就如同斯科塞斯在《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中表现出来的,比利已经具有一种类似耶稣的,不仅要自我拯救,而且还要拯救社会的光芒。这种自我救赎的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黑帮电影简单的“忏悔”模式,甚至也突破了好莱坞表现英雄人物的经典范式,而与此同时,黑帮也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派。

黑帮电影是一种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电影类型。现实生活中美国黑帮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美国黑帮电影的创作。黑帮电影不仅仅是美国数十年来时代的缩影,同时也牵动着观众去反思过去数十年中的道德和观念演变。马丁・斯科塞斯对于黑帮电影有着特殊的热情,在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对美国传统的黑帮电影进行了继承,以个人情怀和民族情感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道德黑帮世界;同时又在新时代文化多元碰撞之下对传统黑帮电影有所超越,以一种较为审慎的态度贴合大众心态,尝试黑帮电影在科波拉的浪漫主义被剥除之后新的存在方式,为这一类型电影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2014[23]号文)。

[参考文献]

[1] 杜永康.好莱坞黑手党题材电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顾博.美国黑帮片中的意大利文化特征[J].当代电影,2010(07).

[3] 李一鸣.马丁・斯科塞斯之于美国电影[J].当代电影,2013(06).

[4]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 陈菲(1977―),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 用“联系”的眼光学数学

下一篇: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日本传统美学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